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的來歷和習俗禁忌,別忘了說給孩子聽

2023-01-13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的來歷和習俗禁忌,別忘了說給孩子聽

最近有沒有感到「年味」越來越濃了呢?我記得小時候,每到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忙著置辦年貨,所有人在忙忙碌碌的同時,臉上都洋溢著喜悅,而現在大家足不出戶就能在線上訂購年貨,相比之下,雖然便捷了許多,但卻少了很多的年味,所以很多人都很懷念小時候過年的感覺。

除夕和春節,咱們一般習慣叫「過大年」,既然有「過大年」,那自然就有「過小年」。大家都知道,「過小年」的習俗南北稍有差異,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臘月二十四,這是除夕以前最後一個傳統節日,也叫「灶神節」。

小年

過小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打掃除塵祭灶神,還有小朋友最喜歡的「灶糖」吃,不知道你吃過灶糖沒有呢?雖然已經很多年沒有吃過,但是我對灶糖的印象特別深,因為灶糖實在是太粘牙齒了,如果是正好遇上換牙的時候,可千萬別吃灶糖,否則誰吃誰知道!說了這麼多關於小年的習俗,你知道為什麼要過小年嗎?

除夕春節是過大年,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是過小年,小年和大年也就隔了幾天而已,和大年相比,小年越來越沒有存在感,那我們為什麼要過小年呢?

小年

在東漢以前,古人並沒有過小年的習俗,但是有祭灶的傳統,因為早在夏商周,民間就有供灶君的傳統,先秦時期,祭灶屬於「五祀」之一,古人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傳說臘月二十四這天,灶神爺要向天帝彙報每家每戶這一年的言行善惡,所以老百姓在祭灶的時候,要用灶糖粘住他的嘴,使得灶神爺在向天帝彙報情況的時候嘴巴甜甜的,才會多說老百姓的好話,所以就留下了吃灶糖的習俗。

而過小年的傳統,大致始於東漢,東漢的史籍記載:臘明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刺賀君師。

小年

也就是說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有過小年的習俗,漢代把小年稱作「小歲」,在這天,家人團聚,晚輩要向長輩敬酒,然後置備禮物,將自己的名字寫在帖上給君師送去以表達慶賀。

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小年同樣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只是相對過大年而言,小年是以家庭為主,關起門來一家人團聚宴飲,雖然要給君師送去禮物和名帖,但是不用出門拜賀,而過大年,不但要親自去拜賀君師,還得和親友走動相互拜年,由此可見,小年的作用,最開始就是家人的團圓,團聚和慶賀的範圍比較小,僅限於家庭,所以叫「小年」。

小年

小年的說法,大約是唐代以後才正式出現,到宋代的時候,過小年的日子就已經確定為臘月二十四,宋代大英雄文天祥曾寫過一首詩,詩中說「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

這首詩寫於1279年的臘月二十四,當時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囚於大都,詩中的「春節」不是咱們現在所說的春節,而是指立春這個節氣,1279年臘月二十六是立春節,春節前三日說的就是臘月二十四,「江鄉」是指文天祥老家江西,所以在宋代的時候,南方就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小年這個節日的主題,歷來是祭灶和團圓,通常這是置辦年貨的最後一天,如果到小年還沒把年貨備好,一定要記住趕緊去置辦,有些地方的風俗比較忌諱在小年之後辦年貨。

小年

按照傳統習俗,在小年這天全家老小都要參與掃塵,給家裡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寓意除舊迎新。過去還有在小年這天洗澡理髮的傳統,因為傳說正月理髮不太吉祥,要到二月二龍抬頭才可以剪頭髮,所以過年之前只有在小年的時候理髮最適合,過完小年,理髮的師傅也就放假了。

過小年還有祭灶神吃餃子這些習俗,大家都很熟悉,如果您那兒還有什麼比較獨特的小年風俗,也歡迎留言分享,最後祝大家小年夜闔家團圓、幸福安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d586d26b2f1beade2aa0e6230aba5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