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資本張維反思:曾投過一家不錯的企業,但最終被資本「撐死」

2019-11-14   CEO最前線

基石資本 張維

熟悉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的知名投資案例的人不難發現,他是一個不追風口、不賭賽道、特立獨行的「另類投資人」:山河智能、山東六和、三六五網等等,都曾是別人「嫌棄」他「獨愛」的項目。

但這些項目都有一個特徵:逆風翻盤,最終實現超高回報。

他是國內創投圈內最喜歡強調「投資與宏觀經濟無關」的PE(私募股權投資)大佬。從投行到PE的20多年工作經歷,讓他深知個人對於宏觀環境把握的「無能」,更加踏實掌握微觀企業個體的「全盤面貌」。

「要命的從來不是宏觀經濟,而是你跟風式投資、沒有獨立的思維和判斷,這是早期給我們帶來的一些重要的啟發。」在面對證券時報記者的專訪時,張維如是說。

投行經歷獲得兩個重要認知

大學畢業後的張維,進入安徽省政府機關工作。在外界看來,這個「鐵飯碗」可謂前途無量,但張維卻在體制內對自己的未來漸漸感到恐懼。

抱著學習經濟、了解經濟,也是為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想法,1992年,張維成為了體制內下海大潮中的一員,轉戰深圳。來到深圳的兩年後,張維經常「混跡」於萬科、華為等深圳知名企業的管理學課程,通過結識彭劍鋒與包政,也為自己的管理學認知「啟了蒙」。

彭劍鋒與包政系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因協助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起草《華為基本法》而聞名於商界。他們兩人都是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管理學思想的推崇者,受他們的影響,張維開始閱讀德魯克的書,尤其是長達700多頁的《管理:使命、責任、實踐》,他前後反覆看了許多遍,讓他對管理學初步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時至今日,張維仍然強烈推薦身邊的同事看這本書。他說,德魯克用大白話,把管理學的道理講明白了,看完了這本書,你對管理的認知基本就開蒙了。

投行出身的PE投資人並不少見,張維也是其中之一。1999年,在納斯達克科網股估值高漲的示範下,中國開始醞釀推出創業板,一批本土創投機構應運而生。在這一背景下,原本在投行業做得風生水起的張維,逐步轉型進入PE行業。

經歷過IPO額度審批制的張維,在那段投行經歷中獲得了兩個重要的認知。第一是對企業的認知。張維說,在十幾年前,國內優秀企業數量很少,IPO發行的額度限制導致大量劣質企業上市,中國的經濟規模也沒起來。

第二是對資本市場的認知。在張維看來,中國的資本市場長期是政策市,而且政策是多變的。這就意味著,做股權投資,必須以和企業長期一起成長的心態,來幫助企業解決在成長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企業家精神是創造超高回報的核心要素

「投資與宏觀經濟無關,我們更看重的是微觀經濟個體。唯有企業家精神,才是帶來百倍回報的根源。」這是張維的口頭禪。它的由來,跟張維第一個百倍回報的項目直接相關。

2004年,處於政府宏觀調控下的工程機械行業受影響較大,加上國內暫無退出渠道,當時沒人敢投山河智能這個項目。但在盡調過程中,張維及其團隊發現,項目創始人何清華教授是中南大學機械研究所所長,擁有非凡的企業家精神,公司「液壓靜力壓樁機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不乏亮點,最終決定投資。

幸運的是,2005年,中小板的推出讓許多本土創投機構「起死回生」。而山河智能在2006年也成功於中小板IPO,並在2007年股票解禁時遇上A股前所未有的大牛市,這個項目獲得了120倍左右的回報。

「這個回報不是你規劃或者預期出來的,實際上剛投資的時候,我們覺得未來五年內能有兩三倍回報就可以了。」張維說,這個投資案例讓他意識到,投資能否成功,不來自於你對宏觀經濟的把握,因為宏觀經濟是無法預測的。「在投資中,更重要的是看懂微觀企業個體,對於基石而言,我們認為產業結構、財務報表這些只是第一層,相當於基本功。第二層不容易看懂的,是公司治理、企業家精神以及組織體系,這些東西決定了你不是靠短期的短跑取勝,而是靠體系取勝,同時也是基石資本的方法論。」

這當中,企業家精神被張維視為是創造超高回報的核心要素。2003年,張維接觸到山東六和這個飼料領域裡的項目,又是一個「全世界都不認同」的項目,最終張維選擇了投資。

在張維看來,山東六和的三位創始人身上充滿了理想和抱負,體現在企業層面,早在20年前,這家公司就提出了服務營銷的概念。他們大規模對養殖戶進行免費的養殖培訓,並招收了大量農牧專業的大學生,下沉到養殖戶家裡,幫助他們進行更科學的養殖。

「這家企業跟他們的經銷商、養殖戶形成了很強的利益關係,股權分散,很多人可以享受到企業的紅利,甚至優秀片區經理在當時已經達到年薪百萬。而且在那個年代,他們創始人要求公司的所有中層幹部都要去讀MBA,學習管理學。一個公司,如果沒有抱負和理想,是不會這麼乾的。」張維說。

如果翻看基石資本的投資線路圖,大抵很難看到一些很熱門領域內的項目。從早期開始,張維及其團隊在投資風格上就已經開始形成不搶熱點、不跟風,堅持自身領投,不傾向於跟投的發展思路。

2006年,仍處於創業期的三六五網得到了張維的關注。當時,國內房地產網絡已經有搜房、新浪樂居、搜狐焦點等巨頭,很多人都覺得這個領域沒什麼投資機會了,因為網際網路企業要做到前三名才能生存,但張維不這麼認為。

在張維看來,中國市場的容量很大,網際網路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在不斷轉型,時至今日房地產網絡仍未找到清晰的商業模式。因此,投資不能輕言有些領域已經被寡頭壟斷。2007年,張維團隊正式投資三六五網,將長三角地區內沒有被新浪樂居、搜房收購的網際網路企業找出來,促成了他們之間的兼并整合,最終將三六五網推上了國內的資本市場,也是唯一一家在國內上市的地產家居網。這一筆投資,他們獲得了150倍的回報。

投資案例失敗後深刻反思

截至目前,基石資本共管理基金規模逾500億,投資的企業數量超過110家。與管理規模相當的其他同行相比,這個投資數量僅為他們的1/5到1/4。但與此同時,基石資本的項目退出比例超過40%,遠高於行業的平均水平。

在張維的投資經歷中鮮少有失敗案例,但張維認為隨著投資經歷的持續豐富,失敗的案例遲早會有一些累積。

曾經,張維團隊投資過一家假髮企業,投資時企業的基本面相當不錯,但最終「死掉」了。後來張維反思,這個企業的「死亡」,某種程度上是被資本「撐死」了。

「獲得資金後,這個企業家有一個非常宏偉的擴張計劃,步子邁大了,讓自己消化不良而死。最初我們對企業家有過抱怨,後來發現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張維說,他們發現,自己給了不恰當的錢,超出了企業的管控能力。「我們這些投資機構其實是有責任的,經常在企業順風順水的時候鼓勵他們接受更多的錢、做更大的盤子,然後到資本市場上去獲取更大的回報。我們的看法和企業家的看法一致產生了共振,把企業害死了。因此,在這個事情上,我理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邊界,一定要很好理解才能做好企業。」

張維還談到了自己另一個「知名的失敗案例」。位於佛山市的鷹牌陶瓷曾經是中國陶瓷行業的第一名,1999年在新加坡上市,2005年,市場低迷,公司估值只是帳面凈資產的7折,而且公司沒有負債只有現金,從各種角度來講它都被低估了。張維及其團隊在新加坡市場收購了第二大股東的股權,收購成功後,他們做了美好的規劃:改善激勵機制,調動團隊積極性,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從新加坡退市回歸國內上市。退一步,萬一沒做好,可以和當時一些沒上市但規模很大的陶瓷企業比如宏宇、馬可波羅重組,再回國上市。

但最終計劃落空,進入公司後張維和團隊發現,公司在治理和管理上仍然面臨困難,既無法簡單趕走原有管理團隊,也無法找到合適的團隊「接手」。而馬可波羅和宏宇儘管表示願意收購鷹牌控股,卻不願意把自己的企業拿出來上市,不願意公開財務。最後他們在新加坡市場把資產全部賣了,拿回了本金,「僅僅」獲得每年兩個點的微利。

「這次失敗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公司治理的複雜性,以及優秀管理團隊的重要性,優秀的管理層有能力創造價值,是企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張維說。

合伙人團隊堅如磐石

目前,基石資本共有10位合伙人,除了李小紅等3位是後來加入的合伙人外,張維、林凌、徐偉、陶濤、王啟文、陳延立、韓再武7人便是基石資本一直以來的創投團隊核心成員。

如此堅固而又「龐大」的核心團隊,至今仍堅如磐石,張維戲言,原因是最初就解決了合伙人的事業方向,以及定好了內部的「分贓規則」這些關鍵問題。

「在成立之初,我們就對公司的股權、利益分配方式都做了界定。為了落到實處,真正控制投資風險,做到財聚人不散,基石資本設計了兩個制度予以保障。」張維說。

第一個制度是合伙人跟投制度。不同於其他PE慣用的合伙人在單個項目中跟投,基石資本要求合伙人只能以LP身份在基金中跟投。在實踐中,基石通常在發起每一支有限合夥基金時,都會預先確定10%-15%的總比例,由每個合伙人根據自身的情況認購份額。

是跟投基金而不是選擇性跟投項目,在張維看來,可以避免許多風險。首先,跟投項目容易產生道德風險,使得合伙人跟基金LP產生利益衝突。比如合伙人可以選擇優質項目大額跟投,對於一般的項目就迴避。而在基金里跟投,則能跟基金LP步調保持一致。其次,跟投基金也能夠提高內部合伙人的凝聚力,不容易形成合伙人之間不同人跟投了不同項目所導致的利益割裂,能夠調動公司的全部資源為企業做增值服務。

第二個制度是投審會的一人一票制度。即便身為董事長,張維也沒有一票否決權,他手上的票跟其他合伙人權重完全一樣。張維解釋說,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絕因某個人喜好而帶來項目的投資風險,創造一種讓公司優秀的人才貢獻出最優秀想法的機制。

當下是加大投資好時機

在張維看來,國內本土創投機構數量的激增,除了最初的2000年前後的第一批之外,集中在2007年和2009年兩個時間節點。

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推出,允許創投機構採用有限合夥的方式成立公司,擺脫了此前有限責任公司和協議制度對管理人和出資人分別存在的弊端,清晰界定雙方權責,這個階段創投機構的數量得到了一定的增長。

2009年,創業板在深交所正式推出,國內的創投機構大批湧現。發展到今日,卻形成了魚龍混雜的局面,也讓行業的發展迎來了當下所謂的「至暗時刻」——許多中小型創投機構面臨「斷糧」,募資難幾乎成為行業共識。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旗下私募通數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新募集1318支基金,已募集完成基金規模共計3800.22億元人民幣,上半年股權投資市場仍然呈現較明顯的募資難問題,尤其是對中小機構及新機構,募資總金額同比下滑55.8%。

募資難之外,行業的投資和退出也同步出現下滑。同一數據源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數量5024起,涉及投資金額合計達到5795.0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10.7%。與此同時,退出案例數量達到889筆,同比下降50.4%,受IPO審核「嚴緊硬」趨勢的影響,IPO審核過會率下降至49.2%,被投企業IPO上市數量同比下降35.3%,機構退出壓力增大。

在張維看來,斷定當下是「至暗時刻」仍為時過早。他說,中國大部分創投機構還沒有形成自己清晰的風格,大多都在經歷「成長痛」的階段。所謂的「募資難」,對於真正已經形成品牌的機構而言,儘管也有影響,但沒有那麼難。

張維認為,當下反而是受影響較小、老牌知名創投機構投資大發展的時刻。在他看來,當下二級市場的估值重心下移同步影響到一級市場,企業估值水平的下移,就是一個投資的好時機。

其次,張維觀察到,國內很多企業股權質押都觸及到平倉線,但這些企業本身沒有問題,因此很多地方政府有幫助企業釋放流動性的需求,這時候是創投機構的好機會。

「從投資角度來說,這是很有意思和價值的。因為你反其道而行之,別人悲觀有很多宏觀因素的理由,但這些東西是你無法預測的。你要看到無論宏觀經濟增速下調到多少,總有一些新行業在崛起、一些優秀企業在成長,這才是投資的本質,看微觀企業個體才是最重要的。」張維說。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019資本賦能 領袖峰會

與前海梧桐併購基金謝聞栗、東方賽富劉俊宏、眾享資本龍瓊、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杜明堂,華洋資本、香港時空資本、銀河資本等25家風投機構賦能產業升級項目對接。

【8大維度,解決企業發展核心問題】

商業計劃書輔導:梳理商業構思,完成一份投資人最愛看的專業BP;商業模式:建立有效的商業途徑或商業模式來賺錢

股權激勵:讓企業從老闆單槍匹馬到企業上下同心;資本運營:資本運作,讓你的企業最大限度的實現增值

戰略定位:找到企業獨特的競爭定位才能迅速攻破市場;上市諮詢:為謀求上市的企業提供管家式全程服務

網絡營銷:掌握新的營銷手段、在網際網路信息時代站的穩;經營管理:企業家經營與管理的思維,事關企業生死

【投資人對接】股權融資,現場15家風投機構一對一對接!

舉辦城市:北京、深圳、上海

點擊左下角的「了解更多」 打開會議連結,查看會議流程與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