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傈僳族不跟外界通婚,保留著原始的婚姻習俗,青年男女通過勞動、年節活動、社會集會認識,尋找機會對歌,自由戀愛。每年農曆三月十二至十八是新山傈僳族人的「約德節」。「約德」是約會的意思,「約德節」就是約會節,許多青年男女都會在「約德節」上找到自己心愛之人,結成連理,白頭偕老。
傈僳族是一個一步跨千年的民族,其傳統的音樂、舞蹈、服飾、民間工藝、文學、故事、民居、原始宗教都保留得十分完整,傈僳族世代傳承著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原始古樸的民風民俗沿襲至今,為米易孕育出獨特的人文風情、旅遊資源。
那穿戴鮮艷,服飾色彩斑斕的傈僳族漂亮妹子和活潑的帥小伙們跳起了嬌健有力、節奏明快的「對腳舞」。
傈僳人很早就使用火草、火麻、棉、竹、羊皮、毛、銀等製作服飾。用麻、火草捻成線後,混合紡成布製作女性衣裙、男性衣褲和挎包;用棉、毛線織成黑、藍色頭帕和腰帶;用羊皮製成羊皮褂衣;用銀製成手鐲;用竹篾編製成女性頭包架。
悠揚婉轉的山歌對唱,具有民族特色的葫蘆笙吹奏,樹葉也能吹出歌兒的傈僳姑娘。我不由得感嘆起來:這傈僳族不愧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啊。
如今,新山傈僳族的「約德節」、傳統舞蹈、手工紡織、手工刺繡等風俗和技藝,傳承已久,有四項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8年新山傈僳族鄉被正式命名為省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命名名稱為「約德節之鄉」。
傈僳人的祖先留下了《創世紀》、《我們的祖先》等神話傳說,還留下了許多傳世的敘事長詩及民歌,如《生產調》、《逃婚調》、《牧羊調》等,被列為各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傈僳人稱:「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也就是說吟唱詩歌跟吃飯一樣重要,詩歌常包含著隱喻比興,這在玖合生的詩里時有出現:「瓜秧斷了/搭再好的架子/也爬不到架子上/酒再醇,沒有了你/它飄不到/想你的那座山頭」。
傈僳族服飾古樸而大方,男子服飾流露出英武豪放的氣質,粗狂寬博之美;而女子服飾手工精細,穿著婀娜多姿,是一種典雅秀麗之美。傈僳族服飾是信仰、藝術、審美意識等的集中體現,因地域不同出現差異,尤其是刺繡工藝精湛,集中反映了傈僳族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識。
新山梯田景區的打造,正悄悄改變著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由過去傳統、單一的農業種植方式,逐漸變身為農文旅融合發展,拓展了致富門路。
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優勢,近年來,米易縣大力發展陽光康養旅遊產業,「顓頊故里 陽光米易」城市品牌為縣域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
新山鄉是米易縣唯一的傈僳族鄉,全鄉有傈僳族群眾近400戶1800餘人。濃郁的傈僳族人文氣息,為米易縣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奠定了基礎。
新山傈僳族鄉自然生態環境優美,主要景觀有:千頃梯田、萬畝杜鵑、千頃松濤、百丈幽谷、十里畫廊、龍肘日出、河谷金輝、白雪紅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