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期貨從業者喊話中行:請有點骨氣!丨意見領袖

2020-04-26     新浪金融研究院

意見領袖

文/ 水翼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昨日晚間看到針對中國銀行原油寶的各種口水文章和一些洗地評論,感到既困惑又好笑。尤其是一篇《中行原油寶事件評述:抄底倒欠銀行幾百萬?誰之過?》看得讓人感到惋惜。

投資者當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甚至虧損的大部分損失要自己扛下來,但中行在這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更應反思。


生硬的洗白中行原油寶是徒勞的,就算中國銀行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讓投資者認賠補錢,但最終的結果,無非是贏了官司,輸掉了人心。


網傳中行虧損300億人民幣嚴重有誤


不過首先要說一下,網傳中行虧損300億是不對的,自媒體帳號錯誤的理解了新浪財經《中行原油寶或存重大缺陷 投資者巨虧欲集體訴訟》一文中的部分段落。新浪文章截圖如下:


總共結算了7.7萬張TAS指令合約,絕非全部的單子都來自於中國銀行。事實上從今天的消息來看,不僅僅只中國銀行,印度,韓國的投資者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損失慘重。


據了解韓國三星旗下有兩個ETF,規模遠大於國內市場。中行具體有多少投資者虧損還要以官方公報為準。


再看《誰之過》一文提出的幾大觀點均值得推敲:


1、「在金融市場裡,尤其是在期貨交易當中,倒欠經紀商錢,也並非那麼罕見。只是一般的大眾投資者因為非常少接觸期貨交易,對其交易機制並不熟悉,因此會感到非常驚訝。」


真實的期貨市場絕非如此,「穿倉」是嚴重的責任事故,尤其是大面積客戶穿倉。


例如證監會《關於加強期貨公司客戶風險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確指出:


「期貨公司要按照相關要求及時、準確、全面地向證監局、保證金監控中心報送信息,出現大額透支、穿倉時,應立即向證監局報告。


「期貨公司應嚴格執行追加保證金和強行平倉制度,及時化解風險,嚴禁客戶在保證金不足的情況下進行期貨交易,防止出現客戶穿倉。」


穿倉在期貨業務中是極其嚴重的責任事故,絕非經常發生,並且一旦發生大面積穿倉,都會由證監會介入調查。


2、「按照合同約定,中行的確有權向部分「穿倉」的投資者追償保證金。」


《誰之過》一文作者顯然只貼出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然而同樣的《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個人帳戶商品業務交易協議》當中,據騰訊《稜鏡》欄目報道,存在這樣的條款:「甲方(即投資者)用於交易的資金來源合法,為本人純風險資本金,已經考慮到且能夠承擔該資金全部虧損的風險。」


多數的投資人認為,中國銀行雖然有權利追索補償金,但是投資者應當承受的最大損失應該限於本金部分。倒欠銀行2倍投資資金的債務,這與《產品協議》並不相符。


筆者作為一名期貨市場參與者,在參與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市場交易時,會有明確的風險告知書,提示「穿倉」風險,甚至要參與答題考試,全程視頻錄像備案,並且每天登陸交易系統時,都要強制對昨日的帳單進行核對並提示風險,之後才能正常操作。


不知中國銀行原油寶產品是否也告知了投資者投資風險——他們有可能倒欠銀行一筆巨款。


3、「為什麼中行要拖到最後一天才展期?這是產品合同里寫好的,以前也都是這麼做的。」

「而中行選擇了完全追隨NYMEX的到期日的產品設計思路,邏輯上其實更科學,給了投資者更大的自主選擇權。」

「在未出現負值這種百年難遇的極端黑天鵝情況下,很明顯中行的產品設計更符合市場邏輯。」


這就完全就是信口開河了,中行原油寶都已經造成了大面積用戶穿倉,要賠的客戶傾家蕩產了,還強行說該產品的設計更科學,把鍋甩給投資者,這樣合適嗎?


實際上每一個期貨品種臨近交割日,都會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選擇提早結束交易,就是因為認識到了合約末期的不可預見性,為了避免臨近交割所面臨的流動性不足選擇提前交割。


並且非產業客戶提前換月是國際通行做法,不僅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全球最大的石油ETF基金USO等也都選擇了類似的運營方式,風控措施做得相對較好。


中國銀行反覆強調的「難以預見的黑天鵝」事件也並非完全不可預計,隨著工商銀行、建設銀行、USO等金融客戶移倉完畢,4月15日芝商所清算所發布測試公告,出現零或者負價格,CME的所有交易和清算系統將繼續正常運行。


而筆者看到,早在4月8日CME就已經發出了,主要能源產品價格可能為負的通告函。


這實際上表明CME已經預見到可能出現的負油價。但可惜中國銀行忽略了這個消息。其核心是中國銀行沒有意識到,價格一旦可以為負數,則原有的最大虧損額為本金的假設就不再成立了。


要知道大多數投資者願意做多,就是因為最大虧損限定為本金,而CME的規則改變,將這一個預設的虧損條件打破了。


這一次是收盤在-37.62美元,但是事實上收盤到-100甚至-200美元又能怎樣?你沒有實物交割的能力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客戶產品的風險等級陡然提高,面對這樣的變化中國銀行理應通知自己的客戶,以前簽訂的客戶風險告知書等已經不適用了,現在面臨的可能是無限的虧損!


但中國銀行什麼也沒做。



實際上在4月20日周一,華爾街就給出了5月合約收盤價可能跌倒4.2美元的預測價。即便是沒有負油價的「黑天鵝」,中行原油寶的命運基本也是虧損65%-70%。


這當然比穿倉好得多,但實際結果是,過於臨近交割日的設定註定了中行原油寶的悲慘命運,而外界因素只會影響到風險爆發的時間和程度。


中行原油寶或早或晚註定會出現嚴重的風險事件。


4、「有關20%的警戒線,沒有證據表明中行沒有採取強平措施。更大可能是,由於市場流動性喪失,強平失敗。」


同樣蒼白,理由如上述,臨近交割合約已經喪失了流動性,根本無法離場,這就是最大的風險。


5、「中行和工行的產品設計,各有優劣,並不能簡單說工行的更優。」


本質上講,中國銀行到現在還沒有從思想上認識到這次事件的嚴重性,CME的合約修改固然有其突然性,但是中國銀行的主觀能動性完全喪失,完全沒有意識到價格約束條件的變化,對產品風險的影響。


完全沒有以客戶為中心,忘掉了自己服務於人民的初心。


從內部來看:


1、產品設計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缺乏糾錯機制。


中行原油寶的結算日過於接近交割日,這對於期貨從業者來說並不難看出。中行自己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怕是沒有和國內的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等進行交流,也沒有邀請相關金融機構對產品進行評議評判。


事實上中國也有原油期貨,我國的上海原油期貨已經是世界第三大原油期貨產品,同時期貨公司的風控、管理都有現成的章法可循。如果中行原油寶能夠向上海期貨交易所、或者主要的期貨公司諮詢自身產品的優缺點,我想這樣的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2、過度擴張、只重經濟利益忘卻服務客戶。


據了解春節過後中行原油寶產品購買量激增,中國銀行連續多次升級伺服器以便吸納投資,但卻沒有建立起相應的風控體系。


所謂船大掉頭慢,當自身體量擴大數倍後必然帶來流動性問題,中國銀行就像貪婪地饕餮一樣,不斷地吸收投資卻沒發現問題。同樣的,工商銀行等早早的就停止了產品申購,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3、鬥爭意識淡薄 金融警惕性喪失


姑且不論,此次CME調整價格是否有意,但是中國銀行拿著投資者的巨額資金在海外搏殺,對瞬息萬變的金融環境變化毫無警覺,對多種風險信號置若罔聞,我們想了解,中國銀行的風控體系是否只是單純的對帳算帳?是否有足夠的信息反饋渠道?如果面對有意的金融攻擊,能否保護住中國人的投資不被侵吞?


此次交易條件的修改,中行如果能及時通知投資者,面臨的風險提高了數倍,我想投資人自然也會有所選擇。


此外,中國銀行請你有點兒骨氣!帶上投資者狀告CME公告時間不足,風險警示不足,是誰在操縱交割?是誰在0元以下不斷打壓價格逼倉?中國銀行同樣是價格操縱的受害者,現在你應該站出來,帶著你的客戶向交易所發起挑戰,不管結果如何站直了,別趴下。


我們看到,美國有報道稱,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盟友、大陸資源公司(Continental Resources Inc)的創始人Harold Hamm正在向美國商品市場監管機構和紐交所施壓,要求其調查本周美國原油期貨出現前所未有的暴跌背後的原因是市場操縱還是系統失靈。


Hamm在信中詳細描述了這一不尋常的行為,他說:「由於該體系嚴重失敗,人們對石油和所有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的神聖和信任受到了質疑」


Hamm在信中說,大陸資源公司也向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提起了訴訟。


4、企業部門管理存在嚴重漏洞


產品設計即便不經由外部審議,自己內部審議是否存在也值得懷疑。產品成型後,是否比對過同行業產品的優劣性?是否做過壓力測試?是否考慮過流動性問題等極端環境?


中行原油寶對自身產品的缺點缺乏認識,而同時該產品由經由網點廣泛向普通用戶推薦。當前由於整體利率水平下行,銀行利差進一步收窄,在業績的壓力下,各網點都在努力推廣各種理財產品,客戶經理是否真的了解產品風險,是否向用戶做了過度推廣?是否想當然的認為原油可以抄底了,就向中低風險承受能力推薦了不適當地產品,都值得反思和推敲。


在走向全面金融開放的今天,希望此次事件可以給全體金融機構敲響警鐘。虧損的金額再大也有上限,但如果我們不能保持警惕,不能堅持學習,抱著一種鬆散的態度迎接全球金融市場的衝擊和挑戰,那我想才是最可怕的結局。


後記:


展期如果只用TAS指令,早晚會導致流動性問題,並且對用戶資產並非最優解。只不過此前因為規模問題,以及行情活躍從而掩蓋了問題。


展期都集中在一天,並非像海外基金那樣多日展期,加重了用戶虧損的風險。


一名業內人士私下表示,自己做投資的時候,哪兒捨得用TAS指令,幾百手的單子,都是盯著盤面一整天,一點兒一點兒往外賣,最後一半兒用TAS指令,以求得均衡價格。


如果,能藉此機會開展銀行內部的投資產品自查,改進行業的產品現狀,我想將是此次事件最大的收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RHftnEBiuFnsJQVS9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