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吊打的蘇聯現代戰機

2022-01-31     武器裝備風雲

原標題:被吊打的蘇聯現代戰機

原創2021-11-06 12:37·武器裝備風雲

塞爾維亞裝備的米格29

米格29為米格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雙垂尾高機動性超音速戰機,屬世界典型的三代戰機之一,與蘇-27平行研製,形成高低配、對抗典型西方三代戰機(米格-29在塔配中相對於蘇-27屬於「輕型」和「低端」)。該飛機能夠在全天候。全高度、複雜氣象和苛刻電子干擾環境下作戰。既可超視距攻擊,又擅長近距離格鬥,既能下視下射也能上射、既可以空戰又具備優秀的對地對海能力,尤其突出亞音速、跨音速機動性、操縱性、加速性和爬升性也十分優異。採用了線傳操縱、翼身融合、放寬靜穩度、復合材料等先進技術。布局為全後掠下單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機體使用鋁鋰合金製造,是比較優秀的第三代多用途戰鬥機。可執行截擊、護航、對地攻擊和偵查等多種任務,部分最新改型可躋身三代半。米格-29先後被出口到十多個國家:古巴、印度、朝鮮、敘利亞、南斯拉夫、伊朗等十多個國家。

於1977年首飛 1982年投產,1983年開始在蘇軍服役

主要改型:米格-29UB(雙座教練型),米格一29S(初期改良型,剛生產不久,此項改良就開始進行,增加了外掛能力和航程,真正具備了對地攻擊能力),米格一29M(全面改良型,也叫米格一33,外形和S型等差 不多,但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飛機, 是第二代米格一29,進一步改進的為米格-29M2),米格-29SMT(1997年亮相的現代化改進型)、米格--29K(艦載型,具體改進和在M型上所作的改進差不多、加裝了可收放的空中受油管以及著艦鉤,機翼可摺疊。但此型在競爭中敗給了蘇-27的艦載型)。 綽號:支點(北約)

數據(米格-29S型);

機長(含空速管);17.32米

翼展;11.36米

機高;4.73米

機翼面積;380米

空重(A型):109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截擊任務):1524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8500平克

載彈量:3000千克

最大速度,2.3馬赫

海平面最大爬升率;330米的

實用升限:18000米

作戰半徑:574千米

最大航程:(帶副油箱)2900千米,(不帶副油箱)1500千米,改進的 米格一29大多超過3000千米

起飛距離:(開加力)250米 著陸距離:(用減速傘)640米 限制過載:+9G

機載設備:初期型雷達搜索距離100千米,跟蹤打擊距離為70千米,後期改進型大多換裝更先進的雷達。

武器裝備:米格一29機身內裝一門30毫米機炮,翼下可掛空空飛彈或火箭彈 航空炸彈、電視制導炸彈、對地飛彈、反艦飛彈等多種現代化武器。初期型外掛點為 6個,改進型多為10個。

德國裝備的米格29

米格-29為對抗西方三代戰機而生,當時蘇聯的思路是:以性能更先進的航程巨大的蘇-27和米格-31為高端,用作「精兵」,進行大縱深的防禦和進攻。而以米格-29身為大規模戰爭的「耗材」,要經得起大規模消耗。而且主要作戰地域是東西方冷戰前沿是那些領土面積小、高價值目標卻非常密集的西歐國家,因此不必重視航程;蘇聯有先進密集的地面雷達用來引導米格-29,防空網也極完善,前線戰機完全可以依靠這個體系的配合,因此電子設備不必太先進,因此早期的米格-29獨立作戰能力差。但這種適合特殊時間段的特殊環境研製的氣機,不適合冷戰結束的今天,也不適合現在遠離西歐戰場的國家購買,不過這並不影響米格-29成為一款優秀的戰鬥機,它的優秀之處很多,1.米格29具有多種探測手段,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及先進的火控系統。當時一般西方戰機大都完全依靠雷達,而在米格-29上有三套不同的系統,和雷射測距儀連用的脈衝都卜勒雷達、紅外搜索跟蹤系統、頭盔瞄準系統。這三種系統通過火控電腦互相聯繫,完全自動,可互相配合,這使得米格-29的火控系統非常有效(因為每種系統都有自己的優劣,三者結合可以取長補短),且抗干擾能力很強(因為一般很難同時干擾這三種系統)。 2.米格-29具有非常好的機動性能,尤其是亞音速、跨音速時的機動性。另外操縱性、加速性和爬升性也很出色。採用了線傳操縱、具身融合、復合材料等先進技術。西方曾使用德國裝備的米格一29初期型和西方戰機進行詳細的對比實驗, 認為總體作戰性能上,米格一29好於F-16,某些方面甚至比F-15好。米格29的近距格鬥能力極佳,尤其是有頭盔瞄準系統配合,格鬥中占很大優勢(當然是與不具備超機動能力的戰機相比)。

俄羅斯空軍的米格35 米格29的終極改進型 實力接近三代半戰機

3.較大的機體、雙發的結構(輕型戰機中並不多見)使其具備良好的升級改進潛力, 4.該機同樣具有結構堅固、價格低廉、便於大量生產的優勢,在先進戰機越來越 「天價」的今天,前蘇聯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還能保持這個傳統,越發顯得難能可貴。 當然,它的最大缺點是作戰半徑偏短,仍是蘇聯前線戰鬥機的概念,這已不適合現代戰爭的需要。另外,初期的米格-29幾乎無法超視距空戰,電子設備和西方還是有差距。米格29不具備隱身能力,儘管西方三代機也不具備這個能力,但米格-29則顯得更易被發現和鎖定,這些也是缺點。不過米格-29的最新改型多在加大航程載彈量、安裝受油管、採用電傳操縱、具備後視能力、採用平顯、換裝先進的現代化雷達等方面大下工夫,效果明顯。航程已接近於F-16的水平。超視距能力和獨立作戰能力大大增強,可惜畢竟是輕型戰機在高低搭配中屬低端。米格-29在歷次實戰中表現不佳的原因在於:

(1)大多數進口米格-29的國家購買的都是初期形米格-29,等到交戰那個年代早已落後了。米格29初期型幾乎無超視距能力。由於進口米格-29的很多國家沒有裝備蘇-27等重型戰機因此實際上米格29這款輕型戰機不得不面對三代重型戰機的挑戰。

(2)前蘇聯多對出口的米格29進行大量簡化,電子設備很不先進。因此出口的米格一29並不是真正的「米格一29」。

(3)西方搞到不少米格一29進行研究,對其性能的缺點和長處了如指掌,並對飛行員進行了針對性訓練。

(4)交戰雙方實力相差太大,進口米格一29的國家,大多缺乏高素質飛行員和完善的防空體系。配合米格一29作戰的地面雷達引導、空中預警等都極不健全。只能讓米格一 29單打獨鬥,且數量上也遠不及對手。雪上加霜的是,米格一29恰恰還是一款獨立作戰能力不強的戰鬥機,對防空體系的健全性要求高。而反觀對手,不但飛行員素質較高,具備完善的空戰體系,衛星、雷達、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等與戰鬥機密切配合,戰機數量也遠高於進口米格-一29的國家。各方面的巨大差距導致米格--29鮮有戰果。

米格一29在三代輕型戰機中絕對屬於優秀戰機,也是一款世界著名的多用途戰機,對於要面對超級大國威脅的國家來說,這類三代主流戰機固然重要,但這種與西方戰機設計思路相似的戰機,自然要與西方戰機面對面硬碰硬地較量。即使米格一29與對手相比有自己的優勢,但難免陷入消耗戰,而已方損失不起太多先進戰機,防空體系又並非完美無缺,因此米格29很難有戰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b13b106b42d1c21078fffdba951c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