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很多媽媽都做錯了

2021-01-08     淘媽育嬰

原標題: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很多媽媽都做錯了

文|淘媽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剛出生的幾個月的小嬰兒哇哇大哭,媽媽正準備抱起來哄,卻被家裡的老人攔住了「讓他哭一會兒就不哭了,要不然一哭就抱慢慢就慣壞了,以後也不好帶。」而且之前在網絡上也流傳著類似的說法,導致很多媽媽陷入兩難,不知怎麼做才是正確的。那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呢?媽媽們別再被誤導了。

媽媽們糾結的點是什麼?

孩子哭了,抱還是不抱呢?抱吧,害怕把孩子寵壞了,讓孩子以為只要自己一哭就能「操縱」父母,以後不好管教。不抱吧,看著孩子哭的傷心,當媽的別提有多心疼了。其實說到底,是家長們很難在愛和規則之間做到平衡。

如何解讀孩子的哭?

哭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同時也是孩子和大人的溝通方式。所以我們不要武斷地認為哭就不是一件好事,孩子一哭就煩,想讓孩子立馬停下來。

對於6個月以前的孩子來講,他們之所以會哭,無外乎是餓了,瞌睡了,尿了、拉了、生病不舒服了。因為孩子還小,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只能哭。這個月齡的孩子,還沒有利用哭來「要挾」大人的意識,家人也不用擔心會慣壞孩子。所以在孩子哭的時候,要第一時間抱起孩子。

孩子在6個月後,隨著身心的不斷發展,哭的原因可能就沒有那麼「單純」了。當然,可能是6個月前哭的那些原因,也可能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想引起大人的注意,或者是情緒的表達方式不對。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了解孩子為什麼哭了。那如何才能知道孩子哭的原因是什麼呢?最重要的一步是傾聽。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哭,第一反應就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停止哭泣。你可能利用大人的「權威」讓孩子停止了,但是這樣治標不治本。在孩子哭的時候,請接納孩子的這種行為,我們不也都是從小哭到大的嗎?所以請在這個時候抱住孩子,安慰他,並且慢慢引導孩子說出為什麼哭。如果找到了原因,這才能從根本上找到讓孩子不哭的方法。

孩子哭了不抱,有什麼影響?

我小時候是出了名的「愛哭鬼」,我至今都記得我5歲左右每天早晨起來都會莫名哭一頓。剛開始我媽也是採取粗暴的方式讓我不哭,後來看效果不佳就改變了策略。之後我再哭的時候,我媽都會好好哄我,問我為啥哭,想要什麼。從那之後,我就不怎麼哭了。我們在哭的時候其實是很希望能從愛的人那裡得到寬慰和理解的,孩子也是樣的。

剛出生的小嬰兒,他們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其實很不安的,唯一能讓他安心的就是媽媽。所以孩子哭的時候,只要媽媽抱抱、親親,就能讓孩子放鬆,充滿安全感。

如果孩子哭的時候,媽媽想的是「哭吧,總有你哭不動的時候。」這樣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關注,孩子就會想「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從而孩子會變得很惶恐,無助,缺乏安全感,也不利於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孩子會被寵壞嗎?

這是很多家長會擔心的問題,其實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取決於你怎麼做。如果家長能做到這些,大可放心。在孩子平靜下來之後,你可以這樣做:

•詢問孩子為什麼哭:不是說孩子哭就是一件壞事,要想處理好這件事,一定要搞清楚孩子哭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提供解決方法:在得知孩子哭的原因之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更好的方法。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在教孩子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做好情緒管理。

•堅持底線:如果孩子提出了觸及到原則、底線的要求,那家長還是應該堅持底線,並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做。

淘媽說:孩子在以後成長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會讓他哭的事情。到那個時候,我們可能無法做到第一時間去抱抱孩子。所以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別吝嗇你的擁抱。讓你的及時回應溫暖孩子,給足孩子安全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J5x4nYBRnIjoXcGn55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