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同行,相約守望,歡迎收聽宸冰閱讀聯合多家出版社及作家帶來的「以閱讀溫暖陪伴」第十二期特別節目。
今天要為您分享的內容選自埃克哈特·托利《當下的力量》。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 譯者:曹植
埃克哈特•托利,生於德國,從倫敦大學畢業後,在劍橋大學擔任研究員和導師。29歲那年,一次意外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致力於解釋、整合和深化這種變化。埃克哈特•托利不傾向於任何一種宗教或傳統。在他的教學當中,他用一種簡單明了的語言傳達了古代心靈導師的簡單而深刻的信息:我們可以擺脫痛苦並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
目前,埃克哈特•托利在世界各地旅遊講學,他努力將自己的心靈啟迪實踐傳授給世界各在的人。自1996年以來,他居住在加拿大溫哥華。
昨天節目發出後,一些朋友紛紛私信我說:沒錯,世界和現狀真的沒那麼糟糕,只是部分人人為地、一廂情願去選擇了壞的答案。
2月4日,24歲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急診科護士賈娜在微博上發表長文,分享了她從確診感染到核酸陰性的「自愈手記」——經過11天的居家隔離治療,CT顯示肺部恢復正常。一夜間,這篇「自愈」日記得到了超過30萬的點贊,她的成功「自愈」,給壓抑已久的網友帶來一絲微光。
截圖來源微博
截圖來源微博
截圖來源微博
文章中賈娜這樣說:「大家都會好起來的,只是我可能比他們抵抗力好一點吧,比他們先痊癒。其實我生病以來雖然一直給大家的印象很樂觀積極,但是其實會害怕、孤獨,但是同事們每天一個問候關懷,雖然看起來很小,正是因為這些關懷,讓我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不是一個人在奮鬥。」
沒有一個冬天不能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面對疫情我們要做的就是面對當下,不去再想多餘的事情,也不要過分恐懼——因為輕症患者也可以自我隔離用藥恢復!
湖北省作協主席李修文這樣說:你知道恐懼也是分層的,前一天的恐懼和今天的恐懼是不一樣的。老實說我前兩天並沒有覺得多麼恐懼,但是現在我明顯地感到了大家的恐懼在升溫!因為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我覺得現在武漢缺乏一種清晰而有力量的聲音,在巨大的恐懼和困惑之下,所有的人都在猜疑和苦熬。如果有人得了病,他會不斷回憶自己曾經與誰接觸過導致自己被感染,長此以往,心理上肯定會出問題。
我們的恐懼究竟如何產生?我們怎麼正確認識自身的恐懼?《當下的力量》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內容節選
本書導讀部分開門見山——人類受苦的根源來自於我們大腦的思維。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維,反倒成為思維的奴隸,成為自己「強迫性思維」的受害者。
作者在演講中曾經舉過一個很形象的例子:
現在是半夜3點,你在溫暖的被窩中,可是你氣得睡不著。引發你怒氣的人早已安然入夢,那件事情其實也已經過去了。但是你的思維卻不放過你,一再用它舊有的看事情的模式來解釋那個人是多麼對不起你,那件事會讓你多危險、多丟臉、多麻煩、多……想不完的!這就是病態的思維,制止不住大腦的思考,是讓我們受苦的主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ABC理論,A是引發你情緒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你對事情的詮釋,C就是結果,即你的負面情緒。通常,當人們不喜歡C的時候,都會去找A的碴兒,尤其是與創造A有關的人。所以我們每天疲於奔命,一直在處理、阻止、緩和、溝通、協調A以及與A相關的人、事、物。可是我們不知道,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變的因素,而且引發C的不是A,而是B。同樣一件事,幾家歡樂幾家愁。為什麼?就是對事情的詮釋角度不同罷了。與其去改變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變我們自己的內心來得省事省力。
此外,我們受苦的另一個肇因叫情緒痛苦。而恐懼則是我們情緒痛苦的一個基礎部分。那麼,恐懼是如何產生的,它為何又一直困擾著人們的生活呢?一定程度的恐懼是不是一種健康的自我保護呢?比方說,如果我不害怕火,我可能會將手放入火中而被灼傷。
你不將手放入火中的原因不是因為恐懼,而是因為你知道那樣的話你的手會被灼傷。你不需要利用恐懼來避免沒必要的危險—因為這只是一個最簡單的常識。對於這些事情,運用過去所獲得的經驗就可以了。如果某人用火或暴力來威脅你時,你就會體驗到恐懼之類的感覺了。這是一種逃避危險求得生存的本能,而不是我們在這裡所談論的心理上的恐懼。心理上的恐懼其實和任何具體的、真正迫在眉睫的危險無關。
恐懼的表現形式有多種:不安、憂煩、焦慮、緊張、壓力、畏縮、恐怖等。這種心理上的恐懼總是源於「可能會發生的事件」,而非「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件」。你身處此時此刻,而你的思維卻跑到了未來。這就創造了一種焦慮的鴻溝。如果你被你的思維控制並失去了當下的力量,這種焦慮的鴻溝就會與你相依相伴。當下的事情是你可以去應付的,但是你無法應付未來存在於思維中的事情。
........(完整版請收聽音頻)
所以任何被思維控制的人,就是與真正力量脫節的人,時時刻刻都會有恐懼相隨。能夠超越思維的人幾乎數量極少,所以你可以推測,你遇到的或認識的每一個人幾乎都生活在恐懼的狀態下,只是恐懼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們在恐懼的兩極之間徘徊,一端是焦慮和害怕,另一端是隱約的不安和威脅感。只有當情況變得嚴重時,大部分人才能意識到這點。
我們在恐懼的兩極之間徘徊,一端是焦慮和害怕,另一端是隱約的不安和威脅感。
人們通常會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一種自我的滿足感和可供認同的事物,以便彌補他們內在感到的空虛。
但請你務必認識到,當下時刻是你所擁有的一切,把你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到當下這一刻。
從當下的覺知開始,直面恐懼、坦然面對、積極行動也許才是戰勝恐懼的最重要的事。面對眼下的情景我們思考梳理了幾點應對的方法,僅供參考。
1.從認知它開始,儘量從正規渠道了解疫情的科學信息並加以客觀思考
2.容忍自己有恐懼感,並以此為警示,確保自己的行為和措施是符合防疫標準
3. 儘量少接觸負面信息,不看不轉
4. 正確觀照自己的身體,觀察身體的健康狀態但不過分解讀,如果有負面心理馬上主動進行轉移
5.做適當舒緩的運動
6.每天保持閱讀三小時
7.每天聽一小時古典音樂
8.每天積極烹飪
9.不問結果不功利的做對別人有幫助有意義的事
........
腳不能達到的方,眼睛可以達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以閱讀溫暖陪伴,我們明天再見。
主播宸冰
北京讀書形象大使、金牌閱讀推廣人;2017北京好人、2018北京榜樣、朝陽榜樣特別獎、全國婦聯智庫專家、首都職工素質工程讀書導師、北京市女大學生創業導師;宸冰閱讀文化傳媒創始人;《中國家書家訓》作者;《宸冰讀書》《宸冰初見》總策劃、主講人;北京十佳實體書店「宸冰書坊」創始人;喜馬拉雅最具人情懷歷史主講人;中華女子學院、傳媒大學等十三所高校客座講師等。
她致力於打造專業的閱讀文化服務機構,以點帶面,榜樣引領,重點聚焦服務全民閱讀,創造性地提出「讀書、讀人、讀世界」的大閱讀概念和「宸冰閱讀」服務模式,不僅開設《宸冰讀書》、《宸冰初見》等多個知名音視頻節目,還創辦線下書店宸冰書坊。她的讀書節目已向近4億人次輸送了700多萬字的內容,涵蓋中國文化、歷史、藝術、人物等多方面知識;舉辦各類讀書活動近300場;講座直接受益人群近萬人。
微博敬請關註:宸冰老師
公眾號請關註:宸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