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食古香:藏在眉山太和農家小院的地道蹺腳牛肉

2019-09-16     商報在線

2019年9月,一個秋雨纏綿的周末,《川菜》雜誌"發現地道美食"報道組驅車去到了眉山市東坡區太河鎮,明白記者的來意,幾位當地人熱情推薦一家名為"古食古香"的樂山蹺腳牛肉館,理由有二:一是味道鮮美、正宗;二是女老闆精明能幹、待人和善。於是,報道組一行徑直去到這家餐館。

在車來車往的大路邊,須臾間就找到這家餐館。"古食古香"蹺腳牛肉館是一個獨棟二層小樓,初一看非常普通,與大多路邊餐飲店並無特別之處,停車走進去後記者才發現這個餐館還是有些與眾不同。

整個餐館面積不大,但布局還是很用心,也許餐館主人刻意要給人復古的感覺,不大的廳堂中隨處都擺放著古色古香的老家俱,摩挲著這些"老古董",恍惚間讓人有了時代的穿越感。餐館被一個小天井隔成兩個區域,前面是大廳,後面是雅間,小天井側邊的通道也擺上幾張餐桌,不大的餐館經主人的巧心布置既不顯得侷促,反而平添出一種農家小院的溫馨感。

餐館的主人是個女老闆,名叫楊瓊,是一個精明幹練、快人快語的中年婦女。楊瓊說,她的這家餐館已開了十多年,生意一直很好,凡是來吃過都說味道好,口味正宗,很多人都成了餐館的常客。她的食客除了附近以外,近的成都,遠點的市縣,就連省外都常有食客專門為飽口福前來,對此她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一陣寒暄後,楊瓊與記者聊起了她的創業史。

家境貧寒為生計四處奔波

與很多創業成功的人的人生經歷相似,楊瓊來自一個貧寒的農村家庭,正是小時候吃過太多的苦,一顆改變命運的種子早早就埋在她的心裡,驅使她不斷在人生道路上一路跋涉。

楊瓊說,她最大遺憾就是沒有學到文化。小時候,家庭貧窮,她幾乎沒有正兒八經進過學校,導致其大字也認識不了幾個。為了生活,楊瓊很小就幫父母干農活,插秧打穀、挖地栽菜、割豬草,所有農活就干過,常常累得直不起腰,但她咬牙堅持。

楊瓊的舅舅是她學做蹺腳牛肉的領路人。舅舅的家族很早就在樂山經營蹺腳牛肉營生,在當時,舅舅是當地遠近聞名做蹺腳牛肉的行家。楊瓊十四、五歲時,就跟著舅舅學手藝,舅舅對這個外甥女也很是憐愛,將自己的手藝毫無保留傳授給她。

由於當時年齡太小,楊瓊跟著舅舅只是為了求口飽飯,並沒想到自己命運會因為蹺腳牛肉發生逆轉,更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家蹺腳牛肉館的主人。

成大後,楊瓊遠嫁外鄉成了家,為了生計,闖蕩社會做過各種生意,由於沒有文化,又缺少經商的門道,讓她載了不少跟頭,為此不知哭過多少回。楊瓊是個天生好強的人,接二連三的創業失敗雖然讓自己處境變得更加艱難,但她並沒有為此灰心喪氣,反而對自己人生充滿信心。她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努力堅持,終有揚眉吐氣的一天。

經過多次創業失敗後,楊瓊發現經營蹺腳牛肉是個不錯的生意,而且自己有舅舅傳下的手藝,只要用心去經營做好不難,於是楊瓊開起自己的牛肉餐館。

再次創業做火牛肉館

2006年,楊瓊的蹺腳牛肉館開張了。當時手頭拮据,僅有2000元作本錢,店面也很小,只擺得下幾張桌子,來就餐的食客也稀稀疏疏,不開張是常有的事。楊瓊說,那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日子,用提心弔膽來形容一點不為過,她常常因每天的餐食賣不完而發愁。

那一段日子,楊瓊幾乎沒有睡個好覺,晚上很晚入睡,凌晨四五點就起床,來不接收拾打扮,就跑到幾十里外的地方進當天用的食材,回來後來不接休息就開始做牛肉湯。雖然常常感到力不能支,但倔強的她始終咬牙堅持。

在很多人眼裡,蹺腳牛肉選用的食材非常普通,烹飪方法也非常簡單,但要做好並非容易。楊瓊說,創業之初就發誓要用舅舅傳承的手藝,做出與眾不同的蹺腳牛肉,對此,她對牛肉、牛雜,以及佐料、輔料的選擇都非常用心,一直選用上等的食材來烹飪。

別看楊瓊沒有多少文化,但對餐飲的本質理解透徹。她說,做餐飲需要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在食材選用來不得半點虛假,否則不僅留不住回頭客,還會讓自己聲譽掃地,再好的生意都難以為繼。

從創業之初,楊瓊都堅持親自烹飪蹺腳牛肉,對烹飪細節瞭然於胸,即便是後來帶了徒弟,只要有空閒時間,她都會上灶親自操作。她說,多年養成的職業習慣,三天不做就感到不自在。事實上,她的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放心,害怕廚師的一時疏忽,讓牛肉湯變了味,壞了餐館的名聲。

楊瓊說,其實這樣的擔心一直都有,因此在管理上早就有"約法三章",要求所有人必須遵守。一直以來,她家的味道都保持原汁原味,食客甚是滿意,正是得益於她嚴格管理的結果。

多年的生意闖蕩,使她養成樂觀開朗、精明幹練、待人真誠的性格,即便是當初生意慘澹的日子,她依然保持著樂觀。俗話說"樂觀善良的人有天助",經過一段艱難的時光,楊瓊的餐館慢慢的聚集起很多南來北往的食客。每當有食客來,她都會與客人寒暄一陣,久而久之,很多客人都記住這位笑容可掬的女老闆。由於她家的蹺腳牛肉味道正宗,收費也合理,很多客人都成了回頭客,而且很多人還當起"義務宣傳員",為她帶來不少新的食客。

隨著生意的興隆,楊瓊擴大了店面,為了給食客營造一種古色古香的就餐環境,她從四處收來一些有年代感的老家具,並在餐館四周種植些綠色植物,擺放了一些盆景,每當有客人來,都會與餐館內的陳設合影拍照。楊瓊也將餐館取名"古食古香",希望食客能在這裡感受歷史的印痕,感受飄過時空的鄉間美味。

簡單食材拼出的地道美味

不知不覺間已到中午,楊瓊的餐館前已停滿小車,不大的餐館坐滿了三三兩兩的食客。楊瓊也抽身去招呼客人,不時與客人寒暄幾句,看得出,她的熟客蠻多的。

記者一行也進到雅間準備就餐,落座一小會兒,一鍋飄香撲鼻的牛肉湯就端上桌,桌上的盤子中裝滿了切得厚薄均勻的牛肉、牛雜,有煮過的,也有鮮的,還有一些蘑菇、豆芽、土豆等一些新鮮蔬菜,小碗里盛著剁細的蒜泥、香菜、蔥和炒制過干海椒麵,用於打蘸碟,開火後,牛肉湯很快冒起了熱浪,服務員熟練的把牛肉、牛雜一股腦到進鍋里,幾滾後,大家就揮著開吃。

除了這鍋熱氣騰騰的牛肉湯,主人還安排一些配菜,一盤炒牛肉,一盤炒河蝦、一盤裹芡的油炸小魚,還有一些精緻的面點。雖然所有食材都很是普通,但味道香醇可口,令人大快朵頤,一點不輸大飯店的美食珍饈。

招呼完食客後,楊瓊進到雅間陪我們就餐,一邊敬酒,一邊向我們談起她的生意經。她說,她所選用的食材都很普通、簡單,但必須新鮮、對人體無害,從開餐館到現在,從來沒有食客反映食材不新鮮的問題,也沒有發生過食客吃過後腸胃不適的情況。

楊瓊說,開餐館是個"良心生意",既要對得起自己良心,更要對得起食客,如果不對食客的健康負責,一味地賺喪良心的錢,這樣的生意是很難持久的。

蹺腳牛肉本身就是一道普通的大眾美食,在蹺腳牛肉的發源地——四川樂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蹺腳牛肉館也隨處可見。雖然食材簡單,容易採集,但要做出香醇可口、味道純正的蹺腳牛肉並非易事。楊瓊說,正宗的蹺腳牛肉需要選用上等的水牛黃牛的牛肉、牛雜,肉質必須新鮮,病死的牛肉堅決不能用,在烹制之前要用清水反覆沖洗,除去所有的雜物。

烹制中會用到很多的佐料、藥材,質量上都不能掉以經心,期間,對火候的把握很是關鍵,既要做到佐料與牛肉充分的融合,湯色濃釅,牛肉充分入味,又不能把牛肉煮過火,影響牛肉的口感和嚼勁。好吃的蹺腳牛肉放在嘴裡是有口彈的感覺,不僅越吃越香,而且有嚼勁,入口很容易化渣,即便牙口不好的人,吃起來也滿嘴留香。

楊瓊說,她餐館的所有食材都就地取材,既保證了食材的新鮮,也很好控制了成本,一鍋蹺腳牛肉、一盤炸制香脆的小魚,一盤炒河蝦,一份當地小吃,已成為眾多食客來此消費的標配。店裡準備了很多蔬菜,食客可上架自選,豐儉自便,價格經濟實惠。無論是散客,還是團餐,楊瓊把利潤看得很薄,客單價一直保持在50元—70元之間,對此食客很是滿意,很多人都成了她忠實的回頭客。

談到未來,她希望她的下一代能來接班,傳承她的手藝為更多食客服務;同時,她希望找到更多的合作者,能把自己事業做得更紅火。她說,能將自己多年積累的餐飲經驗傳遞下去,是她未來人生最大的心愿。

返程的路上,記者陷入了思索,楊瓊身上那股不屈服命運的勁頭撞擊著心痱,讓人動容,從她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一個普通人命運逆轉的人生,更感受到一個餐飲人的初心和執著,這不正是此次尋訪的最大收穫。

(四川黨建期刊集團《川菜》雜誌社運營中心副主任劉光正文/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vOVWm0BJleJMoPMBJ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