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三句話,就能揭開孩子高效完成作業的秘密

2020-01-07     東西兒童教育


坐擁百萬粉絲的某育兒大V絕對想不到,自己會因為懲罰不做作業的女兒,被網友罵上熱搜,成為2020年第一爆點新聞的主角。

起因是她像往常一樣發了條分享育兒心得的微博: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只因6歲孩子沒寫完作業,把她一個人留在家過夜,自己和老公帶著另外兩個孩子去珠海長隆過周末。

阿姨和鄰居兩次問要不要幫忙看看孩子,都被她拒絕了,因為她就是要讓孩子體驗「被拋棄,被孤立」的感覺,以後才知道好好做作業。

這條微博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家長表示看不懂這種「後媽操作」。有好奇者翻出她過往文章,發現這位虎媽不是第一次為孩子作業發飆了,之前她還分享過「戒尺神器」督促作業法,給其它媽媽傳授打娃經驗:「打開空調,打的時候也不至於滿身是汗」。

(圖片來源於網絡)

早在13年我就關注了這位育兒大V,那時候,她還是個喜歡在公眾號上分享孩子日常趣事的媽媽,漫畫中滿滿都是愛的能量。

如今看新聞,忍不住在心裡感嘆:

陪作業的確惱火,但一個媽媽因為作業,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卻是不可取,也不必要。且不說過度的挫折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孩子獨處造成的安全事件也是數不勝數。

而且,從我自己的切身體會來看,並非每個娃寫作業都那麼惱火,真惱火的,要麼是學校作業量確實太誇張,要麼還是家長有些做法沒到位。

今天千媽就用三句話,來解開孩子高效完成作業的秘密:

01、第一句:習慣!習慣!習慣!

重要的詞說三遍。
千尋上小學後,我參加了幾次家長會,發現家長會上有兩個高頻詞,一個是閱讀,一個是習慣。

從我自己的陪讀經歷看,培養習慣,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但越早開始越容易幫孩子建立先發優勢。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學齡前,比超前學習更重要的,是「超前」培養學習習慣!

通俗地說就是:

你不能期待一個學齡前連玩具都沒整理過的孩子,小學就會自己整理書包;不能期待一個學齡前散漫慣了的孩子,小學後就能自覺安排時間積極完成作業。

因為早早就意識到了這點,小學前我在培養千尋的習慣上,花了不少精力。
如今回頭看,覺得這些精力花得太值得了!!

一方面,它保證了和諧的親子關係。

從開學到現在,我從沒為作業跟孩子吼過。千尋也有貪玩不靠譜的時候,但大部分時間,她都能積極主動地完成學校作業,主要就得益於學齡前的習慣養成。

一方面,它保證了家庭教育的可為空間。

作業完成效率高,帶來了很多富餘時間,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真是太寶貴了!

因為有時間,我們的閱讀計劃一直堅持了下來,今年我開始在精讀時教千尋導圖,現在她思維導圖已經用得很溜。因為有時間,桌遊、樂高拼搭也沒拉下,偶爾玩玩編程遊戲,在我看來這些內容和課本學習一樣重要。因為有時間,我們日常還能練練球,現在千尋已經是校桌球隊的種子選手了……

(圖片來源於pexels)

習慣養成的方法有很多,我用過效果最好的是:時間整體劃片。

就是把時間切割成幾大塊,每塊時間裡只做一件最主要的事情,以形成這塊時間的主題。

比如,千尋當時幼兒園+興趣班放學大概是6點半,入睡9點半。這中間有三小時,我將其劃為了三大塊:


第一塊,6:30-7:30,主題:玩。這一個小時里,她可以徹底放鬆地玩(中間吃點東西補充能量);

第二塊,7:30—8:30,主題:學習。這一個小時我們在繪本館度過,閱讀和做一些英語、數感邏輯方面的練習:

第三塊,8:30-9:30,主題:內務整理。就是洗漱,入睡準備。


整體劃片的好處是:每塊時間,因為主題明確,很容易在孩子腦海中形成清晰的規律,從而內化為習慣。養成習慣後,孩子小學後,會傾向於一個時間段內專心做一件事。


同時,明確主題讓孩子學會了最簡單的事務區分,非主題的事務可以緩一緩,先把重要的事做了。


所以小學後,千尋一般是放學後先運動半小時,在戶外打打球、玩,然後專心做作業。玩的時候不會想作業,做作業的時候不會想著玩,而是偏向於專注做一件事。


要做到「時間整體劃片」,父母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得跟上。

沒辦法,孩子小時候是沒有安排時間能力的,你主題清晰,他也就主題清晰,你很隨意,他也就隨意。我知道,對上了一天班很辛苦的爸媽來說,下班還要提起精神陪娃真的好累,可一旦孩子養成習慣,小學就會輕鬆好多,"先苦後甜"還是挺划算滴。:)


(圖片來源於pexels)


02、第二句話:「胡蘿蔔+大棒」的組合


除了習慣,孩子完成作業惱火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習態度問題。
學習本質上是辛苦的,即便加入些技巧,也只是在苦上面撒點兒糖,很難改變其本質。人的本能又是趨利避害的,孩子也不例外,自然好玩不好學。

講道理往往不管用:「不好好學習,以後你連工作都找不到……」這種我們自己聽來都覺遙遠的話,震撼不到孩子的心靈。

實際操作中的改善,往往只能通過「胡蘿蔔+大棒」實現。

"胡蘿蔔"是激勵措施。高效完成作業能得到什麼?是不是可以為自己贏得一點play時間呢?只要大人說話算數,幾次之後,孩子嘗到甜頭,效能會有所提升。

我身邊有好些家庭,每晚安排很緊,沒有一點空隙,孩子寫完作業還要練琴,練完琴還要讀英語……沒來得及喘口氣就要洗漱睡覺了。

殊不知,孩子的拖延症正是由此而來,道理很簡單:

換做你,知道手頭工作做完,還有一大堆事等著,你還會積極地工作嗎?

有效的激勵,是我們真的要拿出些「留白」時間給孩子,哪怕十分鐘都好,有盼頭才有動力。

(圖片來源於pexels)

「大棒」是憂患意識。完不成作業會導致什麼?是不是該讓孩子承擔被批評的後果,認識到作業是自己的事,而不是父母的事。

幫孩子建立憂患意識的難點,在於家長抗不扛得住被老師群里點名,單獨談話的壓力。我自己屬於那種臉皮比較厚,能扛壓的媽媽

,所以剛入學就跟娃表明了立場:

寫作業是你自個的事兒,你得自己把握。每天用本子把老師布置的作業記下來,不會的字用拼音代替,做到心中有數。

要是不想寫作業,咱就不寫,你不著急我更不著急,等著挨老師批就是了。

學習態度問題,只有一個解決途徑,就是讓娃認清事實,自己負責。寧可幾天不寫作業,也得先把態度的問題解決掉。

思想上認可,比什麼都重要。

(圖片來源於pexels)


03、第三句話:、情緒只能激化矛盾,堅持才令娃心悅誠服

如果學習習慣可以,態度也沒問題,那麼讓家長發飆的,就是「娃不是純天然學霸」這樣的問題了。

容我說句不中聽的,這事可不能賴孩子,只能賴自己。畢竟,基因擺在那裡。

要知道,99%以上的娃都沒有天賦異稟智商超群,作為一枚普娃,做作業時出現計算失誤、拼音標錯聲調、漏題跳行、書寫潦草等等問題都是正常滴。

偷偷告訴你們,帶娃快7年,我有個重要心得,那就是:

越早認識到娃的局限性,幸福指數越高。


羅曼羅蘭不是說過一句話嘛:「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父母都是大無畏英雄主義者,自己的娃,再慢也要等,即便不是學霸,也依然愛他,耐心對他,這是為人父母的素養。

想明白這點,情緒就沒那麼容易激動了。

順便插播一條有意思的發現:

不知道是不是男性大腦合成血清素速度比女性高的緣故(血清素有助於提振精神,防止情緒低落),保持情緒穩定這方面,爸爸好像更勝一籌。

我朋友家就是典型,媽媽進書房輔導作業,不到三分鐘就血氣上行,五分鐘後只聽見氣勢如雷的聲音:「能不能好好做?不想做就算了!」「啪!」(作業本被丟了)

換爸爸進去,平靜地堅持讓娃心悅誠服。(寶貝放心,我會靜靜陪著你,哪怕不睡覺,也要完成所有作業。

不會?沒關係,咱們分解步驟,一步步來.....)

話說從大腦構造的角度出發,咱們是不是應該把輔導作業這種挑戰心理承壓能力的偉大事業交給爸爸呢?

最後千媽想說,現在孩子其實挺不容易的,別看他們享受的物質生活比我們當年豐富許多,面臨的競爭壓力卻也劇烈了許多。

他們從小就要學這學那,每天連軸轉,比大人上班還累。咱們上班好歹還有點時間忙裡偷閒刷刷手機吧,孩子在學校,可是要求長時間全神貫注的。

我上繪本閱讀課時認識了一些小學生朋友,他們私下偷偷告訴我,大家平時在學校都儘量不喝水,因為喝水多了要上廁所,上廁所會占用寶貴的課間十分鐘,聽得我好心酸,也好心疼。

也許,多一分理解就會多一分耐心吧。當那個小鬼頭寫作業磨磨蹭蹭、馬馬虎虎,搞得你怒火中燒的時候,不妨回憶一下出生那一刻,你對他簡單的愛意和期許,莫忘初心:「愛你如你所是,非如我所想。」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育兒咨訊」,可點擊下方的「了解更多」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XH7gG8BMH2_cNUgO2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