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學姐專訪:我親歷了新冠疫情下的美國「緊急狀態」

2020-08-07   棒呆留學

原標題:耶魯學姐專訪:我親歷了新冠疫情下的美國「緊急狀態」

疫情中的美國社會

新冠疫情在美國蔓延的時候,國內社交網站經常能看到有人問:「為什麼外國人不願意戴口罩保護自己,阻斷疫情?」

從我的角度來看,這次疫情在美國如此肆虐,有很多因素造就。但比較根本的原因是美國人思想中的自由性,不被約束,對政府的所作所為保有一定的懷疑主義。

部分美國人認為政府無權干涉他們的個人生活自由,他們也不相信媒體報道,認為媒體報道的內容都是虛假的(Fake News)。當然,還是有不少美國人還是遵守戴口罩、社交距離的規則的。

舉例來說,我們國內控制疫情使用的健康碼,會跟蹤人所到的位置,一掃描就能拿到個人信息。

而大部分美國人,想讓他們自願接受追蹤定位,由政府獲取個人信息是不可能的。他們會覺得這是自己的私人隱私,政府竟然知道我在某時某刻去了某個地方,這是很恐怖的。

其實疫情一開始,除了自己不願意戴口罩,還有極少部分美國人也看不得別人戴口罩。

耶魯大學所在的紐哈芬,相較於其他城市,居無定所的人會更多一些,所以更能反映社會的負面情況。在這個大環境下,作為華人,確實會有一些社會壓力。

如果你戴口罩的話,迎面遇到失業的、流浪漢這些人,會聽到他們嘴裡嘟囔著,所以一開始是戴口罩的同時有點擔心異樣的眼光。但後面疫情越來越嚴重,口罩也就成了必需品。

疫情中的美國大學

疫情爆發以來,耶魯採取的措施非常及時且人性化。

三月初春假最後幾天,學校就發聲明,禁止學生春假後返校,避免增加途中感染的風險。校醫院和醫學院經常也會郵件普及防疫知識。

學校也禁止堂食,只開一個食堂,學生都去那裡拿飯,而食物也都用袋子裝好了,可以拿到就走,減少接觸。

另外耶魯做的很好的一點是,疫情爆發後,給所有經濟困難的,住在美國國內的學生免費訂回家的機票。

國際生疫情期間回國的機票應該也是可以學校給補貼的,不過學校的平台可能訂不到回中國的票,太難搶了。但是我知道少數享受學校FA的、自己搶到票回國的學生,學校機票給予了全額報銷。

到了7月初,學校給到了下半學期課程的大致安排,並強調一定會給無法返校的國際生線上課程的選擇。

我自己的想法是,可以的話,還是想儘量返回學校學習生活。畢竟,在國內有時差,學習效率也低,質量確實差了點。

至於網課,我其實很難想像我的大一如果變成全網課會是什麼樣子的。

大一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階段之一,大多數新生都是要先去適應新環境,都會有一些困難要克服。這個過程中必然就會和周圍的人有交集,打交道。互幫互助才能相互了解、溝通,才有後面絢爛的大學生活。

耶魯日報曾經做過一份「學生是否願意全網課」的調查,最後結果顯示,70%的學生更願意選擇Gap一年,而不是上網課。

其實學術生活只是學校的一部分,而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也是很重要的,而只有在校的社交生活才有利於學生快速適應新環境。

疫情中的在美留學生

到底要不要選擇Gap,這是很多大一新生都在考慮的問題,在之前的文章已經介紹過很多了。

我主要想強調的是大家判斷自己要不要Gap,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

學校給你的選擇;

選擇Gap是否有明確規劃;

自己的專業性質是否適合全網課。

學校的政策是最先要考慮的,有些大學會在Gap和全網課之外,給學生第三種選擇。比如康奈爾大學,就有「Go Local」的政策。

其次各位同學就要考慮自己有沒有想要去做的事情。如果你沒有想要做的事情,而選擇去Gap一學期或者一學年的話,還是挺浪費時間的。

所以如果大家並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做什麼,或者說還是沒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我還是建議學生不要選擇去Gap。如果有明確的計劃,那麼Gap是可以考慮的。

最後就是看你的專業性質和選課情況,如果課程本來就是幾百人的講座,不需要太多討論的話,線上線下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

關於疫情切身的感受

我覺得生活在這個時代還是很難得的,每天都在見證歷史。疫情這一場危機讓我對一些問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往常我們都是做危機模擬,假設一個危機發生,政府會怎麼做,民眾會怎麼做,國家的體制是否完整,醫療設施是否完備。

這場疫情將一切都攤開在眼前,我們可以去思考如何在保護人類生命的前提下,重振經濟。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是幸運的,能有這樣一個十分難得的契機去深刻反思、觀察社會。

根據耶魯的關於秋季校園限流的要求,大二學生秋季不得回校,全部網課。因此我這個秋季打算還是先按照學校的安排,留在國內上網課,學業重要,安全也同樣重要,畢竟美國的疫情現在還看不出明顯變好的趨勢。

疫情對於我個人的影響主要在上課時間差上面,有時候會學到凌晨三點,半醒半睡的狀態,學校效果並不是很好。所以秋季選課時我會注意在半夜一點以後選擇一些錄播課,這樣可以不用天天熬夜,也可以保證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