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記日記#1831 送別鄭秀生先生 寂川吃川菜

2022-02-04     董克平飲饌筆記

原標題:#開始記日記#1831 送別鄭秀生先生 寂川吃川菜

#開始記日記#1831 送別鄭秀生先生 寂川吃川菜

2022/02/03 星期四 北京

8點鐘出門去了八寶山送鄭秀生先生最後一程。現場見到了很多朋友,大家都來送送鄭秀生先生。基本都是穿黑色的衣服,還帶著口罩,多數人帶著帽子,搞得熟人走到對面也認不出來。不過還是認出了許多人,大董先生個子高,隊列中的最高點,孫立新先生作為「老飯骨」的二爺,前後忙活張羅著,走上前和孫立新先生抱了抱,眼角濕了,有上千萬粉絲的「老飯骨」組合,鄭秀生是大爺,孫立新是二爺,他們也是結拜兄弟,感情深厚。孫先生一直念叨著「怎麼就走了怎麼就走了呢?」不敢相信不願相信與鄭先生已是天人永隔。我喃喃不知怎麼安慰孫先生,只能用力抱抱他,擦掉眼淚。鄭秀生先生1955年1月出生,剛剛過了67歲生日,這個年紀正是享受生活的時光,怎麼就走了呢?

孫立新、鄭秀生和我在北京電視台美食人文紀錄片《上菜》中的一個場景。

回家已經是中午了,斯人已去,生活還要繼續。餾了饅頭,清炒了油菜,香腸炒了芹菜,蒸了杭州醬鴨。醬鴨是杭州的朋友徐蕾給我的,在她的餐廳吃過後,我覺得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醬鴨,今天吃的這個雖然沒有在杭州吃的那麼得意自在,但也是北京城裡難得一見的醬鴨了,段譽給我的饅頭,喧騰中濃濃的面香,和醬鴨真是絕配。再補上一碗昨天打包回來的象拔蚌粥水,午餐簡單,美味,舒心,落胃。

午後讀書,看波音寫的《草與禾-中華文明4000年融合史》。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作者說「站在中華文明的原點 回望4000年中華文明的碰撞和回應、衝突與融合」。他認為「透視中華文明數千年的融合過程,其中最主要的推動力是草原文明與華夏文明之間的互動。~~觀察華夏的文明進程,僅僅以華夏的視角觀察中華文明是片面的。」春節前,剛剛看完他寫的另一本書《無字史記-基因里隱藏的祖先秘史》,用分子遺傳學新技術獲得的一些成果梳理我們祖先的歷史,「告訴我們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漫長歲月中,我們的祖先有著怎樣的面貌,他們是如何生活和遷徙的,陪伴在他們身邊的動植物都是什麼,他們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化認同的。」把這兩本書結合在一起讀,對華夏文明的認識會清晰很多,對祖先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晚上約了朋友去寂川吃飯,依舊是那幾個熟悉的菜。如果不是被動的吃飯,我已經沒有冒險嘗試新菜的勇氣了,或許說我更願意吃那些自己了解的菜品,延伸一下可以擴展到了解的餐廳、了解的廚師。年過六旬,吃一頓少一頓了,那麼就撿自己喜歡的吃吧。再者說,每年都會去很多地方、很多餐廳,多數情況是體驗新菜,有好吃的也有不好吃的,既然不可避免的要去試新,那麼屬於自己能夠做主的飯局,就吃些自己熟悉的吧。好吃,保險,不踩雷。

蒜泥排骨肉。覺得沒有前幾次吃的蒜泥白肉好吃。也許排骨肉太瘦了,沒有白肉的那種滑膩的肉香,其實不怕滑膩的,只要蒜泥調的好,可以為肉香賦能。

雞絲涼麵。第一次在寂川吃這個,很好吃,辣子調的香,麵條筋滑有嚼頭。

怪味松坂肉。特別喜歡下面鋪著的脆豌豆。

酸菜芸豆豬肚湯。

和牛麻婆豆腐。下飯神器,必須兩碗白米飯。

水煮閩東壹魚大黃魚。黃魚決定了好味道。

辣子雞。這個太辣了,一口沒覺得,兩口之後拚命喝水。

水煮肥腸。這個有待提高,在四川眉山吃過一個,要比這個好吃。

豌豆湯煮豌豆尖。四川這個季節的應季菜。

榴槤甜燒白。喜歡榴槤的不能錯過。

糍粑

紅糖鍋盔

酸辣粉

冰粉

初一吃的是湖南菜,今天吃的是四川菜,三天兩次吃辣菜,看來我還是挺喜歡吃辣的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012767c39c2fae3d7a91a1dc3efbf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