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會覺得FIRST有很強的藝術特性,和市場還有一點距離。但這次來,我非常明確的感受是,無論是年輕影人帶來的項目還是他們的狀態,都很考慮大眾和市場的接口,很多項目有類型片的影子。」
在FIRST電影市場的媒體見面會上,電影市場評審、編劇、導演陳宇提到了這場青年影人的聚會給自己帶來的反差感。在他的視角里,FIRST電影市場在保持創造力、新銳性的基礎上,正在考慮如何使新項目拍出來、讓更多人看到,獲得更多觀眾的認同。
編劇、導演陳宇
「先鋒」「作者」,這或許是大部分人對FIRST的第一印象,但在過去幾年,FIRST電影市場一直在讓自己變得更加多元,在保持其底色的基礎上,為參與者描繪更多的可能性。
幾年前這些轉型剛開始的時候,還面臨著質疑的聲音,但今年很明顯能感受到創作者、資方和平台本身,都磨合到相對平穩的階段。一些技術性的問題仍然存在,不同口味的調和也不會一蹴而就,但整體看來,一個多元且鮮活的電影市場正在形成,FIRST電影市場也正在走出青春期,變得更加成熟。
當然,電影的成人禮,也是青年導演們需要在這個場域裡完成的。就像電影市場公開稱述主持人張小北建議電影新人的:走出溫室,準備迎接風暴 。
主持人張小北
桌面電影在世界範圍內都算新鮮概念,這次的FIRST創投公開陳述就出現了一部。
這部試圖創新的電影《全屏搜索》,講述了全職太太在一次視頻通話後懷疑自己的丈夫出軌,然後通過手機、電腦、行車記錄儀等現代設備進行調查的故事。
這部作品引發了場下評審與市場嘉賓的興趣,之後的一對一洽談中,項目約談排期也滿滿當當。
影片的導演遲海曾經做過幾年剪輯師,之後轉型編劇,這是他選擇做桌面電影的原因——這類電影對於前期和後期,尤其是後期的要求很高,而自己「有後期和前期的經驗,這個項目又是比較低的預算,很有機會(拍出來)。」
從新導演的角度,遲海覺得自己有信心完成的桌面電影,是讓資方接受電影新人的一塊敲門磚。果然,在之後的洽談上,遲海也感覺到,大部分市場嘉賓都對桌面電影的態度「都蠻積極的」。
遲海的遭遇是窺探今年FIRST創投氣質的一角,不少新題材、新的表達形式都湧現出來,為市場嘉賓提供了多樣的選擇。
過去,青年導演遞交的項目更多是關於自己的生命體驗,這當然是年輕創作者初始階段的重要創作來源。不過在這次的公開陳述上,出現了更多從現實出發、更加類型化的作品。
《刺骨》就是具有鮮明特質的刑偵劇情片,其導演本科畢業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曾經負責重案現場的勘查工作。另一部以老年人學車為題材的《老輕狂》,其導演則為劇本寫作做了大量的案例探訪,掌握了很多個人體驗之外的一手資料。
這些作品對個人體驗的拓展,無疑是創投項目與市場建立聯繫的重要一環。在肯定了這些作品後,電影市場評審、作家麥家發表了一番對於現實的觀點:「導演編劇的土壤是生活,但是不是日常看得見的日常生活,而是心靈現實。」
當然,FIRST的多元性不只是提供更多市場稀缺的題材和類型,在文藝片的範疇里,新的嘗試也在不斷出現。
《失荊州》是創投上比較少見的劇情、歷史類題材,導演、編劇陸曉朦在路演闡述中表示自己想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去塑造一個心目中與過往作品所呈現的不一樣的暮年關羽,更多的以「人」的角度去平視他。這對新導演無疑是大膽的挑戰,「我很想拍關羽,一個不一樣的關羽。」
多元性更加體現在以交易為直接目的產業放映環節。產業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是小成本科幻片《降領者》,而收尾的片子則是喜劇《銀河寫手》,後者入圍了今年FIRST影展主競賽並收穫大量好評。
如今百花齊放的局面,是FIRST和創作者相互選擇的結果,FIRST電影市負責人將這個過程形容為「雙方角力」的過程,通過每一年的電影節和類型片實驗室,FIRST向市場和創作者釋放信息,創作者也在不斷地嘗試新的文本。到今年,顯然大家都走到了相對開闊的地帶。
在去年短片《似曾相識》入圍FIRST主競賽後,FIRST成為《失荊州》在創投平台的首選。FIRST的肯定成了今年陸曉朦的長片項目專注於FIRST的理由,「我希望去自由度很高、會選擇不一樣的視角給年輕創作者的平台。」
在電影市場的頒獎酒會上,喜劇《莎士比亞在東北》的導演、編劇奚龍飛一共上了5次台。
奚龍飛告訴毒眸,《莎士比亞在東北》並非要做一個市場上熱門的喜劇類型,而是希望具備更多的作者表達,他對這部作品的概括是:人物上「莎士比亞本土化」,氣質上「王家衛縣城化」,情節上「卡夫卡世俗化」。
在東北文藝復興受到歡迎的當下,這部風格獨特的作品有著不錯的商業前景,奚龍飛也覺得自己的片子很適合FIRST,「這個故事它比較黑色幽默,也有商業元素,又有一些表達的意見,有一定的作者性。」
《莎士比亞在東北》在FIRST的成功,無疑是過去對於電影市場商業性與作者性爭論的回應。商業性與作者性,類型與故事完成度的張力,是過去幾年FIRST市場上時常被討論的一個維度,今年一些解法正在被找尋到。
更多的電影在尋求兼顧作者性與商業性。即使是標準的商業片配置的《全屏搜索》,導演遲海也覺得自己有很多的現實表達,「雖然我們路演的時候好像把這個故事講的很商業,但其實如果讀了劇本就會發現,其實裡面我們想追求的還是非常寫實的方式,想寫一對夫妻在當下現實的真實困境。」
能被看到的作者表達,這是電影市場希望幫助創作者們實現的。
評審們當然是給予創作者建議最多的。在《失荊州》公開陳述上,評審們都為這部作品的商業前景出主意,導演陸曉朦也感受到了這個問題,「商業性上可能稍弱,寫的是一個59歲的關羽。」
在公開陳述時,電影市場評審吳君如建議導演重新考慮35毫米膠片拍攝的想法,因為會大大提高成本,高群書則建議他努力撬動一個知名演員,這樣投資也就水到渠成。在收到這些建議後,陸曉朦之後也告訴毒眸,因為還在海外讀書常在紐約用35毫米膠片拍攝短片,所以他之後會去調研紐約的相關設備和膠片是否方便租借及進口到國內,同時進行項目的後續推進。
電影市場評審吳君如
資本對於新導演往往充滿不確定性,而電影市場則為他們將資本變得更加具體與可觸。
在媒體見面會上,高群書給新導演們的建議是:第一部作品儘量不要超過300萬,「300萬在中國無論是平台還是市場都是能回收的。如果新導演第一部電影能完成成本的回收,我覺得他的信心,投資人、社會和平台的信心都會更大。」
在今年的創投路演上,還增設了一個100秒的陳述時間,給未入選公開陳述的項目提供宣講的機會。對於入選陳述的作品,今年也新增了4位著名演員和導演作為電影市場主理人,來為市場嘉賓進行特別推介。
FIRST還在試圖加強創投與產業放映的連接,營造更整體的電影市場氛圍,這也有利於參與產業放映的導演們與市場的對話。
《大概前十二天》入圍了今年FIRST的產業放映,三場放映安排在產業放映前三天,很多後半程抵達的市場嘉賓在與導演孟醒洽談時常會說,「抱歉,我沒有機會看到你的片子,但是很想約你聊一聊。」
《大概前十二天》導演孟醒
儘管產業放映無法完整展示出影片黑白影像和對話的魅力,但洽談中,孟醒還是直觀地感受到了來自市場的聲音和建議。「雖然片子是整個市場裡面投資最小的,但市場嘉賓可能也不太了解這種小片子,比較關心最後的上線方式。」
參與即有所獲得,當氣質獨特鮮明的作者電影和商業前景可以想像的商業片都能在FIRST有被看到、被討論的可能性,對於年輕的創作者來說,或許就是極大的滿足。
而在初次的抵達之後,真正的電影之旅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