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傳奇》並不是唯一一部試圖將愛情作為一個獨立主題來處理的作品。然而,相比其他涉及女性和婚姻的文本,它很有可能是最廣為流傳的。然而,在讓·德·默恩奇特的續寫中,放蕩的唐突話與高水平的哲學思考並存。這一文本彙集了大量種類各異的重要知識、對古典哲學與文學遺產的援引、中世紀科學思想的碎片,以及世俗「常識」(bon sens)的元素。越軌之舉和知識主導著這一混合物,將《玫瑰傳奇》變成了一個野心勃勃的文本,並且充分展現了讓·德·默恩(Jean de Meun)這樣的神職人員的學養。
「涵義」與警句:《玫瑰傳奇》的教諭(節選)[法] 納塔莉·科耶董子云、呂珊珊 譯
傳授愛的藝術
如果你們之中有人對愛的藝術一無所知,
那麼希望他能讀一讀這首詩,通過反覆閱讀它,去愛。
——奧維德《愛的藝術》,第1—2行
從12世紀起,諸多「愛的藝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它們的靈感都或多或少地直接來自奧維德的《愛的藝術》 ( Ars amatoria ) ,作者因為這首精妙又風流的詩成了公認的愛情主題大師。那些關心文體的神職人員從中世紀開始時就用拉丁文閱讀奧維德的詩歌了,之後,追求典雅愛情價值觀的群體又通過翻譯和註解了解到他的作品。奧維德的《愛的藝術》是一本收集了玩世不恭和輕佻建議的小冊子,它給中世紀愛的藝術傳達了一種觀念,即愛情是一種攻城技巧 (art poliorcétique),它可以被傳授,也可以被學習。《愛的藝術》有許多繼承者:有「神父」安德烈 (André le Chapelain)所著的《論愛情》( De amore,約1186年),這本書將奧維德的《愛的藝術》與《愛藥》 (Remedia amoris)融合成一部有關典雅愛情的論著,叫人千萬小心女人;有被後世歸於里夏爾·德·富尼瓦爾名下的《愛的詮釋》( Commens d』amour,13世紀);還有《愛的鑰匙》( Clef d』amors,約1280年),這本書通過「鑰匙」這個暗喻,試圖揭示愛情在何種程度上是權力和知識所角逐的對象。
紀堯姆·德·洛里斯 (Guillaume de Lorris)自開篇幾行詩起就遵循了奧維德的傳統(第37—38行):
Ce est li romanz de la rose,
Ou l』art d』amours est toute enclose.
這就是《玫瑰傳奇》,
其中囊括了愛情的藝術。
Ce est li romanz de la rose,
Ou l』art d』amours est toute enclose.
這就是《玫瑰傳奇》,
其中囊括了愛情的藝術。
這說明奧維德這部奠基之作的影響之深遠。而索邦大學 (Sorbonne)的圖書管理員加耶·德·桑薩勒 (Gayet de Sansale)也曾於1784年在法語24390號手抄本(14世紀上半葉初期)上留下了一句形容《玫瑰傳奇》的注釋:「奧維德《愛的藝術》極不完美的抄本」(見該手抄本第1頁反面)。
《玫瑰傳奇》的續寫者讓·德·默恩離開了典雅愛情這美妙的範疇,將紀堯姆·德·洛里斯的敘事錨定在現實中。與昔日奧維德所描述的一樣,「友人」與「老婦」是兩位世俗愛情的「幕僚」 (éminence grise),他們一個針對男人,一個針對女人。他們給出的建議揭示了愛情的攻城略地在何種程度上依靠物質的細節、恰到好處的禮物與占據制高點的姿態。
「友人」成為了「嫉妒者」 (Jaloux)的代言人,後者代表了一個因妻子越軌行為而妒火中燒的丈夫,他發表了許多臭名遠揚的厭女言論(第9140行、9159—9160行):
Toutes se font hurtebillier
Toutes estes, serez ou fustes
De fait ou de voulenté, pustes !
每個女人都被壓 [1 ]
每個女人,現在、未來或過去,
無論是出於現實或意願,都是妓女!
[1] 原註:hurtebillier 一詞意為「用尖端擊打」,阿爾芒·施特魯貝爾(《玫瑰傳奇》的現代校勘者)將其翻譯為 sauter。譯註:該詞於14世紀時就有了「交媾」的引申義。
Toutes se font hurtebillier
Toutes estes, serez ou fustes
De fait ou de voulenté, pustes !
每個女人都被壓 [1 ]
每個女人,現在、未來或過去,
無論是出於現實或意願,都是妓女!
[1] 原註:hurtebillier 一詞意為「用尖端擊打」,阿爾芒·施特魯貝爾(《玫瑰傳奇》的現代校勘者)將其翻譯為 sauter。譯註:該詞於14世紀時就有了「交媾」的引申義。
「嫉妒者」的形象十分可鄙,然而作為被玩弄的丈夫卻十分具有喜劇效果。他誇誇其談,自怨自艾,將婚姻辱罵為一種使家庭變成地獄的「壞關係」( mals lien,第8837行)。「老婦」,這個十分容易被賄賂的、看守「溫存」名譽的人,則提高嗓門回應了這一過激卻司空見慣的男性言論。她頌揚女性的善變為天性,並對其大加讚賞(第13883—13892行):
Car Nature n』est pas si sote
Qu』ele fasse naistre Marote
Tout seulement pour Robichon
[…]
Ne Robichon pour Mariete
Ne pour Agnes ne pour Perrete.
Ainz nous a faiz, biau filz, n』en doutez,
Toutes pour touz et touz pour toutes,
Chascune pour chascun commune
Et chascun commun pour chascune...
因為「自然」並沒有那麼愚蠢,
不會只為了羅比雄而
創造瑪洛特
……
創造羅比雄也不只是為了瑪洛特,
更不只是為了阿涅絲或是佩雷特。
自然是這樣創造我們的,親愛
的孩子,別懷疑:
所有女人為所有男人而生,而
所有男人也為所有女人而生,
每個女人可以和任何男人在一起,
而每個男人也可以和任何女人
在一起……
Car Nature n』est pas si sote
Qu』ele fasse naistre Marote
Tout seulement pour Robichon
[…]
Ne Robichon pour Mariete
Ne pour Agnes ne pour Perrete.
Ainz nous a faiz, biau filz, n』en doutez,
Toutes pour touz et touz pour toutes,
Chascune pour chascun commune
Et chascun commun pour chascune...
因為「自然」並沒有那麼愚蠢,
不會只為了羅比雄而
創造瑪洛特
……
創造羅比雄也不只是為了瑪洛特,
更不只是為了阿涅絲或是佩雷特。
自然是這樣創造我們的,親愛
的孩子,別懷疑:
所有女人為所有男人而生,而
所有男人也為所有女人而生,
每個女人可以和任何男人在一起,
而每個男人也可以和任何女人
在一起……
紀堯姆·德·洛里斯筆下富有魅力的舉止好像也變了。在《玫瑰傳奇》的第二部分,充斥著的是懷疑與自製。
支持或反對女性,支持或反對婚姻[2]
[2] 原文為拉丁文「Pro et contra mulieres, pro et contra conubium」。
《玫瑰傳奇》旁徵博引,得益於此,它也成為許多其他作家寫作的主題庫。讓·德·默恩逐字逐句地借用了「神父」安德烈《論愛情》中對愛的定義,藉由「理智」之口說出愛是一種「思想疾病」。「老婦」對固定親密關係的貶斥(第13883—13892行,見上文引用)可以在讓·德·默恩的同時代人(約1290年)、某個名為馬泰奧盧斯 (Matheolus)的作者撰寫的《哀嘆書》 ( Liber lamentationum ) 中找到形式特別相近的段落(儘管這的確是兩個作者寫的)。另一個文本之間相互滲透的例子是《婚姻的十五種快樂》 ( Quinze Joies du mariage ) ,這本寫於15世紀初期的生動小冊子完全從男性的角度來看待婚姻問題。這部作品並沒有署名,其作者也許是教士,他通過戲仿《聖母的十五種快樂》 ( Quinze Joies de Notre-Dame ) ——一部歌頌聖母功德圓滿的虔誠宗教著作,來為自己的作品命名。與其他反婚文本相比,《婚姻的十五種快樂》的出色之處在於其寫實又源於日常生活的場景描寫。人們常常強調它與《玫瑰傳奇》的相似之處,尤其會用「捕魚簍」 (nasse)來暗喻婚姻狀態,這個暗喻源自「老婦」的言論,同時也貫穿了《快樂》全文。下文的例子便是「第十二個快樂」的開頭與結尾,它描述了一個屈服於妻子的丈夫的痛苦與恥辱:
一位丈夫,在年輕時如此來回地尋著,以至於找到了捕魚簍的入口,婚姻的第十二種喜樂便降臨到他的身上。他鑽入內里,並覓到一位心儀的妻子。在某些情況下,也許與另一個女人相識會更有益於他,然而無論用這世上的什麼來交換,他都不會同意。他認為自己福至運來,已是這世上最幸運之人。
……
現在,這個英勇之人已垂垂老矣,人們對他的欣賞也不再如前。……他被囚於捕魚簍之中,為自己的過失哭泣,然而他再也無法從中逃脫。他會一直待在那裡頭,忍受痛苦,不斷呻吟。……他的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他日復一日地衰亡,沒完沒了的悲傷壓在他身上,最後,他在悲慘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婚姻的十五種快樂》,莫尼克·聖圖奇[Monique Santucci]譯介,巴黎,1983年,第111—114頁。)
一位丈夫,在年輕時如此來回地尋著,以至於找到了捕魚簍的入口,婚姻的第十二種喜樂便降臨到他的身上。他鑽入內里,並覓到一位心儀的妻子。在某些情況下,也許與另一個女人相識會更有益於他,然而無論用這世上的什麼來交換,他都不會同意。他認為自己福至運來,已是這世上最幸運之人。
……
現在,這個英勇之人已垂垂老矣,人們對他的欣賞也不再如前。……他被囚於捕魚簍之中,為自己的過失哭泣,然而他再也無法從中逃脫。他會一直待在那裡頭,忍受痛苦,不斷呻吟。……他的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他日復一日地衰亡,沒完沒了的悲傷壓在他身上,最後,他在悲慘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婚姻的十五種快樂》,莫尼克·聖圖奇[Monique Santucci]譯介,巴黎,1983年,第111—114頁。)
菲利普·德·梅齊埃 (Philippe de Mézières)則正好相反。在《婚姻聖事的美德與已婚貴族女子的慰藉》( Le Livre de la vertu du sacrement de mariage et réconfort des dames mariées,1385—1389年)這部野心勃勃且充滿濃厚宗教意味的作品中,他站在了基督教婚姻捍衛者的一方。和許多與他同時代的人一樣,菲利普·德·梅齊埃承認自己對《玫瑰傳奇》十分欣賞。當他重新唱起「嫉妒者」的詩句時,所有人都注意到,他並沒有步韻前人之詩,而是對一種被升華到智慧高度、在《傳奇》中隨處可見的普遍性厭女主義進行了反駁:
「每個女人,現在、未來或過去……」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他(「嫉妒者」)所說的是謊言。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許許多多步入婚姻的貴族女子,她們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會維護她們婚姻的純潔,而許多處女、寡婦與少女,都將純潔而美麗地來到上帝面前。
(法國國家圖書館,法語1175號手抄本,第103頁,讓·B·威廉姆森 [Joan B. Williamson]校勘,華盛頓特區,1993年。)
「每個女人,現在、未來或過去……」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他(「嫉妒者」)所說的是謊言。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許許多多步入婚姻的貴族女子,她們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會維護她們婚姻的純潔,而許多處女、寡婦與少女,都將純潔而美麗地來到上帝面前。
(法國國家圖書館,法語1175號手抄本,第103頁,讓·B·威廉姆森 [Joan B. Williamson]校勘,華盛頓特區,1993年。)
菲利普·德·梅齊埃,《婚姻聖事的美德與已婚貴族女子的慰藉》,法國國家圖書館,法語1175號手抄本,第1頁(巴黎,14世紀下半葉末期)
在《玫瑰傳奇》中,讓·德·默恩並沒有列舉所有可能發生的愛情場景。他漏掉了一個:幸福的婚姻。在大約1385—1389年間,菲利普·德·梅齊埃寫就了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試圖為基督教婚姻辯護,同時也為伴侶之間可能發生的痛苦提供了解藥。在這幅圖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對跪著的夫婦,一位神父正在祝福他們的結合。字母「YHS」(意為耶穌)占據了畫面,與旁邊「好人耶穌以婚姻之事為這兩位伴侶同時祝聖」(Bon Jhesu sainctefie ces deux conjoins ensamble par sacrement de mariage)的題詞一同提醒著讀者,婚姻首先是一件聖事,而人間之愛是神之愛的一種延伸。
就算是在15世紀,毀譽參半的《玫瑰傳奇》仍然以寓言小說的形式展現了愛情及其蘊含的歡樂、潛在的危險與痛苦。在1457年,勒內·德·安茹 (René d』Anjou) 在《被愛攫取的心》 ( Le Livre du cuer d』amours espris ) 一書中描繪了一個富有寓意的夢境,講述了「心」 (Cuer)這個騎士以及他所愛的貴族女子「垂憐」 (Mercy)的冒險故事:尋覓親吻、美人被囚禁、來自「危險」的威脅以及遭遇一些「攻訐者」 (mesdisans)……《玫瑰傳奇》與《心》之間的聯繫可以說是十分明顯了,只是在《心》一書中,可憐的騎士與他的美人分離,在收容悲慘愛人們的「醫院」中度過了餘生。
差不多是在同一年代,馬丁·勒弗朗 (Martin Le Franc)為《玫瑰傳奇》撰寫了一篇寓言長詩,作為對《玫瑰傳奇》有理有據的回應。他將這部《貴族女子的衛士》 ( Le Champion des dames ) 獻給了當時最為顯赫的領主——勃艮第公爵菲利普 (duc Philippe de Bourgogne)。在這本書中,主角「高貴之願」 (Franc Vouloir)面對其敵人「惡口」派來的五個老練的手下,捍衛了女性的榮譽:
Car on n'en trouveroit pas ung
Qui de bien aimer soit malade
Et qui ne ressemble Meun
Clopinel le ribault commun
Qui voulut la rose pillier
Et en amours ne print aulcuns
Plaisir que de hurtebillier.
因為從來不會有人
會因好好去愛而患病,
也不會有人像讓·克洛皮內爾 [3 ]
這個流氓一樣,
想採擷玫瑰,
在愛情中,
他無視其他所有的快樂,只想著交媾。
[3] 即讓·德·默恩。
Car on n'en trouveroit pas ung
Qui de bien aimer soit malade
Et qui ne ressemble Meun
Clopinel le ribault commun
Qui voulut la rose pillier
Et en amours ne print aulcuns
Plaisir que de hurtebillier.
因為從來不會有人
會因好好去愛而患病,
也不會有人像讓·克洛皮內爾 [3 ]
這個流氓一樣,
想採擷玫瑰,
在愛情中,
他無視其他所有的快樂,只想著交媾。
[3] 即讓·德·默恩。
在與「惡口」手下的唇槍舌劍結束之時,一尊維納斯的雕像活了過來。她宣布,貴族女子的衛士——「高貴之願」——獲勝並殲滅了蔑視女性榮譽的敵人。
馬丁·勒弗朗,《貴族女子的衛士》,法國國家圖書館,阿瑟納爾圖書館,館藏FOL-BL-786號,第8頁反面(m冊)
《貴族女子的衛士》主要表現的是「高貴之願」和五個與愛情為敵的辯論者——「武斷」(Brief Conseil)、「惡意」(Vilain Penser)、「輕信」(Trop Cuidier)、「遲鈍」(Lourt Entendement)和「道貌岸然」——之間的唇槍舌劍。圖中,「高貴之願」像導師一樣坐在講道台上,公開對讓·德·默恩進行挑戰,並有理有據地以諸多歷史上或神話中的貞潔女性為例進行辯護。
選自《玫瑰傳奇:中世紀愛的藝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新民說,2023.1
/點擊圖片跳轉購買此書/
|納塔莉·科耶(Nathalie Coilly),法國古文字學者、檔案研究者,法國國家圖書館珍本部搖籃本主管。
|譯者簡介:董子云,浙江大學歷史學博士、根特大學法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歷史學院特聘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法國中世紀史,有相關論文及譯作若干。
|譯者簡介:呂珊珊,中世紀法語文學博士,現任教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化學院。
題圖:《玫瑰傳奇》,法國國家圖書館,法語19153號手抄本,第22頁反面(安茹,約1460年)
排版:阿飛
轉載請聯繫後台並註明個人信息
想像中世紀:從身體出發,思考自我與時代
歷史及其圖像:藝術及對往昔的闡釋
西班牙斷章:瘋女王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