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絕對是現在文化人罵人的一個高級詞彙,就是俗話說的罵人不帶髒字,既不帶髒字,又能讓被罵的人感受到萬分的屈辱。但是要是時光倒流幾百年回到清朝,當奴才可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奴才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就是一個對下人的稱謂。但是到了清朝,這個詞就變得光環加身了,是一個高大上的詞彙。在滿人眼裡,奴才跟主子的關係比一般人更加親密。
清朝皇帝為了方便統制,大肆禁錮民眾思想,強迫漢族及其他民族改俗易服,開始只有皇宮內的太監、侍女自稱奴才。但到雍正時期,這些風氣開始蔓延,一些家臣也開始自稱「奴才」,一是自我貶低討好主人,二是讓外人和主人覺得自個比別人對主人更忠誠,而關係也比一般人更加親密!朝中的王公大臣在面對皇帝及皇帝的妃嬪時也開始統統自稱奴才,以顯示自己對皇帝及妃嬪的無限忠誠。至此,奴才便成了王公大臣及下人的邀寵的專用名詞。但可不是人人都能自稱奴才的,清朝規定只有滿族官員才能自稱奴才,漢族官員只能稱臣。那如果漢人冒稱奴才邀寵,會怎樣呢?
在雍正時期,有一個漢族臣子給雍正皇帝上了一份請安的摺子,這個官員竟然在摺子上自稱奴才,即使寫在摺子的右下角,也被火眼金睛的雍正皇帝看到了,雍正皇帝特意將」奴才「二字改成了」臣「。只是因為這個上請安折的是一個漢臣,就沒有資格自稱奴才。
在乾隆38年,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共同上了一道奏摺,因為天保的名字在前,馬人龍便在奏摺里以」奴才天保、馬人龍「落款。乾隆皇帝看到奏摺之後,大為惱火,不但嚴厲地斥責了馬人龍,並且重新規定,以後在公事上都要稱臣,也就是說乾隆皇帝寧願降滿人為臣,也不讓漢人稱奴才。
在那個皇帝老子一個人說了算的時代,能當上他的家僕,當然就是一件雞犬升天的事,為了個奴才的光榮稱號,那個時代的漢人也真的是蠻拼的。即使在現在社會,存在的奴才也不少呀!即使在現在社會,存在的奴才也不少呀!做人難,難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