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變成「磨娘精」是媽媽的錯嗎?寶寶黏媽媽,看完淚目又幸福

2019-10-28   銀花育兒

文/銀花 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和轉載!

「媽媽,你別走……」

前段時間,沐沐幾乎每天都要與我上演「瓊瑤式」的別離。

因公司新產品上線,加班就成了常事。原本能跟我輕鬆說再見的沐沐,也變得特別黏人和不乖。

由於每天工作強度大,有時我也累得夠嗆,免不了到家就想休息一下,可是小傢伙一見到我,就上演各種劇情:喝水、吃飯、穿衣樣樣都要我弄才行,就連奶奶幫忙倒水給她喝,她都不願意,還一直憤怒地讓奶奶走開;我和別人說話,她就掰過我的臉,只讓我看她;繪本故事是講了一本又一本,坐在我懷裡,就是不下地;稍微有點不順著她的時候,就發脾氣,有時還大哭大鬧。

婆婆說孩子在家跟自己很乖的,只要我一回來她就任性「磨人」了,聽了這話我心裡真不好受。

在養娃的路上,很多媽媽可能也遇到了像我一樣的情況:自己不在娃身邊時,是天使寶寶,可是一在他身邊,馬上就變成了個「磨人精」。

甚至有人覺得是媽媽太寵孩子,或者不會帶孩子,不會哄孩子,所以孩子才會這麼任性。有的媽媽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才讓孩子變成這樣了?

為什麼媽媽在,寶寶就不乖

首先,寶寶對媽媽有充足的信任感

看到寶寶任性、淘氣,有的爸爸會對媽媽說:「看,都是你把孩子慣壞了,看孩子對我就不這樣」。可是為什麼孩子對爸爸不這樣呢?那是因為在寶寶眼裡,還沒有把爸爸當成是自己人。

很多孩子會對媽媽任性、撒嬌,跟媽媽調皮淘氣,媽媽一在身邊就不乖,是因為對媽媽毫無保留的信任。寶寶相信,無論自己怎麼調皮任性,媽媽都是愛自己的。因為堅信媽媽愛自己,所以也不會隱藏自己的感受。

我外甥女3歲多了,她媽媽的工作很忙,平時媽媽在家時,也是各種作。有次她媽媽去單位處理事情,我陪了她一天。我們要吃飯了,吃些蔬菜好不好,她說好(據說孩子在家一口蔬菜也不吃);到睡覺的點了,我說我們睡覺好不好,她說好。特別乖巧懂事,哪有她媽媽說的磨人,不聽話,簡直就是天使寶寶嘛!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有這麼乖的表現,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如果不乖的話,會被嫌棄,會被罵,最主要的是不相信別的大人,不能完全的相信他們不會傷害自己。

孩子因為對別人的信任不足,所以也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孩子跟媽媽以外的人不敢「撒野」,其實也是他們心智成熟的一種「小心機」,自己表現得懂事聽話,也會讓別的大人喜歡自己,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孩子在自己最親密的人面前釋放自己,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媽媽會給予自己理解、支持和無條件的愛。

2、需要媽媽的陪伴

由於工作太忙,所以照顧沐沐的時間也就很有限。也就是早上喊她起床、洗個臉,然後我就要匆匆地往單位趕。加班也是常事,晚上回來給她講個故事就到睡覺的點了。平時都很好,這段時間講完故事沐沐還要讓我講,並且還不願意睡覺。

孩子不想放開媽媽,不是孩子不懂事,其實就是希望多待在媽媽身邊一會,需要媽媽的陪伴。所以當媽媽回家後,孩子也會採用五花八門的方法來吸引媽媽的注意,有些孩子會用哭鬧、黏人的方式。

有些孩子會出現倒退行為,比如有的寶寶原來自己吃飯吃的很好,可媽媽在,就要媽媽喂;原本自己能大小便了,還偏要媽媽來幫忙。如果你不了解孩子背後的特殊心理,可能真的會被他們的這些行為弄得抓狂。

當孩子覺得媽媽對自己的關注變少了或者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時,就會想辦法吸引媽媽的注意力,變得黏人、不乖,但這正是孩子向我們傳遞他的需要和愛,媽媽讀懂了,也自然就知道該如何應對了。

3、向媽媽釋放情緒

沐沐有次不小心把自己的手劃了一道痕,有點紅。回來的時候,她就哭著對我說自己的手破了,很疼很疼。家裡人都笑話她,說這孩子怎麼這麼能裝啊,都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把自己的手指上劃了一道痕。

這就是孩子和媽媽吧,雖然是在媽媽來之前劃傷的,但是見到媽媽就再也止不住眼淚。把劃傷的疼抒發給媽媽,怪媽媽沒有早點來。不是不懂事,是在外人面前懂事,是怕自己哭沒人管。在媽媽面前受委屈,是因為媽媽一定會管自己,因為媽媽讓自己覺得安全。

孩子的成長中也會碰到各種麻煩和不順心。在成人眼裡很簡單、容易的事,在孩子那可能會很困難,因而也會積攢各種情緒,而這些喜怒哀樂只有等到媽媽回來了,才能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而這些情緒有對媽媽的思念,也有對媽媽沒有陪伴在自己身邊的責怪。

美國心理健康專家表示,人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時,會表現得更真實。而寶寶把情緒發泄給媽媽的心理,就如同我們成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不順的事,我們不會向同事發脾氣,但我們或許會對父母或另一半發脾氣,因為他們是我們足夠信任的人,即使發脾氣了,他們仍會包容、愛我們。

願意表達負面情緒的孩子更幸福

「孩子的很多負面行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現的小漩渦,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卻暗流涌動,積蓄的都是成長的力量。」

內心安定,願意表達負面情緒的孩子,比看起來聽話懂事的孩子,要幸福的多。

小說《無聲告白》中,莉迪亞就是一個典型的「乖孩子」,她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好的,媽媽」。

媽媽逼她去做一名女醫生,她就去學那些東西;爸爸希望她能融入白人的交際圈,她就每天假裝和朋友打電話。

實際上,這些都不是她自己想要的。最終,無數壓抑情緒的堆積,讓莉迪亞走上了絕路。

相比之下,那些敢於表達,敢於向媽媽索愛,心理有安全感的孩子,更令人羨慕。

電視劇《都挺好》中,當明成把妹妹明玉打傷住院之後,蘇明成的岳父問了女兒朱麗:「蘇明成這是有暴力傾向啊,他有沒有對你動過手?」

同樣是女孩,蘇明玉從小被不公平的對待,成年後看起來是個女強人,但內心卻脆弱無比,而從小被父母寵愛的朱麗,有什麼事情都能回家傾訴。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給了他們足夠的愛與回應,她們長大後內心是強大的,遇到挫折也願意跟父母傾訴,不至於一個人活成「無比懂事」的模樣。

和媽媽在一起不乖的孩子,是彼此的福氣。因為孩子對我們充足的信任,所以會願意在我們面前毫無保留地撒嬌;而我們也給予了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讓他們不懼怕對我們表達與發泄。

當孩子「磨娘」,媽媽該怎麼做

1. 足夠的耐心,允許他們發脾氣

當寶寶發脾氣的時候,我們的理智也可能已經崩潰,但是還是請跟即將爆發的自己說一聲暫停。

「磨娘」的孩子其實是把媽媽當做一個「安全基地」,而我們這些「安全基地」要做的,就是允許他們發脾氣,給他們的心靈足夠寬廣、安全的場所。

大吼大叫解決不了任何實質性的問題,還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愛我了,更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愈演愈烈。

平靜而溫和的對待,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不打壓,不懲罰,就對了。

2.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合適表達情緒的方式

孩子是用自己的情緒面對這個世界的。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但我們的情緒表達是有好壞之分的。

有次沐沐去淘氣包玩,小朋友都在排著隊玩滑梯,要到沐沐的時候,有個5-6歲的男孩一下子插隊就去玩了,沐沐特然哭了起來,也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發向了我,她用手打我。在她情緒稍微穩定後,我跟她說,媽媽知道哥哥插隊你很生氣,但是即使你再生氣,也不能打媽媽,那樣媽媽也會很疼很傷心的。我們可以告訴哥哥,公共場合要排隊!

晚上睡覺的時候,沐沐摟著我的脖子說:「媽媽,我以後再也不打你了。」

有研究認為,情緒表達是後天學習到的,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不是什麼都接納,而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感受,有規則地接受孩子的行為。所以當孩子把負面情緒發泄給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接納,但也要教會孩子合適地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

3. 不要偷偷溜走,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分離模式

大部分的寶寶都是有分離焦慮的,因為他們分不清離開和消失的區別,所以當媽媽離開他們的視線,他們會局促不安。媽媽暫時離開時,一定要告訴孩子,媽媽會回來的。

有的媽媽怕寶寶哭鬧,會趁寶寶不注意,偷偷溜走,這往往會讓寶寶把媽媽看得緊緊的,每次分離都會困難重重,而跟寶寶建立起良好的分離模式很重要。

我家沐沐很喜歡看繪本,所以我出門前會給她講一個繪本故事,然後告訴她,媽媽去上班了,當短針指向6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很多時候,她都可以跟我愉快地說再見。

4. 高質量的陪伴

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生存的壓力,而長時間與孩子的廝守也不現實,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在陪伴孩子時做到高效優質。

每天可以是1個小時,全身心地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哪怕什麼都不做,只是眼神溫柔的凝視,孩子也能感受到媽媽的愛。而與孩子玩一些互動型的遊戲,也能讓孩子的不良情緒得到釋放。

而高質量的陪伴是孩子能夠從內心感知,媽媽能看到我,愛我,並且永遠愛我。如果孩子在我們面前表現「不好」,那只需要給他緊緊的擁抱、一如既往的疼愛,去接納孩子混亂還有點負面的情緒,孩子獲得了充足的愛,負面行為也就會逐漸消失。優質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帕蒂·惠芙勒在《傾聽孩子》一書中指出:

孩子喜歡在家裡,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他能被傾聽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在嬰幼兒事情,一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比任何教育技巧都重要。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雨果說過: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裡面怎能不甜。媽媽,天生就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孩子終將長大,也終會與我們分離,現在多給他們一些耐心和陪伴,以後也會少一些遺憾和無奈!

END

高級育嬰師,有多年母嬰護理經驗,是多網絡平台原創、簽約作者。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同時也是二孩媽媽,歡迎關注銀花育兒,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

原創不易,看完受累點個贊吧,有任何觀點也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