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感覺到傷痛時,你怎樣保護自己?

2019-11-19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了關係和動力,這部分進入思維。思維、身體和情感。可能你會說,難道不應該是身體、心理和靈魂嗎?

靈魂這東西,科學沒法驗證,或者說極難驗證,即使驗證了多數人也會不相信,而情感卻有無限的內容可以談,不過在武老師看來,情感就是靈魂的證明。

這部分概括性的聊聊三者的關係。只是不是從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而是從心理諮詢和治療的角度,入手談這個問題。

關於靈魂,想問個問題,你什麼時候曾經相信過靈魂的存在,那個時候發生了什麼?你體驗到了什麼?

看鬼故事吧,相信了人死之後,如果有什麼心愿未了,意志強烈,就會變成鬼。電影《詭絲》中,人的存在就是因為有強烈的情感,也就是心愿未了。

分享一段魯米的詩:

不要單以念誦「她」這個字而滿足。

感受她的氣息。

書本和文字可以帶來妙悟,

而妙悟有時則能帶來合一。

傷痛

接下來進入正文,曾有位著名的兩性和婚姻關係治療師莎蘭 漢考克,問過一個問題:

當你感覺到傷痛時,你怎樣保護自己?

當時有30多人,挨個回答。在武老師大學時,曾有過應對方式量表,應對方式就是當你遇到痛苦時,你會是用什麼樣的方式面對痛苦。

應對方式量表有16種應對方式,讓你測試選擇,比如換一個環境、和比自己更糟糕的人比較等方式,武老師發現他基本上只使用一種方式就是「拚命想,直到想明白為止」。

當時很得意,覺得自己很勇敢,很少自欺欺人,因為認為其他15種應對方式都有自欺欺人的味道。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明白自己肯定沒有那麼勇敢,也必然有很多自欺欺人,否則絕對不會是那樣,覺得自己好像活在一個殼裡,活得不夠真實。

在思考自己的保護方式的同時,其中有一個同學的回答啟發了他,他是他的好朋友,是一個極好的人,而他反思說:

「好」就是自己的保護方式,因為他是那麼的好。所以碰到問題發生時,會自動認為是別人有問題,而別人和他相處時,也確實容易變成「壞人」。

不知道他說的什麼地方,觸動了武老師,他忽然明白了自己的保護方式,那真是一套絕招,一個由「三板斧」組成的連環套。

第一板斧是「體諒」,善解人意,總是先為別人考慮。無論別人對他好還是不好,都容易第一時間,站在對方的角度,體諒對方的處境。

在重要關係中,尤其如此,結果是無論和戀人、家人,還是好友在一起,極少發脾氣,甚至脾氣特別大的人,和他在一起,也會變得沒了脾氣。

第二板斧是「憂傷」,當他的體諒不能發揮作用時,不能換得對方的理解和同情時,會感覺到憂傷。

第三板斧是「拖延」,當憂傷也不能令對方明白他的處境時,就會使用拖延的絕招,一直拖到讓對方失去耐心。

這三板斧都是好人的絕招,他都可以讓他免於道德焦慮,畢竟「我沒有傷害誰」。

這是09年的他,你可以看到那個時候,他的攻擊性還處於嚴重壓抑的狀態,精神分析關於攻擊性的論述,對他而言,主要停留在頭腦層面。

受傷時,你怎樣保護自己?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在後來的學習小組中,也有提出過這個問題,為了方便區分,用英文字母abcde來稱呼他們。

第1位a,他的爸爸常有家暴,而媽媽冷漠又控制,在a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這種關係模式,例如讀小學五年級時,班主任基本上天天都會體罰他。

這種情況下,a發展出了第1個策略——麻木,他讓自己變得很麻木,這樣好像有一道牆擋在中間,天天挨打,就變成了可以接受了。

麻木,還可以說是「隔離」。當一個人太痛苦,而又不能逃離或反抗,就會選擇麻木,試著將情感與事件隔離開來。當事件繼續發生時,自己就沒有了情緒反應。

插入

情感隔離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是將情緒從認知中剝離開來的個體應對焦慮和痛苦的一種方式。更確切說,伴隨體驗和觀念的情感部分,可以從認知整體中游離出來。

具有許多的實際價值:外科醫生如果時刻挂念患者的痛苦,或在手術台上產生厭惡、憐憫的情緒,就無法有效醫治病患。

將軍如果瞻前顧後,就難以制定決勝策略;警察如果不能杜絕情緒化,就很難將暴徒繩之以法。對於適應極端環境,隔離更為有效。

對於某些養育方式之後,形成特殊氣質的個體,隔離可能會成為其處理創傷的核心防禦方式。

面對激發強烈情緒反應的事物,有些人會置若罔聞,有些人通過對情景的隔離和理想化,變得十分理性。如果個體把隔離作為基本防禦,生活中注重思維,而忽視感受,那麼可能具有強迫性人格。

繼續

a的另一個策略是「絕望」,他常做一個夢,夢見爸爸拿著刀子過來,想要殺死他,他第一時間會想,這不會是真的,爸爸不會殺他,但夢中爸爸拿著刀,真的會傷害他,這時他會從絕望中醒來。

明白否認是沒有用的,所以他最好放棄幻想,承認絕望。對爸爸媽媽兩個至親的人絕望,這是一種保護。

因為這種痛苦太強烈,假若不再抱有一點希望,那就可以減少痛苦。但問題是他的這個策略如此絕對,以至於他會對所有人,不再抱有希望。

因此當真有人對他好時,他會牴觸,會否認並容易變得焦躁,甚至憤怒。

聽a講自己的故事,b分享說,她覺得自己和a一樣,有「麻木」和「絕望」兩個策略。而她也一直告訴自己,就直接面對痛苦吧。

這是她面對父母時的絕招,對父母以外的人,她有兩個絕招,一個是「可憐」,一個是「高明」。

她確實長得楚楚可憐,而又很聰明,當這兩個絕招一起使用時,就很有力。b對高明策略的解釋,引起了c的共鳴。

她說她在初中時很痛苦,那時特別喜歡做哲學思考,有時會進入狀態,覺得整個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自面對地球和星空。那時就會覺得自己一個人像一粒塵埃,那樣渺小,而自己的痛苦就更微不足道了,於是有一種解脫感。

c還將這種感觸,寫成一篇文章,以筆名發表在校刊上,她還談到每當特別痛苦時,就會有貴人出現,他們隨意一句話就會點醒她,讓她頓悟到很深的道理,然後就能解脫。

聽c講了幾個「被點化」的例子後,發現那些所謂的貴人,並沒有做什麼事情,而完全是無意中對她說的話,關鍵是那時,她內心到了一個轉變的時候,所以c的這種想法,像是把自己的成長「歸功於他人」。

她說這種「歸功於他人」策略和覺得自己是塵埃的策略一樣,都讓她覺得「我沒有價值」。這一反思,她明白哲學思考也罷,被點化也罷,都是她將「我沒有價值感、我不夠好」這種感受給美化了而已。

學員d說,她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指責」。比如戀人給她打電話時問:「吃飯了嗎?」聽到這句話,她竟然被激怒了,回應到:「你怎麼這麼笨呢?都晚上10點了,你還問我吃飯了嗎?」

指責別人,是為了保護自己什麼呢?d反思說,她很渴望親密,而「你吃飯了嗎?」這種問候,應該是普通人之間,用來寒暄的,但戀人之間使用,就好像在說,我和你很疏遠我們是普通人。

再加上晚上十點,就更想在傳遞這種信息,這刺傷了她,於是她使用了指責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聽完d的話,e受不了了,他跳出來說你們在搞什麼,怎麼都在談無關緊要的事,他還問說:武老師,你怎麼到現在還沒有講最關鍵的一點——體驗。大家剛才說的都是皮毛啊,而深層體驗才是關鍵。

聽了e的話,大家一片譁然,尤其是剛分享過的。因為前幾個人都在敞開自己,他們的分享已經很深了,而e沒看到,並且在別人敞開時這樣說,會讓別人感覺到被攻擊。

可以說,e的保護方式是「抽離」和「更好的道理」,他經常給大家的感覺是他好像抽離在人群之外,而每當他試圖進入時,就會很容易講了一些「更好的道理」,而其他人感到被貶低了。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保護方式,當有這些保護方式在時,你會發現談話不容易深入,很難盡興,而這些保護方式都隔離了感受,切斷了連結。

但保護方式是極為重要的,在我們幼小或無力時,可以通過保護方式減輕傷痛感,從而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在剛開始時,那位莎蘭老師曾說,我們的心有三層:保護層、感受層和真我。最外面一層是保護層,接下來是感受層,而最深處的是真我。

感受層可以說是傷痛層,因為每個人的感受層中,都有種種傷痛;因為有傷痛,所以有保護層;

但因為有保護層組成的牆,所以真我深藏著,令我們自己碰觸不到自己的真我,別人也碰觸不到。

我們之所以想組建親密關係,之所以想愛和被愛,就是想要一種親密感。真正的親密感是真我和真我之間的連結感,但因為保護層和傷痛組成的牆太厚,兩個人的真我就不可能相遇了。

當真我不能相遇時,我們就會將自己的保護層強加給別人,將自己的傷痛轉嫁給對方,於是會導致越愛越孤獨的局面。

所以,想要擁有真正的親密,想和自己的戀人建立真正的連結,關鍵是要去穿越心靈的保護層。

總結

1.我們的心有三層,由外到內是:保護層、感受層也被稱為傷痛層、真我。

因為有傷痛,所以有保護層;但因為有保護層組成的牆,所以真我深藏著,令我們自己和別人都碰觸不到,從而隔離了感受,切斷了連結。

2.真正的親密感,是真我與真我的連結感,但因為保護層和傷痛組成的牆太厚,導致兩個人的真我不能相遇。

這時我們就會將自己的保護層強加給別人,將自己的傷痛轉嫁給對方,就會越愛越孤獨。所以想要擁有真正的親密,想和人建立真正的連結,關鍵是去穿越心靈的保護層。

思考

面對傷痛,我的處理方式是:麻木、隔離和逃避。如果逃避不了,就會強迫自己極度理性的思考,而產生輕微的強迫傾向。

用真我去和對方連結,才能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我覺得我的媽媽的有一個自我保護模式,就是提高嗓門,似乎誰聲音大誰就更厲害,原來一直不理解,現在才知道這是她的一種自我保護模式。

現在看來,提高聲音跟表達憤怒一樣,就是自己的自戀受攻擊,展示自己的強大,同時震懾對方。

穿越感受層和保護層,遇到真我,不管是打破還是被打破,找到真我,都需要經歷破碎,也就是傷痛。但也正因為有傷痛,所以陽光可以照進來。

傷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想起了斯多葛的名言:

請賜予我勇氣,讓我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

請賜予我韌性,讓我接受不能改變的東西。

請賜予我智慧,讓我能分辨二者的不同。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d4Mi24BMH2_cNUgBUc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