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為何選在秦國?為何能在秦國變法成功?他又是因何而死?

2019-09-21     趣說人文

(商鞅影視劇照)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使秦國從一個邊陲的蠻夷之國迅速崛起,最終並列在了七雄之中,而且還為秦國統一六國,及以爾後的政策部署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我們姑且不論變法的實質性內容,只說商鞅為什麼選在在秦國變法,為何在秦國變法能夠獲得成功,最後,他又是因何而死的?

(商鞅影視劇照)

一,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在秦國獲得成功

1.1,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商鞅,本姓公孫,是衛貴族的後代,所以又稱公孫鞅或衛鞅,後因其變法成功,被秦孝公封於商,史稱商鞅。商鞅所處的時代,正值戰國中期,中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彼此為了壯大實力和搶奪地盤,而爭得你死我活。所謂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因此這個時期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歷史時期,各家門徒都懷揣學問,想著在亂世之中得以施展自己的身手。而各個諸侯的君王,也都想著如何發展壯大自己的國力,蘭木候珍鳥,於是一系列的變法就得到了支持。

戰國中期先後出現了多次變法,比如:趙武靈王變法,魏國的西門豹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但這些變法均時間較短、規模很小,沒有使這些國家走向徹底的強盛,從而一統天下。

(商鞅變法)

1.2,商鞅變法為什麼在當時最為弱小的秦國得到了貫徹

商鞅既是貴族後裔,又是一名有志之士,他思想活躍,素喜刑名之學,有本事而且很想顯本事,生在這樣一個紛紛擾擾的紛爭時代,商鞅自然是不甘落於人後,於是他來到了魏國,投靠到魏國丞相公叔痤門下做了一名門客。

商鞅經常在公叔痤面前談論他的想法、思路、還有個人抱負,並得到了公叔痤的賞識和器重。公叔痤甚至發出了「中國一統,唯有變法徹底者當之」這樣盛譽之論,足以顯現出商鞅當時對公叔痤的影響是何其之大。公叔痤臨死的時候,他千叮嚀萬囑咐,一再的建議魏惠王 「要麼重用商鞅,要麼殺掉他」,可見商鞅確實是一位十分難得的蓋世奇才。

(公叔痤影視劇照)

公叔痤死後,魏惠王並沒有採納老丞相的建議,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掉他。當然這也有一定的歷史客觀原因,當時魏國的國力是七國中最強大的,朝中能人眾多,因此不重視商鞅也是合乎情理的。

秦國本居中國西部雍地(甘肅和陝西一帶),與少數民族西戎雜居,祖上是給周朝放馬的,因此在中原的地位非常之低,甚至被視為蠻夷。在秦十一代時由於秦穆公的勵精圖治,才使得秦國稍稍有所發展,秦孝公即位,他日思夜想,都思忖著繼承穆公的遺志,光大祖宗事業,使國家繁榮強大。

一個很窮的地方,又想著徐圖發展,還缺少得力的人才幹將,商鞅此時來秦,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並具也!

(商鞅影視劇照)

1.3,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成功

商鞅和秦孝公晤面之後,說出了自己的策略,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當然這個過程頗為曲折,不可能商鞅一表自己的想法,秦孝公立馬就說:「兄弟你說的對,咱就照你說的這麼干」。

秦孝公一定要和大臣經過了很多次反反覆復的推理論證,才能夠做出最終的決定。因為把一個既成的體系推倒再重建,本身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所謂「破而後立」的前提是這個「破」字。

(在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商鞅變法實施的較為順利)

毋管怎麼說,商鞅變法的理論得到了大部分秦國臣工的認定,隨後孝公便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全權負責制定,實施變法的內容,任何人都不得干涉,包括孝公自己在內。

商鞅變法從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一直持續到秦惠文王元年(公元前337年),期間一共二十三年,變法之後,秦國國力大增,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遵循先祖的東出之策,選擇迂迴之後再主動出擊。先後攻城略地,占領了一大片的土地,隨後遷都咸陽。自此,秦國占據了關中平原,憑崤山函谷關之險,退可自保,進可出關東以爭天下,成帝王之霸業。

(商鞅影視劇照)

二,商鞅因何而死

2.1,商鞅為了推行變法,採用了嚴酷的政治手段,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埋下了重重的隱雷

商鞅變法確實使秦國走上了國富民強的道路,但靠嚴刑酷法來保證變法成功,尤其是連坐的政策,委實十分殘酷。商鞅也因此得罪了上到太子下到一般老百姓的大部分人眾。這些人中,絕大多數都是朝中的王公貴族。在秦孝公在位時,這些人不敢站出來公開反對,孝公駕崩,等到反對商鞅的秦惠文王即位時,這些人就站在了一致的立場上,瘋狂地反對商鞅。

2.2,秦孝公臨死前傳位的舉動,更是把商鞅架在火上烤,徹底逼上了絕境

據《戰國策》記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秦孝公臨死的時候想要把君位傳給商鞅,但商鞅不敢接。站在後人的角度,我們揣測秦孝公當時的意圖,其實是非常複雜的,頗像演義里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所說的那段話:「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兩段話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在肯定一個人,實則話語暗藏玄機,弄不好會把一個人架在火上烤。果然,商鞅遇到的是一直跟他不合拍的惠文王,而諸葛亮就幸運多了,他遇到的是演義里樂不思蜀的安樂公。

(商鞅影視劇照)

而且,極有很可能的是,秦孝公當時完全是在試探商鞅的忠心度,因為彼時的商鞅業已是大良造的位置,既得勢又得力,在秦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極人臣,他若造反,是非常輕而易舉的事。

不過反過來又說,孝公當時或許真的有想傳位於商鞅的可能性,但是,這在世襲制傳天下的那個年代,可能性顯得極小。毋管怎麼樣,讓位於商鞅的話語傳到當時太子的耳朵里,換做誰都不會很爽。本身太子和商鞅就深有隔閡,孝公駕崩前又來了這麼一齣戲,這不明擺著膈應人嗎?

(商鞅變法,對中國的歷史進程影響很大)

2.3,其他六國的反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因為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迅速強盛,其他六國都非常忌憚,因此周邊六國一直沒有停止對他的離間行為。尤其是魏國,他逃亡去魏國的時候,魏國也因他詐使殺魏將而拒絕,最後無奈又回到秦國,想以封地十五邑之兵和朝廷抗拒,結果戰敗而亡,其屍體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之後示眾。

中國傳統的正統觀念所引發出來的知恩圖報,士為知己者死,雖說是悲壯的,但同樣也是轟轟烈烈的。秦孝公能夠賞識商鞅重用商鞅,商鞅置生死於度外而報答之,正應了那句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

壯哉!公孫鞅!

(註: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及時與本文作者聯繫,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ek-VW0BJleJMoPM3405.html


聊聊王家大院

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