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城日記 711

2024-11-05     金羊網

翁城,我們來了!但見此地:山川秀媚,土地肥沃,民風淳厚,人物磊落……我們行走,我們看見,我們閱讀,我們感受,我們沉默,我們呼喚,我們耕作,我們收穫。行走美麗中國,助力鄉村振興。即日起,本院特推出「翁城日記」,用志其事,以壯我行。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翁源

昨天晚上臨時起意,跟張文提出來,希望第二天能夠和翁源縣教育系統的語文老師見個面,懇談一下。於是今天上午,就開了這麼一個會,翁源縣詩歌藝術教育懇談會。

來了十幾位語文老師,都很年輕。張文先發言,接著我介紹了我們在翁城做詩歌教育的總體情況,然後虹姐也分享了對詩歌教育的看法,詩歌教育之所以重要,因它是文學教育、藝術教育和靈魂教育。小王老師也分享了她的教育心得。我在旁邊很認真地聽,受到啟發。如對孩子們的詩歌教育,小王老師是反對仿寫的。「我在上詩歌課的時候,不給他們仿寫的機會!」一時囅然,特別認同。

不過,在中國古典文化的學習里,仿寫又變得特別重要。比如說國畫、書法,是一定要臨、一定要仿的;寫古體詩、寫古文,也是要臨要仿的,李白的很多句子,就大有臨仿先賢的痕跡。真是很有意思。當然,孩子的詩是不能仿的,我非常認同。孩子寫詩,就應該是完全的天性流露,不該有一絲一毫的阻滯,才能夠完整地接受這份來自上天的恩賜。古典文化創作,則需要有一定年紀才能夠涉足,這個時候,又必須對文化規範有一正確認知,要接受文化規律的統領。大致說來,孩子寫詩,純是一種天性審美;大人作文,文化審美、天性審美兼重,兩者不可偏廢。司馬遷、蘇東坡他們就喜歡用「天人之際」之類的詞彙來形容藝術生產。

座談會上,有老師表示:通過詩歌教育,可以由之前的哼哈式管理,轉移到內涵式管理,善莫大焉。老師們也認為,要保護好孩子們的天性,童詩應該是非常自由的。

發現一個問題:不少老師們對詩歌好壞的判斷標準,還沒有建立起來。怎麼辦?

座談會後,奔赴翁城。中午和振書、旭東、海文見面。鎮裡邊安排了個地方給我們辦公。我們也確實做好了長期進駐的準備。地方挺大的,兩層,可以做文創館;還有幾個小房間,可做臥室,但還不具備居住條件,沒有衛生間、沖涼房。很感謝鎮里對我們的照顧。

接著去1號糧倉。巨大的戶外海報,不知道被誰破壞了,但是,這種破壞是極有意思的,是充滿藝術美感和創意的——他把程升在海報上畫下的許多正方形,分別給割了三條等邊,人走到後面,可以如掀窗簾一樣打開來。旭東、海文、小謝、小王他們去後面掀起,把臉露出來,海報一下子就鮮活起來了。

之前,我們在籃球架上布下的海報,不翼而飛了兩次。估計也是喜歡這些海報的村民,把它當禮物一樣順走了,所以不應該有遺憾。

撰文/張演欽

編輯/王綺彤

審校/趙旭虹

核發/張演欽

責編|王綺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59a5355bcfda71e317cd56c029ed35e.html







翁城日記 711

2024-11-05









翁城日記 709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