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一位母親「因地制宜」的愛,成就了不同女孩各自璀璨的一生

2020-03-27   國民心理服務站


國民心理健康網,國家級心理助推平台。

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公眾號,獲取更多心理資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的


01.

150年前,一位出版商建議路易莎·梅·奧爾柯寫一部有關 「女孩的書」。路易莎在很短的時間內,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寫出了《小婦人》。

這本描述一個普通家庭的四姐妹如何從女孩走向婦人之書,一面世就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打動了無數讀者,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小說。

海明威曾點評這本書:溫情脈脈,充盈著光明與甜蜜。

這句話詮釋了一本好書對生命的療愈意義,它能跨越不同時代,饋贈給讀者以頓悟與激勵。

150年以來,這本書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被拍攝成好幾種版本的電影、動畫,撫慰了無數心靈。其中的很多讀者,伴隨它從小女孩成長為小婦人。

J.K.羅琳(《哈利波特》的作者)說:讀《小婦人》,有那麼幾個月,我自己就是喬·馬奇。

辛西婭.奧齊克(美國著名作家,文學批評家)說:我讀了一千遍《小婦人》,它讓我做自己。

2019版和1994版的同名電影《小婦人》,都在奧斯卡大放異彩,不僅都獲得最佳服飾獎,劇情也打動了無數的觀眾,不僅都獲得最佳服飾獎,劇情也結合了時代特色,詮釋得十分動人。對家庭溫馨圖景的刻畫,對女性自我定義的探尋……激發了無數的眼淚與共鳴。

無論是書還是電影,我們都能看到:四姐妹雖然個性迥異,但都按照內心想要的方式度過了幸福的一生。

期待「合意的人、可愛房子」的大姐梅格,有一個幸福的家;

想要「堆滿書籍、有神奇墨水台、作品聞名」的二姐喬,成為了作家;

只想「和父母一直待在家裡」的三妹貝絲,最終也真的如此;

想要「到羅馬畫出最優美圖畫「的四妹艾米,成為有藝術品味的富太太。

她們都忠於理想且忠於現實,克制慾望又勇於進取,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度過了一生。

那麼,作為對她們成長影響最大的人,她們的媽媽馬奇太太,是如何做到的呢?

這位「穿著灰色大衣、戴著不時髦的帽子」的女人,是如何成為四個女兒心中不可撼動的「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母親」呢?


02.

「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母親」


四位女孩對幸福目標的錨定,個性從稚氣到成熟,從膚淺到深沉,每一步都離不開馬奇太太的精心培養。

觀察這位母親的教育理念時,你會驚訝地發現,她既考慮了集體共性,又尊重了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集體教育中,我們來看孩子們成年前衝突最大的一件事:

艾米因為生氣,燒掉了喬的手稿。喬知道後,打了妹妹一個耳光。

馬奇太太的處理方式分為幾步:

1、讓艾米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旁聽的梅格、貝絲也同步接受教育。任性的艾米終於意識到了自己錯誤的嚴重性,主動跟姐姐道歉。但喬不接受;

2、搞定艾米之後,開始開導喬(沒有強行讓姐妹和好)。她先試探性地建議喬放下怒火,勸慰方式不是「艾米畢竟是個孩子」,而是「怒火會傷害到你」。但是喬再次拒絕。

3、喬持續的怒火差點引發了艾米的意外,此時她從暴怒變成內疚。馬奇太太沒有責怪她,先說你當時已經採取了最好的方式去保護妹妹了,讓她卸除壓力。再用自己的成長故事,鼓勵喬之後要駕馭自己的情緒。

這件事完滿結束,姐妹和好,從此再也沒有吵過大架,且都因為這件事自省和磨礪自己的性子。

如果說這算一件家庭中集體危機公關的話,那麼多年來滲透在每個孩子身上的,則是她智慧的、因地制宜的愛。

四個孩子,四種教導方式

1、梅格:「果敢、清晰」

大姐梅格,徘徊在在麵包與玫瑰的矛盾中

她經歷過家庭的盛衰,還記得起童年時的奢華,所以對比眼下生活的拮据,她的匱乏感、痛苦感來得比妹妹們更強烈。

與此同時,她也通過富有朋友的朋友圈清醒地看到:缺乏精神滋養、沒有愛與尊重的生活,比單純的貧窮更痛苦。

梅格的這種心理衝突的痛苦,一直持續到婚後:她一方面覺得滿足於現有的幸福,另一方面又為買不起昂貴的布料而痛苦。

馬奇太太給予的愛是:果敢、清晰。

在梅格迷茫的任何時候,她如同海面上的明亮燈塔,清晰利落地給予分析和指導。

梅格問,你會希望我嫁個有錢人嗎?

她說:我不希望金錢是你們爭取的首要或唯一目標。我寧願你們做窮人的妻子,只要你們享受到丈夫的愛,感到幸福和滿足,而不是坐在寶座上,當一個沒有自尊和安寧的王后。


對所有的猶豫,直接、果敢是最好的示範。

2、喬:「收放自如」

二姐喬,有主見、敢想敢做、急躁,是個很虎的姑娘。

她是那個在家庭遇到危機時,跑遍整個小鎮,賣掉自己最珍惜的頭髮給媽媽救急的孩子。

也是那個妹妹帶她去社交時,容易說話不順而四處樹敵的孩子。

馬奇太太給予的愛是:收放自如。

在結果許可的範圍內,她尊重和接受喬的一切決定,並幫她疏解掉壓力,鼓勵她勇敢做自己,做她最堅固的後盾。但當喬處在失控的關鍵處時,她又能幫她拉回韁繩,找回耐心和勇氣。

喬拒絕了勞里的表白,她說好,我也覺得你們不合適;喬說要離開家去做家庭教師,她說好,到一個更適合你創作的地方去。

當喬因為自己的壞脾氣,差點讓艾米出意外,沉浸在巨大的愧疚時,馬奇太太採取的方式是:講述自己當年是如何控制壞脾氣的。

當貝絲離世時,喬沉浸在巨大的悲傷無法走出時,馬奇太太提供的建議是:你可以用寫作來抒發悲傷。

她深知喬感情濃烈,一定要合理的方式抒發,所以母親必須幫助她建立管道,讓思考與情感以才華的方式溢出——喬之後成為了作家。

3、貝絲:「看見、尊重」

三妹貝絲,是一個害羞、安靜、不爭不搶的付出型孩子。

很像我們常說的「老實人」,而伴隨老實人這個標籤的自動思維往往是:「老實人會不會吃虧?」

貝絲就是這樣一個以付出為己任的老實人,她承擔最多家務,送吃的給窮人,修理壞掉的布娃娃,鼓勵喬去發表文章。因為抱了生病的孩子而得了猩紅熱,導致身體一直很虛弱,病沒停過。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還在為孩子們做手工。

作者寫道:「她為別人而生活愉快,以至於沒有人看到她所做的犧牲……

馬奇太太能看到,不但能看到,還能引導大家都能看到和尊重貝絲的奉獻。

她對這個女兒給予的愛是:看見、尊重。

付出型的人,需要的僅僅是被看見、被尊重、被愛……而已。

老實的孩子最在意的不是我辛不辛苦,而是我的辛苦你們看到了嗎?絕不能讓老實人寒心。

馬奇太太做到了,並讓姐妹和鄰居們都深深愛護和尊重貝絲。


後續我們看到,貝絲這樣一個看似背景板的人,卻有大音希聲的慈悲力。她是周圍人緣最好的孩子,大家都發自心底的愛她和呵護她,主動把最愛的東西先給她,她的早逝讓家人和鄰居都陷入深深的悲傷。

4、艾米:「因勢利導」

四妹艾米,是一個毫不掩飾對物質的慾望,虛榮中又生長理智的孩子。

還是小蘿莉的她,在姐妹們討論怎麼讓貝絲擁有一台鋼琴時,她說:等我嫁個有錢人了送你。

當姐姐說能不能嫁個有錢人又不是你可以決定時,她堅定地說:「不,這是可以選擇的。」

貝絲曾經點評過其他三姐妹:梅格是溫柔友善的斑鳩,喬是自由狂放的海鷗,艾米是心高氣傲的雲雀。

艾米就是一隻力爭上遊,哪怕摔下來也要繼續努力的雲雀。

馬奇太太給這位小女兒的愛是:因勢利導。

她尊重艾米的野心,也不用梅格的抉擇去影響她。只是適時讓她明白:融入上層不是只有物質、野心和美貌就行的,還需相匹配的心胸和智慧。

艾米認真坦蕩地追夢,在姑婆和媽媽的幫助和薰陶下,她一步步提高自己、改變缺點、提升品位和氣質,,讓自己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名媛,毫無自卑地嫁入豪門。

慾望本身沒錯,善加利用會是成長的動力。

馬奇太太既接受大女兒選擇貧窮,也接受小女兒拒絕受窮,皆出於愛與尊重。

我們再看四姐妹之後的結局:

梅格:嫁給了貧窮但傾心的家庭教師約翰,過著不算富裕、但絕對充滿愛的家庭生活。

喬:拒絕了有錢有顏的鄰居勞里,開始能用寫作養家,遇到了靈魂伴侶巴爾教授,最後和教授一起開辦學校。

貝絲:因病早逝。但她真善美的力量,活在每一個她愛過的人和事上。

艾米:嫁給了勞里,並且這段婚姻里有的不僅僅是錢和身份,還有愛。之後和丈夫一起從事慈善事業。

她們一直熱愛和忠貞於自己的家庭,敬愛著「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母親」。

03.

150年的時間過去了,為什麼我們讀這本書依然會熱淚盈眶?


因為它令我們看到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幸福的可能性,看到時代在定義女性標籤的同時,女性也可以反過來重新定義它。——正如馬奇太太透過她的女兒們身上看到的那樣。

這份綜合了理智與情感,邏輯與藝術,凝視、等待、尊重、點撥、祝福……的愛的智慧,是生長四種幸福的土壤。

我們周圍充斥著太多關於原生家庭的窒息描述,感覺美好的原生家庭,像別人家孩子那樣,大家都聽過,但是從來沒有見過。

不知道你閱讀完《小婦人》,想法會不會是:為什麼我沒有遇到這樣的原生家庭,擁有這樣的媽媽?

生命的有趣之處在於:先隨機發放給你不可選擇的搖籃,再給你以無數機會去突破和超越。

你可以選擇在憤懣中被原生家庭吞噬,也可以想想如何「我命由我不由天」。

如果你的選擇是後者,可以想想馬奇太太這個人物,能給你以何種啟發?

如果你處於成長與轉換階段,請假想你就是馬奇太太的孩子,她教導著你要重視自己的理想,並勇於用合理的方式去構建、完成;對伴侶的判斷以愛與尊重為準繩;對生命既接納,又進取。

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長,請你敏銳地看到孩子自有的使命,接受Ta或頑劣、或暴躁、或虛榮、或膽怯……的特性,在關鍵處以合理引導,帶領Ta步入自我實現的河流。

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行動方案。假想在另一種原生家庭語境下,我們的積極行動會是怎樣?然後為了這個理想媽媽、理想的自己而立刻去做。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成為自己孩子的「馬奇太太」。

這份綜合著理智與情感,邏輯與藝術,凝視、等待、尊重、警醒、祝福……的愛的智慧,是不同時代都煥發著力量的秘訣。

作者介紹:鄧花蕾,丁丁心理簽約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兒童遊戲心理諮詢師,註冊家庭教育指導師。長期活躍在心理學和教育學領域,結合所學,用聲音和文字為無數家庭解惑。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心理行業助推平台。以「為國民提供優質心理服務,促進人類健康與幸福」為使命,以「政產研學用」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數據」為基礎,依託國家級專家智庫,通過國民心理產業聯盟、產業基金、慈善基金、產業園等,集聚學術、資金、技術、項目等各方面的優質資源,支持心理機構、產品與項目落地,推動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心理行業發展。

國民心理健康網

國家級心理服務平台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轉發內容僅作信息分享及參考,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與小編聯繫(微信號:gmxljkw),我們將迅速採取適當的措施。本訂閱號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