「不合群」的人,往往都是優秀的人

2019-06-23     orange攬月

人能成為朋友,靠的是相同的志趣,也就是看待事物的立場和觀點接近。

相反的,古語稱:道不同,不相為謀;現代人講:三觀不合,不相為友。

人生路上,不必勉強與道不同,志不合的人做朋友,有些人,淺淺淡淡,簡簡單單就足夠。

人活一世,不必勉強自己去與不喜歡的人打交道,不必勉強自己去和不熟悉的人來往,更不必勉強自己融入不適合自己的圈子

孤獨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隨波逐流,那是在用自己的腳,走別人的路;

用自己的心,體會別人的生活。

不合群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好,真正見過世面的人,從來的都是樂於享受孤獨的,喜歡不合群的生活。

一個越是見過世面的人,懂得安靜的豐富自己。

見過世面的人,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不屑去尋找存在感,也不會因為旁人的閒言碎語就否定自己,因為他們一個人的力量足夠撐起自己的人生,他們更需要時間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去努力做自己的事,沒那麼多時間投入社交去搞一些不適合自己的人際關係,浪費時間。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不喜歡顯擺,不與人攀比,不會斤斤計較,而是淡然的面對這個社會,因為見得多了,很多事情 ,便不足為奇,也不稀罕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兩面性。一個外在,一個內在,而大多數人,都只是通過與外界地溝通,通過存在感去獲取別人對外在的這個我認同,卻忽視了精神上的內自我。一到夜深人靜,四下無人之時,就會從心底里湧起對自我的懷疑,惶惶不安。

那些「不合群」的人習慣獨處,則更能正確面對真實的自己,或者說,更了解真實的自己。他們的內心精神足夠強大,不需要他人的贊同,擁護。

而那些習慣獨處的人,也不一定是不合群,而是不需要通過他人來證明自己。真正優秀的人,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也不在乎他人的嘲諷。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先說一些事例,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普遍存在。每當有反對舊事物的新鮮事物出現,每個人先是對其抱有一個問號的態度,等到大眾都接受了之後,才相信這個新事物的是對的。反之,很多人被騙都是因為太過相信大眾的判斷,覺得大家都說好的東西一定都好。未必然後就上了騙子的當。而那些「不合群」的人,反而幸免於難。

那些不合群的聰明人,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與他有共同語言的。就如叔本華所說: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古往今來,經典案例數不勝數:

叔本華-偉大的哲學家,哲學這玩意總是有些玄乎,無人能懂的,因此很多哲學家都是被孤立的。比如康德,終生未娶,一生未出柯尼斯堡,但他去創造了出獨一無二的康得主義。比如尼采,在他的時代被世人稱之為「瘋子」,不被世人所理解。在這個時代里,尼采一些話,卻成了無可辯駁的真理。

「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有可能完全地成為他自己,而當他投身於人際交往時,他都將或多或少地失去部分的自我。」

優秀的人沒必要花精力討好別人,尋思經營好人際關係,因為時間會證明,誰才是對的。優秀的人更喜歡獨處,活在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與人社交中,反而顯得不舒服。

蘋果公司CEO喬布斯,就是一個社交障礙患者!他不喜歡與人相處,情願終日對著電腦,埋頭研究代碼。微信之父張小龍,也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找各種理由,不去參加騰訊的會議,壓力大了,就聽自己喜歡的歌,一個人去打打高爾夫,打打網球。獨處的時光,足夠讓自己舒緩工作的壓力。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質(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不合群)。他們壓根就不在乎別人比自己優秀與否。他們選擇了孤獨,不代表選擇了與世隔絕。他們同樣入世,只是他們社交門檻,不是一般人能夠踏入的。不合群的人,往往是很優秀的人,他們不喜歡迎合別人,只按照自己的生活軌跡去活,不害怕孤獨,而且樂於不合群。

因為見過了世面,所以心裡就有了嚮往,便不會勉強自己,浪費時間融入一些無用的人群里,而是安靜的豐富自己,做自己的該做的, 努力自己該努力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PESGmwBmyVoG_1ZcDW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