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下的虛擬貨幣和商業模式

2019-08-07     國玉彩虹

區塊鏈技術下的商業模式所呈現的現實情形與技術條件,對一些傳統經濟學理論形成一定衝擊。

一是關於臨時就業市場中的臨時合同制定。臨時工作合同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適用於需要更容易、更迅速地調整工作量波動或保持人員編制靈活性的各種企業的商業模式。但是,這種活動受到一種特殊形式的法律保護,企業和員工都必須考慮許多方面和風險。企業和員工都需要對其工作價值有準確的認識,在這種非標準工作合同的複雜場景中,為了保證可靠性、透明性和安全性,使用區塊鏈技術便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區塊鏈能夠有效地管理事務,並將這些事務存儲在對等網絡中,數據不可篡改,相當於對現行就業市場引入了一個新的透明度和效率水平,允許網絡管理事務,並在一個不可信的環境中創建可信的關係,形成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s)。

區塊鏈技術允許快速註冊工作合同,充分保護員工和企業的權利,符合法律要求。智能合同不可避免地保存在區塊鏈上,主管部門可以隨時觀察和檢查其遵守情況。一個基於區塊鏈的系統確保所有涉及的參與者的權利得到尊重,以便為員工提供公平和合法的工作表現報酬(包括稅收),並在企業破產的情況下提供保護。與此同時,幫助企業以一個完全自動化和快速的程序處理合同。因此,未來的勞動力就業市場可能更多地表現出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分散就業制度。

二是關於數字資產市場的機制設計。運用區塊鏈技術,任何一筆關於用戶或商品的交易信息都被存儲在分布式帳本中,可以被底層代碼而非傳統第三方輕鬆、有效且實時地認證,關於傳統信用體系中對第三方中心權威的信用就轉向了對底層規則和代碼的信任。

在分布式帳本系統中共享的數據信息包含了日常的交易、用戶屬性等,這些被用來賦予特殊應用的需求中,當用戶基於某項信息達成一致,智能合約在滿足該項信息時便自動執行,無需雙方反覆地溝通和談判,有效避免了金融市場的欺詐性行為和矛盾衝突,也使數字資產產權更加明晰,任何一項數字資產都可以在極低成本下被交易、認證和信息溯源,因此產權關係認定將不再是一個難處理的糾紛。在投資市場,儘管存在非法預先交易風險,但透明化的交易過程和避免第三方的直接交易,大大提高了投資者福利。

區塊鏈,只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而如今卻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詞,這與他的優勢有相當大的關係,匿名,可追溯,不可修改,分布式記帳等,這些名詞構成了區塊鏈,有的人把他比作下一個網際網路,有的人把他比作時代發展的潮流。銀行開始發展區塊鏈技術,國家爭先恐後的搶奪區塊鏈專利;相繼的採取了大量措施來發展區塊鏈。專家們把他與人工智慧並稱為改變人類生活的工具等等,這些都證明了區塊鏈的存在是理所應當的,是歷史發展的產物。

「騰訊,百度,網易,阿里,360"等企業,同樣重點強調了區塊鏈是一個新型的技術,是一個正在萌芽狀態的技術。包括銀聯等也說要大力發展區塊鏈,新聞也證實了中國是目前區塊鏈技術領先的國家。

那麼區塊鏈如此強大,為什麼比特幣不行?

首先,很多的人會混淆一件事情,那麼就是區塊鏈=比特幣/虛擬貨幣,那麼,我們要明白一件事:區塊鏈不等於比特幣,也不等於ICO。雖然現在人們會把區塊鏈與比特幣所掛鉤,但是,需要搞清楚的是,區塊鏈是不是必須與虛擬貨幣掛鉤,現在沒有人清楚。所以國家目前的政策方面雖然嚴打擊,禁止ICO,禁止交易所,其實還是給予了很多人生存空間的,不然如果直接一棒子打死,大家認為還可以肆無忌憚地參加各種ICO,在各種交易所註冊交易嗎?

而且,雖然現在區塊鏈處於早期階段,但是比特幣所衍生出的詐騙,傳銷等卻已經不處於初級階段了,不僅僅依靠區塊鏈的概念進行圈錢,詐騙,而且牌打得越來越好,隨便找幾個幣圈所謂的牛人站台,就可以撈幾億幾十億,如此好賺錢的市場,為什麼不去撈一筆走人呢?

所以,國家必須打擊這類人,而且這次的兩會,也強調了一件事,不希望人們抱有一夜暴富的心理,而且,強烈打擊非法傳銷等,也包括了非法ICO等。

我們需不需要播種一些優質幣?既然這樣,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我們認為選擇世界排名前十的幣種,進行適度配置。

去年的7~8月份開始,無數的人開始湧向幣圈,到了12月和今年的1月份,人數達到了極致,比較著名的交易所幣安,開始關閉了註冊的通道,瘋狂的投機者們一批接著一批,湧進了幣圈。這些人都抱著一個目的:發財!。雖然很大一部分人,通過早期的投資,得到了較多的財富,但是後面入場的,大部分被套牢。

區塊鏈的發展,是一個未知數,而就是這個未知數,引來了無數人的幻想,無數人的發財夢,而這些發財夢,就會導致槓桿爆倉,血本無歸,所以,不要去拿自己所有的積蓄來投資,只需要適度的投資,而且這個適度完全是生活之外的錢財,投資的方向也不能所有的幣都投資,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

寫這篇文章目的,不是要大家都去投資區塊鏈和虛擬貨幣,而是告訴大家一種投資渠道,並且有投資風險。正如我們去上海黃金交易所開立黃金帳戶,要進行風險測評,當你的風險承受力達不到要求,是不能開戶的道理一樣,如果不能承受風險,那就只能觀望或遠離幣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RjmbGwBUcHTFCnfCN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