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冰,「吃相難看」終將付出代價

2022-07-11     好歌獻給你

原標題:賈冰,「吃相難看」終將付出代價

當年,賈冰在第四季《歡樂喜劇人》過關斬將,問鼎總決賽冠軍。

郭德綱曾給予他振聾發聵的評價。

「喜劇舞台上,屬於賈冰的時代到了!」

此去經年,觀眾們左等右等,也沒能等來屬於賈冰的喜劇時代。

如今回過頭來,再品品郭德綱當初給賈冰如此之高的評價,難道是「捧殺」?

這也不能怪老郭,因為當年喜劇舞台上的賈冰,確實氣勢如虹。

徐錚評價他是:「少有的,演電影時沒有小品痕跡的小品演員」。

拿到《歡樂喜劇人》蓋章的「年度總冠軍」,參加春晚如同「回家探親」。

圈裡人不約而同給他打出「五星好評」,可見喜劇舞台上的賈冰,確實有兩把刷子。

趙家班的程野,甚至直接把賈冰拔高到了「大師」的水平線上。

我相信,當初大家對他的評價,都是發自肺腑、誠心誠意的。但結合賈冰的現狀再看,這些好評就變味兒了。

同行嘴裡的「大師級別」、「賈冰的時代」,如今充滿了諷刺和戲謔。

究其原因,無非就是一個錢字。掙錢無可厚非,這一點兒都不丟人,但一味地光想著掙錢,性質就不一樣了。

名利雙收之後,賈冰的口碑卻急轉直下,從「喜劇大咖」淪為「爛片王」。

羽翼未豐便露出急功近利的獠牙,吃相難看,終將要付出代價。

賈冰的「突圍」:風光過,也謙虛過

作為一名喜劇人,賈冰屬於祖師爺賞飯吃的那種。

一張憨憨胖胖、自帶喜感的臉,讓他光是站在那裡就讓人想笑。

同時,他也不是光靠天賦吃飯。

直到過了而立之年,賈冰才幡然醒悟,覺得自己後半輩子不能這麼平平淡淡、渾渾噩噩。

於是在中年危機到來之前,他果斷離開了「鐵飯碗」的工作崗位。

雖說帶著一張天生有優勢的搞笑臉,可賈冰直到36歲那一年,通過參加真人秀《笑傲江湖》這檔節目,他的名字才被大家所知曉。

2017年,賈冰一舉拿下《笑聲傳奇》的總冠軍,這位「笑將」終於開始發力。

而真正讓賈冰名聲大噪的,當屬2018年的第四季《歡樂喜劇人》。

他用一種讓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歡樂喜劇人》的舞台上火速出圈。

曲藝界有句老話講,叫做「活保人,人保活」。

前者指的是好的作品不管誰來演,依舊是經典的作品。而能做到後者「人保活」才叫真本事。

只有演員演好了,甭管是次的還是一般的作品,都要讓演員演活、演好,這才叫本事。

賈冰恰恰屬於後者。尤其是他在《歡樂喜劇人》的舞台上,大放異彩的表現。

新穎的搞笑方式,獨具特點的作品風格,都讓他成為《歡樂喜劇人》舞台上從未出現過的「新」人物。

除此之外,在賈冰出圈之時,喜劇圈子其實有些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

老一輩的喜劇人,像是蔡明、潘長江、陳佩斯等人,已經逐步離開了喜劇舞台。

而新一代的如沈騰、賈玲等人,也已經逐漸從小品舞台向電影大熒幕轉型。

所以說,賈冰的出現就像一針強心針,給日漸消靡的小品舞台注入了一劑新鮮血液,賈冰的崛起也就是在意料之中了。

看此,也就不難理解老郭給他的那句高度評價了。

對於郭德綱的評價,賈冰的回應也很謙虛。

「這誰擔得起?我認為他這是跟我開玩笑呢!在喜劇舞台上可能會有觀眾認識到有一位演員叫賈冰,這不是誰的時代,我擔當不起。」

此時的賈冰,至少對自己保有清晰的定位。

36歲憑藉《歡樂喜劇人》一炮而紅的賈冰,也成了大器晚成的代表。

自此之後,他仿佛打開了喜劇的任督二脈。

做綜藝、上春晚,賈冰在和喜劇領域混得風生水起。

功成名就的賈冰,開始什麼都想要

賈冰曾說:「所有和喜劇相關的——電影、電視、脫口秀我都想嘗試。」

就當大家翹首期待賈冰能將小品帶入一個新時代的時候,可惜的是,觀眾發現一個喜劇人正在停止成長,也順應了他自己的話,將「觸角」伸向各個與喜劇有關的領域。

第一站,便是幾乎所有明星藝人都要進入的電影領域。

其實,無論是小品演員還是其他領域的表演者,想要走向更大的舞台,本來就無可厚非。

《歡樂喜劇人》其他的參演者,賈冰之前的「前輩」們,早早就做出了「表率」。

作為第一季《歡樂喜劇人》的總冠軍,沈騰借力開心麻花,在電影市場大放異彩。

他主演的電影幾乎部部票房口碑齊飛,如今的沈騰幾乎成了內地喜劇人中的佼佼者。

同期的賈玲,除了在綜藝中表現上乘,一躍成為各大王牌綜藝相繼爭搶的「香餑餑」。

而後更轉型成導演,執導了《你好,李煥英》,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最高女導演的寶座。

有了前輩榜樣,後輩自然順水推舟,沿著成功之路邁向電影大熒幕。

此外,現今的小品舞台早已不復十幾年前的光景,除了在競技比賽或是各大晚會中可見小品身影,想要靠小品混飯吃,已非易事。

所以在小品圈子有了名氣的賈冰,迫不及待地邁進了電影市場,在《歡樂喜劇人》奪冠後,急匆匆地開啟了電影之旅。

雖說參演的首部電影便是徐崢的《囧媽》,而且他在電影中貢獻的笑點,也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而今回看賈冰的選擇卻不甚明智,甚至有些操之過急,這也造成了他之後在各大爛片中跑龍套的尷尬境地。

首先,大家不得不正視的一點是:在當今娛樂圈,但凡是小品或是相聲演員出身的「演員」,幾乎註定要在電影市場折戟沉沙,這似乎已經成了鐵律。

一方面,電影市場本就沒有提供許多可以供小品演員發揮的電影類型。

從前的陳佩斯老師無論是在《二子開店》還是《孝子賢孫伺候著》等電影中,幾乎都是演員本身的表演風格和電影風格相輔相成。

另一方面,小品創作難,電影來錢快,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想在電影領域分杯羹。

一如當初人氣甚至趕超沈騰、賈玲的賈冰,就目前他所出演過的影視作品來看,評分和口碑最好的,是客串演出的《第十一回》。

其次是《囧媽》,但《囧媽》當初上映後口碑暴跌,也是不爭的事實。

除此之外,賈冰的影視作品幾乎沒眼看。

尤其是他和「東北天團」合作的系列作品,與其將其稱之為是「電影」,倒不如將其定義為「加長版的小品」。

細數下來,賈冰在電影上的表現可謂是「重量不重質」。

回看他從《歡樂喜劇人》奪冠後的影視表現。

短短几年間,賈冰拍過的爛片就不下10部,平均一年5部的出片量,恐怕讓當紅一線都得眼紅。

可細看每部作品的評分,可謂一星屠榜,爛得毫無水花。

更令人驚訝的是,賈冰參演的作品裡竟然還有19部待播作品,其中就包括由他本人監製的古裝喜劇電影《作妖》。

至於質量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

看到賈冰的情形,也有人會把岳雲鵬拉出來,一同「鞭笞」。

作為「喜劇人」第二季的冠軍,小嶽嶽可謂是在「爛片」界打響了名號,甚至江湖傳言「有岳雲鵬參演的電影,必為爛片」的定律。

但客觀地講,除了前幾年岳雲鵬或主演或客串了幾部电影後,他近些年幾乎不再碰電影了。

本來小品或是相聲演員演電影,就自帶一種違和感,而觀眾們也極容易跳戲,像「謙大爺」于謙那樣,憑藉電影拿下影帝的實屬鳳毛麟角。

當然了,即便是于謙,也不是次次都能貢獻影帝演技,他所參演的爛片也不在少數。

所以說,對於德雲社的人來說,電影最多只是一個副業,甚至他們放在電影上的心思還不如放在綜藝上得多。

但從賈冰的表現來看,他卻是截然相反。

無論是出於對各位前輩們在電影領域表現的嚮往,還是自己心之所向,相較於對小品的初心,如今電影已經成為賈冰事業中的重中之重。

可是賈冰恰恰忽視了一個關鍵性問題:小品演員的表演更注重語言,而電影演員似乎更注重表演,以及各方面的融會貫通。

賈冰將自己在小品舞台上的習慣,原封不動地放到了電影里,這種幾個小時的「小品」,尚且還沒有經過精心打磨,怎麼可能不是爛片?

推不掉的人情、挑不起的大梁

賈冰的影視之旅,可以說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雖然參演的影視作品不少,但幾乎沒有一部是他獨挑大樑的。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龍套生活,並沒有讓賈冰沉下心來從小角色中挖掘值得思考和沉澱的東西,反而讓他陷入了無止境的重複重複再重複的龍套演技中。

跑龍套沒什麼,哪個影帝或是實力派不是從龍套做起,關鍵是要看,作為一個「演員」,是甘心沉溺於「龍套」中混日子,還是突破「龍套」逆襲成為主角。

很顯然,賈冰並沒有向後者發展的想法或行動,所以無論他演什麼,都會給人一種「拍爛片、恰爛錢」的既視感。

當然造成這種情形的另一種原因就在於賈冰單槍匹馬。

沈騰能成功,得益於他背後的開心麻花;賈玲能出圈,與她身後的大碗娛樂不無關係。

徐崢說:「賈冰是一個創作型的演員,他的作品有一個劇作架構在裡面。」

這裡的「框架」,除了本人的創意外,更多的是在於團隊能夠將這個「框架」填充完滿。

其實在《歡樂喜劇人》後,大家就開始發現,賈冰的團隊成員在不斷更換。

彼時的默契沒了,為了搞笑,他們陷入了用誇張的語言和肢體動作來營造刻板、生硬的搞笑效果。

陳佩斯說過:「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這一點幾乎貫穿了賈冰後期的所有作品,煽情、煽情、再煽情,加上失去了團隊的襯托和輔助,單槍匹馬的賈冰很難再現往日輝煌。

如此一來,不僅是賈冰的小品,就連他的電影都充斥著「尷尬」二字。

而他本人也在不斷消耗個人口碑,並且一旦形成刻板印象翻身很難。

挑不起的大梁,推不了的人情;失去的團隊,日漸被削弱的創作功底,無一不在將賈冰從昔日神壇上拉下來。

急功近利,爛片耗盡口碑

當肖央憑藉《誤殺》提名影帝,當張小婓依憑藉《你好,李煥英》拿下金雞獎影后桂冠,當開心麻花在喜劇領域繼續深耕時。

反觀賈冰呢?他憑一己之力挑起了「爛片」的重擔。

看到賈冰的現狀,其實他很像當初的小瀋陽。

巔峰之時面對鋪天蓋地的掌聲和肯定,他們沒有選擇保持初心,繼續沉澱,在小品領域打好基礎,再向其他領域進發。

他不僅急功近利,而且吃相難看,還沒站穩就想跑的結果就是越來越跑偏的賽道和深陷爛片的泥沼。

回看賈冰的發展,令人唏噓又扼腕嘆息,如果他當初選擇在小品舞台上深耕,屬於「賈冰的喜劇時代」或許真的會來。

亦或是,即便他無所顧忌地闖進了電影領域,但凡他能把握住「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這條鐵律,也不至於淪落成「爛片之王」的境地。

急功近利,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可惜,可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0a4e09d40edc7632c64b20a9cfcf8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