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訊】隨著新冠疫情的肆虐,很多亞裔發現,他們不僅要抵禦病毒本身,還要抵禦隨之而來的反亞裔歧視。3月份,聯邦調查局(FBI)警告稱,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激增。自3月底以來,亞裔美國人博客網站NextShark統計了近1500起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其中69%都有女性受害者。
2月29日,民眾在舊金山參加反歧視遊行,反對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而歧視華裔人口的行為。(圖片來源:中新社)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裔記者賈斯汀·陳(Justin Chan)在Verizon Media旗下網站In The Know撰文,談到自己的經歷,稱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讓他更珍惜自己的亞裔身份。全文摘譯如下:
對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來說,對亞裔的誤解和種族主義可以追溯到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這也是作為亞裔的我們一直以來在平衡兩種文化身份時面臨的困難之一。
我出生在曼哈頓,父母是澳門人。我在皇后區木邊(Woodside)度過了孩提時代的前6年。跟華埠或者法拉盛不一樣的是,木邊沒有太多華裔人口,我周圍的大多數居民都是東南亞人或者中美洲人。
雖然我周末會去華埠,偶爾也會回澳門度假,但是我早期能接觸到的中華文化很有限。可能讓我與中華文化聯繫起來的唯一通道是我父親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
經過十年的努力,我的父親在一家銀行升職到管理層,之後還在曼哈頓時髦的上東區開了一家小型中國古董店。他從一貧如洗到富裕的經歷也是美國夢的一個縮影。
從小,我對自己身上的中國特徵就不以為然,可以這麼說,我更加「美國」。我所有的興趣都植根於西方文化,最喜歡的超級英雄是蝙蝠俠、最愛的運動是棒球等等。我也沒有太多華裔朋友。
我的父母一直都很擔心這一點。小學時他們堅持讓我上中文課,並且要求我在家裡說粵語。這讓我很不解,也因此對此產生抗拒心理。接下來的幾年,我開始討厭父母對我的每一個期望。我不想學中文,也不願交華裔朋友。
我拒絕自己身上的種族特徵,加上叛逆性格,讓我做出了一些很奇怪的舉動。比如我會把母親給我做的午餐藏起來,避免同學笑話它的味道;我會用嘲弄自己的笑話來取悅同伴;在學校填寫表格時,還會省略我的中文中間名。
高中時,我抗拒參加亞裔學生俱樂部,因為那裡的每個人似乎都帶有人們固有的那種對亞裔的刻板印象。大部分人都很被動,沒完沒了地談論動漫和玩手球。對我來說,他們太傳統了,他們身上似乎全是亞裔的弱點,比如懦弱、順從和脫離現實等。
在學校我很快被非裔文化吸引,和非裔同學們打成一片。在高中將畢業的時候,我更熟悉的是非裔文化而不是中國文化,這讓我的父母很失望。就連我在華埠的幾個華裔朋友也注意到,我會為了融入非裔社區而對自己開一些不必要的玩笑。
我認為問題在於,我長期生活在這樣一個幾乎把所有事情都定義為非黑即白的國家,亞裔文化幾乎不存在。為了避免被打上外國人的標籤,我必須找到一個更接近我的文化。我不想被人嘲笑,我只想人們把我看作是一個在紐約土生土長的華裔美國人。
和非裔朋友在一起的時光,讓我開始珍惜自己少數族裔的身份。儘管我不是非裔,但是我能看到非裔朋友對他們的文化是多麼自豪。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華裔美國人的身份,並且認識到這麼多年來自己的無知給父母帶來的痛苦。
在大學我開始接受自己的亞裔特性。我選修了一門亞裔文學課程,幾乎每天都在閱讀和中國有關的書籍。不過對我來說,讓我轉變的最具決定性的時刻是我和父親的一次經歷,那次經歷與現在這個非常時期很多亞裔的遭遇極為相似。
那是2011年的一個夜晚,我的父親在一個超市的停車場耐心等待著車位,結果卻被一個白人司機搶占。這讓我的父親很憤怒,搖下車窗和那個司機對質。結果對方罵道「滾回中國去」。這徹底激怒了我。
我知道,我的父親要比任何人都更「美國」。讓我難過的是,儘管他為了照顧自己的家庭付出了那麼多,卻仍然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雖然他在這個國家已經生活了20多年,卻依然沒有被接納。這次遭遇讓我感覺,不管我們如何努力融入美國,永遠都不會被完全接受。
這一幕是我投身新聞業的原因,也是我為什麼堅持要為亞裔發聲的原因,因為這是我們應得的。
之後一些年,亞裔文化似乎開始受到關注,也取得了一些成功。比如ABC電視劇《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和電影《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的成功,讓我在自己的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作為亞裔所受到的尊重。
但是,這種感覺在新冠疫情暴發後,幾乎一瞬間就又消失不見。
當1月份新冠疫情在中國暴發時,我立刻注意到它對我在紐約的家造成的影響。曾經熙熙攘攘的華埠突然安靜下來,似乎沒有人再願意支持這裡的企業,路過的每一家餐館都只有零星的客人。我也曾目睹過一對華裔父子因為沒有戴口罩遭到陌生人的攻擊。
作為一名媒體人,每當我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都覺得自己有義務為此大聲疾呼。
在亞太裔傳統月(Asian 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即將來臨之際,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堅定地要保護亞裔社區和我作為一個華裔的身份。新冠病毒並沒有讓我恥於自己的亞裔身份,反而讓我為此感到自豪。
當華埠的商店生意慘澹時,我很欽佩華人社區能夠如此迅速地團結起來,確保那些餐廳能夠繼續營業。比如3月份,來自Foursquare的塔姆(Jennifer Tam)和來自雅詩蘭黛公司的維多利亞·李(Victoria Lee)發起的「歡迎來到華埠」(Welcome to Chinatown)活動。這次活動中,捐贈者提供資金,由華埠的餐廳為醫護人員提供食物。
在寫了關於他們的報道後,這一活動的創始人向我表示了感謝。這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歡迎來到華埠」活動至今已經向在前線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提供了3800份餐食,並且向社區捐贈了3.3萬美元。(張楊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