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3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張輝博士(第一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發表了一篇文章,該文認為中國特有的物種,比大熊貓還珍貴的——長江白鱘,可能已經滅絕。
注1
2020年新年,這個消息很快在國內網絡上傳播開來,被網友認為是新年的第一個「悲傷消息」。
人類最後一次見到白鱘的身影是在2003年,下圖是當時留下的資料照片:
圖片引自澎湃新聞
現如今,只有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博物館中有一條的白鱘標本:
圖引自注2
我查閱了一下白鱘的生物信息資料:
白鱘是一種比人還古老的物種,是距今1.5億年前的白堊紀殘存下遠古魚類,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一般體長為2-3米,以小魚蝦為食,體重200-300千克。最長可達7米,700多千克。
白鱘每年春季要回溯到長江上游及其支流產卵(四川、重慶)。
70年代,四川的白鱘還很多,漁民經常捕到,川中漁民有諺語:「千斤臘子萬斤象」,「千斤臘子」就是「中華鱘」,「萬斤象」就是也即「白鱘」的另一種稱謂「象魚」。【注2】【注3】
應該說,無論古今,生活在長江兩岸的人,見到這種無鱗且長鼻的古怪大魚,一定會過目不忘。
那麼,傳世文獻、考古發現,有沒有一些蛛絲馬跡,證明古人曾見到這種大魚呢?
「白鱘」在四川地區被稱為「象魚」,這就讓我一下想起了,在古蜀國的金沙遺址中,就發現過「長鼻子魚」的圖騰。
可能我們都知道金沙遺址中的金箔「太陽鳥」,其實,在金沙遺址出土過一條刻有「長鼻子魚」紋飾的金帶:
金沙博物館官網對紋飾描述是:「魚嘴有似鳥喙的長吻」「Y形魚尾」、「魚身無鱗」,這完全符合白鱘的特徵。
注4
最初,學者們認為是一種抽象誇張的動物,所以也將其稱作【商周鳥首魚紋金帶】。
後來,有不少學者才漸漸指出,這個圖案就是長江中下游特有魚類——白鱘。所以,這條金帶也稱為【雙鱘金帶】。
注5
長江上游及其支流金沙江、岷江很多四川河流,都是白鱘的產卵地,古蜀人肯定見到過體型龐大的白鱘,崇拜或者神化這種大魚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無獨有偶,1981年在成都發現的【曾家包漢墓畫像磚】中,有一副狩獵和制酒圖,圖中的有鯉魚和「長鼻子」的白鱘的形象:
注6
在傳世文獻,白鱘一般叫做「鮪wei3」或者「鱏(xun2)」,經常與另一種體型龐大的魚——鱣(大型鰉魚的古稱),一起並稱。
從先秦《詩經》、《山海經》的註解,到唐代《經典釋文》、明代的《本草綱目》,古人對「鮪、鱏」的解釋都非常清楚:「長鼻子、無鱗」、「尾岐如『丙』」:
宋代《道子墨寶·搜山圖》、明代兩個版本的《搜山圖》中都有「長鼻」的白鱘形象:
宋代《道子墨寶·搜山圖》
明代《灌口搜山圖》
明代《二郎搜山圖》
明代的百科全書《三才圖會》和清人徐鼎所撰《毛詩名物圖說》中的【鮪】:
《三才圖會》
清徐鼎·《毛詩名物圖說》(四庫全書本)
綜上可見,可見古人對白鱘的印象是比較深刻的,古籍文獻中,非常清楚的強調與其他鱘鰉類的大型淡水魚的幾點區別特徵:長鼻子、青斑紋、白腹、無鱗、丙尾。
白鱘和中華鱘的區別
無論是四千多年前的古蜀人,還是唐宋以來的畫家,都刻畫出了白鱘最醒目的特徵——長鼻子。這是今天發行的紀念郵票,區分白鱘和其他大型淡水鱘鰉魚,依然還是一目了然的長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