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復活摩爾定律,英特爾決定用玻璃來連接晶片。

2023-10-03     差評

原標題:為了復活摩爾定律,英特爾決定用玻璃來連接晶片。

這兩年,摩爾定律已死的說法是傳得沸沸揚揚。

但別著急釘棺材板,因為照最近的消息來看,它可能又要活過來了。。。

讓摩爾定律復活的,不是什麼稀奇玩意兒,而是我們日常都能用到的玻璃。

最近,英特爾在官網上放出消息,說下一代先進封裝的基板,它們打算用玻璃替代有機材料。

理由呢,不是玻璃更便宜,也不是更好看,而是他們發現用玻璃做基板的晶片,比有機材料的性能好多了。

更直觀一點,用玻璃做晶片基板,有這麼兩個好處:

一個是提高晶片中信號傳輸的效率,另一個是明顯提高晶片的密度,進而拉動更好的性能。

這在大模型野蠻生長、算力緊缺的現在,算是重磅利好的消息了。

英特爾官方還放出豪言,說在在 2030 年之前,它們一個封裝上的電晶體就能擴展到 1 萬億個。

世超翻出摩爾定律的曲線圖,目前一個封裝的電晶體極限也就 1340 億個,來自蘋果的 M2 Ultra 晶片, 1 萬億個的數據和它相比,直接將近 10 倍。

再到曲線圖上對一下,還挺符合摩爾定律的。。。

看到這裡,我猜各位差友心裡可能犯這樣的嘀咕,玻璃也不是啥罕見的材料,它真有這麼大能耐?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下晶片基板的基礎知識。

晶片基板,是進行最後一步封裝的主角,用來固定上一步從晶圓切好的晶片( Die ),基板上固定的晶片越多,整個晶片的電晶體數量自然也就越多。

打個比方,整個封裝好的晶片相當於是一個城市,如果說基板上晶片是摩天大樓的話,那基板就相當於是串聯起這些大樓的公共運輸,電晶體就是生活在大樓里的人。

要讓電晶體也就是整個城市的人更多,就只有兩個辦法:

一個是在現有的公共運輸資源下做好城市規劃,對應到晶片封裝中就是提高工藝。

另外一個就是蓋更多更高的樓,前提是城市的公共運輸系統得全面升級,對應下來就是改變基板的材料。

當然在晶片封裝發展的過程中,這兩個方法是交替來著的。

從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起步到現在,晶片基板材料已經經歷了兩次疊代,最開始的晶片基板靠引線框架來固定晶片。

英特爾 4004 晶片

英特爾 4004 晶片基板

到了二十世紀 90 年代,因為有更好的密封性和良好的導熱性,陶瓷基板逐漸取代了之前的金屬引線框架,在然後在 00 年代,我們現在最常見的有機材料基板出現了。

和陶瓷基板相比,有機材料基板不用燒結,加工難度小,還有利於高速信號的傳輸。

所以到目前為止,有機材料基板都被視作是晶片領域的排頭兵。

但有機材料身上也有缺點,就是它和晶片兩個材料之間的熱膨脹係數差別太大了。

溫度低還好,但只要溫度稍微過高一點,一個變形程度很大,另外一個很小,晶片和基板之間的連接就會斷開。

晶片這不就被燒壞了。。。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有機基板的尺寸一般都不會太大。

尺寸小,但想要上面的電晶體變多,就只有在工藝上下功夫了,為此,業內的廠商也都使出了十八般武藝。

從原來專注於平面封裝到之後開始搞疊疊樂,也就是堆疊式封裝。

而在堆疊式封裝領域,現在也是卷出了天際,經歷了多次疊代,已經來到了最先進的矽通孔技術( TSV ),就是讓矽晶片堆起來,然後穿孔連通。

不過現在,無論封裝技術再怎麼精進再怎麼牛,它們面對摩爾定律的發展趨勢,都已經開始捉襟見肘了。

就拿 TSV 技術來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它能讓電晶體數量成倍增長,但同時它的技術要求也更高,更不用說成本了。

並且,下一代封裝技術的要求是:封裝尺寸要超過 120 mm* 120 mm 。

上面已經說到,由於有機基板是類似合成樹脂的材料組成的,受熱容易彎曲。

而現在晶片的封裝設計都要求晶片個挨個地湊在一起,發熱肯定是避免不了的,想要搞更大的封裝尺寸用有機材料肯定沒戲。

這下刀就已經架在了有機基板的頭上,反正這命是遲早得革。

怎麼革,靠誰革?

我們在開頭就已經給出了答案——玻璃。這裡的玻璃並不是說要用純玻璃做基板,而是把之前之前基板中類似合成樹脂的材料替換成玻璃,金屬的封邊依舊還在,類似下圖這種。

玻璃當然也不是我們日常用的那種玻璃,而是會通過調整,造出一種和矽的性質接近的玻璃。

相較於之前的有機材料,這次替換的玻璃主要看中的是它的三個性能:機械性能、熱穩定性和電氣性能。

首先是機械性能,玻璃基板在機械強度這塊是吊打有機基板。

玻璃在充當基板材料時,會在上面開孔,保證信號的傳輸。

因為玻璃材料超級平整,要光刻或者封裝也更容易,所以同樣的面積下,在它上面開的孔的數量要比在有機材料上多得多。

就相當於是,在玻璃材料上建的公共運輸會比在有機材料上建得更密集、線路也會更加多。

據英特爾的說法,玻璃芯通孔之間的間隔能夠小於 100 微米,這直接能讓晶片之間的互連密度提升 10 倍。

互連密度提升了,相同面積下能容納的電晶體數量也就更多了。

再來是熱穩定性,玻璃基板不容易因為溫度高而產生翹邊或者變形的問題。

萬一有個特殊情況,玻璃中也含有二氧化矽,和矽的性質接近,它們的熱膨脹係數也差不多,就算溫度過高,也是基板上的晶片和基板以一樣的膨脹速度一起變形。

最後就是玻璃芯獨特的電氣性能,說更準確一點其實是開孔之後的玻璃的電氣性能,它的電介質損耗會更低,允許更加清晰的信號和電力傳輸。

這樣一來,信號傳輸過程中的功率損耗就會降低,晶片整體的效率也就自然而然被提上去了。

而這些性能綜合下來,在最後晶片上的體現就是,用玻璃芯基板封裝的話,可放置的晶片數量比其他晶片多 50% 。

不過還有個問題,既然相較於有機基板,玻璃基板的性能這麼好,為什麼不早點用玻璃基板呢?

其實不是不想用,而是要替換一個材料,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兒,前期摸索、中期研發、後期落地,這都是要砸錢、砸時間的。

還拿英特爾來說,它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研發玻璃芯基板了,前前後後丟在裡面的資金少說也有十億美元。

而現在的成果也就是組裝好了一套測試工具,要實際量產玻璃芯基板,還得等到 2026 年往後。

當然不止英特爾,整個行業內也有不少企業都在著手搞玻璃基板的研發,畢竟玻璃取代有機材料也算是業內的一個共識。

就比如大半年前,日本的 DNP 也透露正在開發玻璃基板,以替換掉傳統的樹脂基材,並且他們還定下一個小目標:在 2027 年之前靠玻璃基板拿下 50 億日元的銷售額。

要說最早入局玻璃基板的,還得是 SKC 子公司 Absolics ,甚至在去年的時候,它就已經投資了 6 億美元,打算在喬治亞州科文頓建廠了。

按照他們的規劃,不出意外今年年底,就有小批量的玻璃基板開始生產了。

當然,在短時間內,晶片基板市場的主流還依舊會是有機材料,畢竟技術疊代完成商業化轉身也需要一個過渡時期,技術成本、良率等等都是廠商需要解決的問題。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有機材料在晶片基板的舞台上,重要性會逐漸被玻璃取代。

撰文:松鼠編輯:江江 & 面線 & 小陳封面:三狗

圖片、資料來源:

英特爾官網

半導體行業觀察,開啟下一代封裝革命

Semiengineering,The Glass Substrate Question : When Will It Replace Copper Clad Laminate?

Anandtech,Intel Shows Off Work on Next-Gen Glass Core Substrates , Plans Deployment Later in Decad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1b5cc70de3c33762f17c5f2bce1a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