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潭鐵路發展史

2020-01-07     鷹潭優生活

鷹潭號稱「火車拉來的城市」,曾經,鐵路人口和地盤,占據鷹潭老城區的半壁江山。在我小的時候,有「鐵小」、「鐵中」,以及很多以鐵路命名的地方。可是現在,我們這個城市的鐵路元素越來越少了:「鐵小」變成了「八小」,「鐵中」變成了「實驗中學」......其實,我們這個城市,應該保留好、傳承好鐵路文化,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廣大鐵路人的認同。

鷹潭與鷹廈鐵路的建設有著密切關係。在當年鷹廈鐵路修建過程中,當時的老鷹潭鎮給予了大力支持,後又大批接收鐵道兵退休轉業,所以,原先的鐵道部很多同志對鷹潭有很深厚的感情和極好的印象。我在2011年寫過政協提案,建議與鐵道部共建「鷹廈鐵路歷史陳列館」 (如能建立「中國鐵路建設博物館」當然更好),爭取在龍虎山設立「鐵道部鷹潭教育培訓基地」和「鐵道部鷹潭療養基地」,借「鐵路文化」品牌,重新喚起鐵道部與鷹潭的這種感情,爭取項目和資金,爭取對鷹潭鐵路片區改造的支持,強化鷹潭鐵路交通樞紐地位,建設鷹潭鐵路物流中心。如此,既能促進「鐵路文化」的發展,又能使這一文化產生巨大的效能。

今天,我想梳理一下鷹潭鐵路的發展歷史,把它作為「鷹潭記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鷹潭這座現代城市因路而生,並隨著鐵路的發展不斷壯大,逐漸從幾千人的小鎮成為擁有20多萬城區人口的地級市,被譽為「火車拉來的城市」。
1935年12月,浙贛鐵路修建通車,給鷹潭的交通發展帶來了契機。當時的鷹潭站為三等小站,站內有5股道,轄內鐵路僅3.14公里。站內設施簡陋,調車靠人力、用油燈,行車憑路單,每天只有兩班車停靠,上下車旅客僅幾十人,貨運量不足一個車皮。錢鍾書在小說《圍城》中,以一段「火車一清早到鷹潭,等行李領出,公路汽車早開走了。……」作了生動的描述。

1955年,鷹廈鐵路開工建設,成為內地連接福建的唯一鐵路通道。鷹廈線全長697公里,直通廈門海港。鷹潭站由此成為南昌鐵路局的一等站。隨後,國家在這裡投資建起有17股道的編組場

1972年,鷹潭編組站由一級一場改擴二級二場32股道。1979年,鐵道部決定將鷹潭改擴建為路網型大樞紐。

1983年,皖贛鐵路拓通。至此,鷹潭站成為浙贛、鷹廈、皖贛三大鐵路幹線的交匯點。鷹潭躋身於全國20個大型路網式綜合車站的行列。功能不同的鷹潭東編組站、鷹潭南貨運站以及鷹潭西客運站,共同組成了我國鐵路系統一個特大型的綜合車站。

1986年,改擴建完工,鷹潭編組場擁有了到達場、編組場、到發場,駝峰實現半自動化,日解編組能力達到5000多輛,是1972年的2倍。

1991年,鷹潭新客站建成投入運營,總占地面積5896平方米,每日接發旅客列車108列。

1998年,駝峰實現自動化,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測速、速度控制、微機溜放、扳道微機聯鎖等系統裝置,日解編能力達到萬輛以上。鷹潭南貨運站也發展成為現代化綜合性大型貨場,零擔量居全國第四,鋪設整車、零擔、易碎品、危險品等專用股道15條,被鐵道部評為「四星級貨場」,並獲得「北學太原東,南學鷹潭南」的殊榮。

2014年12月10日,鷹潭北站建成通車、正式運營。站房總面積9980平方米。日接發高鐵列車 140趟,日均發送旅客5800人,最高峰達12000人。

來源:天天鷹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HBEgG8BMH2_cNUguj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