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追劇高手們為了追《夢華錄》,已經開始研究《清明上河圖》了

2022-06-20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聽說追劇高手們為了追《夢華錄》,已經開始研究《清明上河圖》了

最近古偶劇《夢華錄》大熱,這部劇是以元代雜劇大家關漢卿的劇本《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為基礎改編的,且不說劇情改編的如何,劇中的布景卻十分用心。這部劇將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繁華生活被搬上熒幕,仿佛讓《清明上河圖》「動」了起來,處處場景都擔得起女主趙盼兒的一句:「東京真是富貴迷人眼。」

影視劇《夢華錄》劇照

《清明上河圖》中市井人民的繁華生活自不必說,如果我們從技術史的視角欣賞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時,能發現哪些有趣的細節呢?

撰文 / 史曉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框架鋸——省料小能手

在畫面的一個十字路口附近一棵大樹旁,修理鋪的兩個夥計一個跨在長凳上刨木,一個正在用木棰敲打置於地上的車輪輪輞(車輪外周)。在長凳前端的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把框架鋸。

框架鋸(供圖/史曉雷)

框架鋸是一種「工」字形鋸。「工」字形的木框一側安裝鋸條,另一側用繩帶連接起來,然後把木棍一端插到繩帶中間絞幾下,另一端搭到「工」字形木框的中柱上,從而把鋸條繃緊。

《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這把鋸,是中國最早的框架鋸形象,說明當時已被百姓普遍使用。在框架鋸出現之前,鋸木工具有手鋸和弓形鋸,這兩種鋸由於結構的特點,無法勝任大型木料的縱向加工。框架鋸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木工技術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不但使大型板材的加工簡單易行,還能節省許多木料,提高木材利用率。

平衡舵——省力小幫手

《清明上河圖》中的船舵從形態上看屬於平衡舵。平衡舵的舵杆軸線後移,使得一部分舵葉位於舵軸的前側。舵靠自身轉動推動水,水對舵葉產生反作用力,從而改變船隻航行方向。而平衡舵因其舵軸兩側均有舵葉,所以轉動起來更省力。而且,汴河船隻上的舵不但是平衡舵,還是升降舵。從船隻尾部與舵葉之間懸吊連接的繩索可知,舵可以升降。那麼當船隻行駛到淺水區時,把舵升起來,就能避免觸底損壞。

《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河船隻可以明顯看到平衡舵(供圖/史曉雷)

隱蔽而重要的小工具——轆轤

畫中還有一件更不起眼的提水器具——轆轤。轆轤在畫面上很隱蔽,輕易不會被發現。在整幅畫面靠右側的上端人群旁邊有片田地,田地中間有一口水井,水井上架設了一件轆轤。《清明上河圖》中的這件轆轤表明當時轆轤已經普遍被人們應用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清明上河圖》中的轆轤位置隱蔽,很難找到(供圖/史曉雷)

明代古籍《瑞世良英》中的轆轤汲水圖(供圖/史曉雷)

轆轤是一種利用輪軸原理的省力機械,在北宋之前廣泛使用的汲水工具有桔槔和滑輪。桔槔和滑輪使用的歷史非常漫長,因為在許多漢代出土文物中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可知在漢代已經被人們普遍使用。桔槔就是一根槓桿,一端捆縛石頭或別的重物,一端懸掛汲水用具(比如木桶),這樣當從井中向上提水時就會省力。滑輪本質上雖然並不省力,但改變了力的方向,汲水者站著就可以完成操作,減輕了勞動強度。自從轆轤發明和使用之後,滑輪的使用場景就明顯少了。

《清明上河圖》中像這樣可以「以小窺大」的細節還有許多。比如汴河上的虹橋不設墩柱,以巨木伸臂疊架,結構輕盈,是中國最早的木拱懸臂橋樣式;再比如街道上各種形式的車輛,牛車、驢車、獨輪車等,車輛結構和駕駛方式各具形態,為考證當時的交通工具提供了形象資料;畫中還有兩處出現了桿秤的身影,為考察中國古代度量衡發展史提供了依據。除了帶給大家藝術審美上的愉悅,它還像一座知識寶庫,通過許多不起眼的畫面細節,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物質文明和技術特色,留待大家去探尋、去挖掘。

知識連結

轆轤為什麼可以省力氣

G為水桶的重量,H為轆轤軸的半徑,F為手搖柄處所用的力(即提水的力),L為用力點到轆轤軸中心的距離。據槓桿原理:FL=GH,因此F=GH/L,可見若L為H的兩倍,那麼提升水桶所用的力就為水桶重量的一半。

轆轤原理示意圖(繪圖/史曉雷)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為《以小窺大——藏在<清明上河圖>中的北宋科技》,作者史曉雷,有刪改,轉載請註明來源。封面圖為影視劇《夢華錄》劇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a2f6c4e621f9fd05269f5c7a2883d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