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戰國策·秦策》
戰國歷史,精彩紛呈而又眾說紛紜。
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程,勢必會伴隨著腥風血雨,諸侯國的爭霸戰爭,構成了這段歷史的總旋律。
當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上層建築必須做出與之相適應的變革,才能生存和強大,這也導致了諸侯國的變法運動相繼發生,但這一切,都離不開人的因素。
國家的興衰在於人才,變法能否成功也在於主持變法的人,縱觀春秋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鄒忌在齊國的改革,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最成功的莫過於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商鞅作為一介布衣,能做到封土列君,其背後少不了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而秦孝公和商鞅亦成為了賢君能臣的絕佳代表,秦孝公臨死前甚至還打算把秦公之位傳給商鞅,那麼秦孝公要傳位商鞅是真心實意?其實這只是國君御人的方式罷了。
不過說起秦孝公的傳位,讓飛魚又不禁想起了劉備死前的託孤,那麼這二者究竟有什麼不同?其實一個是假意,一個是真心,且聽飛魚細細道來。
秦孝公臨死傳位。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辭不受。——《戰國策·秦策》
商鞅入秦之後,三次面見秦孝公,而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從而開啟了奠定秦國統一華夏的變法,史稱「商鞅變法」,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秦孝公漸漸淡出了國人的視野。
尤其當商鞅在南門口立了一根三丈之木,並揚言:搬到北門就給很多錢,有人搬過之後,並且得到了五十金的高額賞金(《史記·商君列傳》記載,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此後秦國逐漸出現了國人只知商君不知秦公的「尷尬」局面。
那麼秦孝公究竟在幹嘛,其實他在為商鞅抵擋舊貴族的壓力,也正是因為有了秦孝公的默默支持,商鞅才得以在秦國完成兩輪變法,從而使得」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不過天公不作美,秦孝公也抵擋不了病魔的纏身和死神的召喚,最終迎來了人生的最後時光,這時候秦孝公卻叫來商鞅說出了想要傳位給他的想法,結果商鞅推辭不敢受。
商鞅的必死不可。
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史記·商君列傳》
秦孝公死後,嬴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其實這時候商鞅已經註定了要死,而且還是很慘的那種,首先,商鞅在剛開始變法的時候就得罪了嬴駟,當時還是太子的嬴駟以身試法,導致被秦孝公重重責罰,而自己的大伯公子虔還被商鞅割掉了鼻子。
也就是說,商鞅是踩在這兩人的肩膀上才得以取信於民,為自己樹威的,當然此舉也得罪了秦國的舊貴族,秦孝公在時,這些人全部蟄伏,但是當秦孝公一死,各個卻都跳了出來。
此外,秦孝公傳位給商鞅的言語,這也是商鞅必死的原因之一,想想也是,在秦惠文王看來,商鞅哪是一個臣子啊,是一個時時刻刻可以取代自己位置的大隱患。
如果秦惠文王是個大度或者糊塗的人這件事也就沒什麼,不過偏偏秦惠文王是個野心家,所以秦惠文王剛繼位,就車裂了商鞅,此外,還滅了其全族(《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秦惠文王)遂滅商君之家)。
劉備白帝城託孤。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
說完了秦孝公和商鞅,我們把目光轉向三國時期的劉備和諸葛亮,劉備白帝城託孤也是歷史上一段被人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
劉備因關羽之死,怒火攻心,於是不聽勸阻起兵攻打東吳,結果以失敗告終,心情抑鬱非常的劉備,在白帝城病危,為了能夠讓蜀國繼續長存,劉備就把諸葛亮招到了白帝城,以囑後事,也就是把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且囑託諸葛亮:劉禪能扶則扶,不能扶則自立為君。
諸葛亮聽到之後,淚如雨下,表述願衷心輔佐劉禪,絕不會以己代之,劉備又吩咐劉禪,讓其對待諸葛亮就如自己一樣,也就是「事之如父」。
後來的結果,就是諸葛亮被蜀國的軍政大事活活累死,而劉禪則成為了後世有名的「扶不起的阿斗」,後來蜀國被魏國所滅,劉禪自然成為了魏國的俘虜,後來司馬昭就問劉禪,想不想蜀國,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飛魚說:
秦孝公臨死傳位和劉備死前託孤有何不同?一個是假意,一個是真心,假意的是秦孝公,真心的是劉備,為何說秦孝公始假意呢,這是因為秦孝公的傳位只是說說罷了,意在試探商鞅輔佐秦氏之衷心。
如果秦孝公真的打算傳位於商鞅,必須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像劉備一樣,囑咐或者強行命令嬴駟視商鞅如父,而秦孝公並未這麼做,結合後面的商鞅被車裂,我們就可得知,秦孝公傳位之舉,其實是宣告了商鞅的「死刑」。
而這兩件事情雖然情形類似,其實質卻完全不同,秦惠文王在秦國歷史上亦是一位有雄心有抱負的明君,而劉禪只是一位「樂不思蜀」的主,這也是導致商鞅和諸葛亮結局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劉備死後,劉禪不問政事,蜀政皆決於諸葛亮,諸葛亮在名義上接不接蜀國,都不重要,因為他是實質上的「蜀主」。
但是商鞅就不同了,秦惠文王繼位之後,立即就聯合了秦國內部的舊貴族,孤立了商鞅,從而牢牢把控了秦國,也就是已經從秦孝公和商鞅的手裡,收回了權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君主能力的關乎著國家的走向。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三國志》等。
(本文系飛魚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