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固守基輔並非毫無價值,信心比防禦更重要

2023-12-10     掌柜講歷史

原標題: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固守基輔並非毫無價值,信心比防禦更重要

二戰蘇德戰爭中的基輔戰役,人們一直認為史達林堅持不准蘇軍撤退,是造成60多萬蘇軍被圍困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如果我們從德軍閃擊蘇聯以後的戰鬥過程看,史達林堅持這個決定並不過分,甚至還對德軍推遲發動莫斯科戰役具有重要作用。那麼,蘇軍堅守基輔的重要性和失利的教訓又有哪些呢?

01基輔突出部的形成

要想知道基輔戰役的發生,就必須清楚蘇軍在基輔突出部是如何形成的。實際上,從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到9月20日德軍占領基輔,在這3個月的時間裡,蘇軍西南方面軍一直是在戰與退的問題上糾結,始終沒有和統帥部保持高度一致。

首先,杜布諾戰役蘇軍打得非常勉強。德軍閃擊蘇聯以後,南方集團軍群是遭受蘇軍反擊最厲害的一支。但是,由於蘇軍受裝甲打擊理論的制約,在防禦部署上將4個機械化軍排在二線預備進攻地域,客觀上使蘇軍缺乏快速進攻的條件。加上蘇軍又採取的是添油式戰術,被德軍的集中裝甲火力來一批殲滅一批,從6月23日到30日,蘇軍發起的反擊受到重創,近23萬人被俘。在沒有裝甲火力的支援下,蘇軍不得不向後撤退,這成了基輔突出部形成的誘因。

其次,蘇軍堅守堡壘地域是基輔突出部形成的重要因素。有人疑惑蘇軍為什麼在撤退當中非要將近80萬部隊集中在基輔突出部呢?這不明顯給德軍圍殲創造條件了嗎?這與蘇軍使用舊國界的築壘地域有關。蘇聯十月革命取得勝利以後,1922年烏克蘭也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但蘇軍為了加強國防防禦,在整個西線地區構築了一條史達林防線,以堅固的堡壘和壕溝以及雷場為支撐,本來烏克蘭加盟之前在邊境地區就構築了一些堡壘,蘇軍就將其進行了加固,一直到1939年波蘭戰役爆發。

1940年,蘇聯獲得了波蘭境內東歐部分領土,國境線隨之向西延伸,原有史達林防線隨即廢棄,史達林下令拆除了舊有的築壘防線,在邊境上建立新的防線,在基輔地區的舊堡壘也隨之拆除,但和史達林防線一樣,到蘇德戰爭爆發,這些堡壘還沒拆除完畢,蘇軍就利用它防禦德軍作戰。

1941年6月30日,蘇軍統帥部重新集結兵力,西南方面軍有第5、第6、第26、第12集團軍,南方方面軍有第9、第18集團軍,共69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和28個裝甲旅由布瓊尼元帥統一指揮,從西烏克蘭向科羅斯堅、沃倫斯基新城、舍佩托夫卡、舊康斯坦丁諾夫、普羅斯庫羅夫等舊的築壘地域撤退,並在這裡建立穩固防線,以阻止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占領第聶伯河的登陸場。所謂基輔突出部由此形成。

從這個角度講,蘇軍在基輔突出築壘地域集結,一要確保烏克蘭首府基輔的安全,二要確保德軍不能占領第聶伯河渡口,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在防禦部署上出現了問題,蘇軍將6個集團軍近80萬人全部集中在一個狹長的突出部,不僅在戰術上是危險的,在戰略上也欠考慮。

02固守基輔突出部的重要性

德軍對蘇西南方面軍的合圍是1941年9月16日。那麼,從6月30日撤退到築壘地域以來,蘇軍都做了什麼呢?單純從戰鬥上看,杜布諾戰役以後,蘇軍又經過了文尼察保衛戰和日托米爾保衛戰,後又經過了烏曼戰鬥,蘇軍都沒占到便宜。相反,德軍不僅將第1裝甲集團軍步步緊逼,還將中線第2裝甲集團軍分兵南下夾擊,形勢非常危急。但是,從整個蘇德戰場形勢看,史達林又非得固守基輔地區不可,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蘇西方方面軍防禦不力,莫斯科危在旦夕。德軍巴巴羅薩計劃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占領莫斯科,因此在三路大軍中,唯有中路部署了兩支裝甲集團,到基輔戰役展開前,德軍已經在中線所向披靡,前鋒已到莫斯科西部門戶斯摩棱斯克,此時,如果南線德軍掉頭北上,莫斯科根本無法守住。讓蘇軍固守基輔也有牽制南線德軍北上的意圖。

另一方面,如果按朱可夫建議撤離基輔,那麼第聶伯河防線就會拱手讓人。雖然朱可夫的用意是莫斯科缺乏強有力的預備隊,只有調動南線蘇軍回援才能解燃眉之急,但史達林似乎看得比他更遠一些。因為蘇軍一旦撤離基輔,德軍不僅兵不血刃占領第聶伯河防線,烏克蘭大片能源基地落入敵手,而且德軍還可迂迴北上,在莫斯科身上發起致命一擊,這樣的合果恐怕比基輔蘇軍合圍更慘。

還有一層原因,蘇西南方面軍司令員三次請求撤退,史達林也是隨著戰場局勢逐漸鬆口的。第一次,德軍對基輔突出部的包圍圈並沒形成,古德里安仍然在中線做著進攻莫斯科的準備,蘇軍仍然有反擊的時間和兵力;第二次,8月23日古德里安請求進攻莫斯科遭到訓斥後,他的部隊南下,基輔戰場隨之吃緊,蘇軍第二次請求撤退遭拒,因為莫斯科危險仍然沒有解除。第三次,9月13日德軍包圍圈逐漸收緊,基爾波諾斯再次請求撤退。史達林考慮到整體撤退會帶來潰退,要求他們確保有組織有計劃地撤退,但基爾波諾斯根本沒有辦法組織有效撤退,部隊已經打散了各自為戰。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固守基輔突出部一直都與莫斯科戰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史達林從戰爭開始就在擔心莫斯科的安危,所以致朱可夫放棄基輔的建議而不惜撤掉他總長的職務,但如果從當時戰局來看,這個決定似乎又有道理。畢竟是基輔戰役推遲了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而蘇軍統帥部之所以在一個多月時間內從不准撤退到有條件地撤退,也是隨著莫斯科戰局的發展才做決定的。所以,基輔之戰並不是無為之戰。

03基輔戰役是一場避免不了的戰鬥

基爾波諾斯上將是一名蘇聯英雄,蘇德戰爭爆發後,他率領的西南方面軍有效地阻止了德軍南線集團的進攻,雖然基輔戰役失利,他本人也在戰鬥中犧牲,但從戰場環境看,基輔戰役是一場避免不了的戰鬥,只是早打和遲打的問題。

第一,基輔戰略位置重要,兵家必爭。先不說巴巴羅薩計劃早就把基輔作為南線進攻的目的地,就說第聶伯河防線的重要性和重要資源,德軍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這個戰略位置。所以,蘇軍在基輔地區部署重兵也在情理之中。何況蘇軍將80萬人集中在一個突出部中,這個吸引力對德軍來說真是求之不得的。

第二,基輔戰役蘇軍信心不夠。縱觀蘇德戰爭開始後,德軍北中南三路進軍,北線列寧格勒堅守了900天,中線莫斯科也守到了勝利,唯有基輔戰役遭受失利。且不說屢屢後撤會動搖軍心影響士氣,而且基爾波羅斯一個月三次請求撤退,不僅他自己申請撤退,甚至連南線總司令布瓊尼元帥也跟著要求撤退,結果被史達林解除了職務。客觀上講,面對德軍三路大軍進攻,撤退到哪都一樣,只有進攻才是唯一出路,這一點,西南方面軍指揮員缺乏應有的信心和決心。

第三,基輔戰役失利,蘇軍輸在作戰指揮和對閃擊戰了解不夠上。本身,當西方方面軍潰散,德軍在蘇軍西線和南線結合部出現空檔之機展開進攻,蘇軍就應該集中兵力堵漏,而不是一味向後撤退。同時,將大量兵力集中在平原地域便於德軍裝甲發揮優勢,客觀上也是蘇軍對閃擊戰了解不足的重要原因。

總結:基輔戰役,從德軍包圍圈形成來講,算是二戰中最大的一次合圍戰鬥,但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一方面,蘇軍牽制了德軍兩支重要的裝甲集團主力,為莫斯科保衛戰贏得了防禦時間;另一方面,德軍占領烏克蘭平原也付出了重大代價,並且還要部署大量的兵力用於防守和維持廣大的占領地區,客觀上也分散了德軍的優勢兵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朱可夫:回憶與思考》《二戰啟示錄》

精彩推薦:二戰杜布諾反擊戰,蘇德戰場第1次坦克交鋒,蘇軍不敵對手

二戰胡貝口袋戰,蘇軍數倍於德軍,朱可夫與曼施坦因的鬥智斗勇

二戰伊久姆突出部爭奪戰,蘇軍為何遭受重創?使用預備隊不當

二戰堡壘行動,莫德爾為何不配合曼施坦因南北夾擊?各有各的打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bb92fd69e470efb0f38bc2f23fc90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