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茶館 | 袁枚的藏書與散書

2020-01-18   眉山東坡文化

江舟

古人愛讀書,也留下了很多讀書、藏書的故事。清代詩人袁枚,自幼愛書,但家境貧寒,無力購書,只好向別人借書閱讀,自然少不了受人的白眼和冷落,飽嘗了讀書人的艱苦和辛酸。後來袁枚做了官,可以隨心所欲地買書了,藏書竟達40萬卷,這在當時是非常可觀的。袁枚在小倉山房築「所好軒」藏書,並寫了一篇《所好軒記》,表達了自己對書籍的喜好之情。

袁枚早年的借書經歷,使他領悟了許多有關書籍的道理。他發現藏書的並非都是讀書人。「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人有幾?」於是,便發出了「書非借不能讀也」的感慨。看了別人的眼色,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強借來的書,總是格外珍惜,擔心來不及看完主人就要索回,於是全神貫注,勤於記誦,所以印象深刻,得益頗多。相反,如果這本書是自己的,就沒有這種緊迫感了,總覺得什麼時候都可以拿來讀,將其扔在一旁,束之高閣,時過境遷,往往就再也沒有去讀它的興趣了。這種體驗,大概每個讀書人都曾有過,但是袁枚結合自己的經歷,進行一番形象的描述之後,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藏書不讀,不如不藏。書確實是每個讀書人最大的財富,但是這種財富指的是精神形態而非物質形態。比起那些一心想給後代留下萬貫家財的地主老財,以藏書傳世應該是風雅之舉了,但是這種風雅仍然只是形式而已。至於那些藏書者給子孫訂立「鬻書及借書為不孝」,更是幾乎迂腐。袁枚藏書不以書多為炫耀,更不認為這些書便是他一人所有,期望子孫相傳。相反,乾隆開四庫館,面向全國訪求天下異書,袁枚就獻出了不少珍本秘籍。平日朋友相借,他更是慷慨允諾。這樣,所藏之書,十而去之八九。於是,他又寫了一篇《散書記》,記述了他散書的感受和態度。「天下寧有不散之物乎?要使其散得其所」。當書籍歸己所有,往往棄之一旁,不認真研讀。當他人慾求書,自己將與書分手之時,便會覺得這本書還是很有價值的,很值得一讀。所以,每散一本書,都會有依依不捨之情。於是,便先日夜攻讀,將其精華內容記在心中,甚至摘抄下來。這樣,雖然書籍已經轉於他人,但是自己則是真正擁有了它。

如果說藏書、借書之感受大家都曾經歷過,那麼「散於人轉以聚於己」則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袁枚愛書之真切,深諳讀書之味,同時也展示了他曠達豪爽的性格,確實是一位可敬可嘆的真讀書人。

坤維上腴 岷峨奧區——眉山:歷史人文薈萃之地

行攝眉山 | 從這個視角看眉山,實在太美了!

蔣藍:張獻忠身世及形象演變史

蘇東坡:人生浮沉,最在意的還是一個「情」

人物 | 李俊賢:眉山走出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秘眉山碼頭•岷江篇| 從岷江說開去

探秘眉山碼頭•岷江篇| 眉山老城的碼頭記憶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END

來源:東坡文化網 江舟

編輯:熊莉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