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品牌為先拓市場 龍頭引領保增收

2020-04-18     紅河發布



產業是發展的基礎和依託。屏邊縣最大的特色是綠色,最大的優勢是生態,縣委、縣政府在推進脫貧攻堅中以綠色作底、品牌為先,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不斷培育壯大綠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


創出品牌 「荔枝汽車」開進家


屏邊「妃子笑」荔枝多次獲全國、國際金獎


8年前,灣塘鄉沿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黃朝光家中還是「一床蓆子、一條毛毯、3副碗筷」的窘境。在國家脫貧政策的引領和縣鄉具體扶持下,他家已種植荔枝樹50畝,年均產值10萬元以上,最多時可達16萬元。


採摘甜美多汁的「妃子笑」荔枝


甜美多汁的「妃子笑」荔枝,是屏邊的著名標誌,長年在雲南的綠色種植產業中屹立不倒,為屏邊縣農民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自荔枝樹、獼猴桃樹、枇杷樹的新品種「落戶」這片肥沃的土地之時,屏邊縣委縣政府就決心走品牌之路,以品牌效應不斷拓寬市場占有率,打造富民的拳頭產品。


獼猴桃獲得地理標誌產品商標保護


藉助外力強品牌。屏邊縣邀請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陳厚彬在該縣建立了陳厚彬荔枝專家工作站;聘請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中國園藝學會獼猴桃分會理事長鍾彩虹擔任屏邊縣獼猴桃產業顧問,以科技的力量增強產業品質。引導樹立市場和品牌意識,屏邊荔枝、屏邊獼猴桃兩個主導產業獲得地理標誌產品商標保護,獼猴桃註冊商標11個、有機食品轉換認證9個、專利授權2項、發明專利9項,屏邊獼猴桃、屏邊「妃子笑」荔枝多次獲全國、國際金獎。


獼猴桃種植基地


品牌效應在脫貧攻堅中收到了實效。沿溪村28戶人家累計種植荔枝樹500餘畝,目前進入豐產期的荔枝可實現年收入160餘萬元,戶均收入5.7萬元以上,家家蓋起3層小「洋樓」。五家村委會村民騎上了「荔枝摩托」,「荔枝汽車」開進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廣。目前,水果產業取得了顯著的帶動脫貧成效,全縣水果種植面積達39.01萬畝,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7261戶29081人,直接或間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2188.5萬元,戶均增收3014.05元,貧困戶的錢包鼓起來了。


企農聯結 穩穩地脫貧依靠


屏邊縣在農業產業發展中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49家發展特色產業,參與脫貧攻堅。


白芨種植示範基地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收購、流轉土地、勞務合作、股份合作、服務聯結等方式,走小農戶大基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新業態,不斷完善與建檔立卡貧困戶聯動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脫貧致富。


重樓種植示範基地


和平鎮白鴿村委會地處高海拔地區,長期以來,當地農戶經濟收入主要以傳統的玉米等農作物種植為主,收入低下。近年來,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當地積極引進龍頭企業,流轉土地1700餘畝,建成白芨、重樓、黃精種植示範基地500餘畝,帶動農戶發展白芨種植200戶,每年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6000餘人次,支付務工農民薪酬200餘萬元。


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種植白芨苗


該村委會建檔立卡貧困戶羅發祥一家,自2016年到紅河草木生物有限公司參與管理中草藥種植基地後,不僅每月有4000元務工收入,而且還學到了藥材種植技術,自家也種植了11畝白芨。「這些白芨三四年就可以賣,一畝產量3噸左右,到時候公司以每公斤20元保底回收。」說起未來的發展,羅發祥充滿了信心。


屏邊縣苗族刺繡傳承項目打造了「企業+協會+訂單+繡娘」的民族文化產業扶貧模式


屏邊縣苗族刺繡傳承項目打造了「企業+協會+訂單+繡娘」的民族文化產業扶貧模式。通過幫扶,屏邊繡莉豐鄉民族工藝品廠、清鋒民族服飾加工廠、蒙辦叉樓斗秋民族刺繡廠等5個龍頭企業創建為屏邊巾幗示範基地,成為屏邊苗繡產業的「領頭雁」。繡莉豐鄉民族工藝品廠帶動了全縣各鄉鎮的80多名婦女通過手工刺繡增加收入。


苗族刺繡帶動了全縣各鄉鎮的80多名婦女通過手工刺繡增加收入


目前,屏邊縣149家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3057戶51338人,實現有勞動力、有產業發展意願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至少與1個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合作關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提供3450個長期性就業崗位、25869個以上季節性或臨時性用工崗位,長期使用建檔立卡貧困戶1190人,就業人員年人均工資收入1.764萬元。全縣產業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有保障,已脫貧人口收入持續鞏固,奠定脫貧不返貧的產業基礎,脫貧攻堅工作成效明顯。


長短結合 護綠惠民長發展


除了3大水果產業,屏邊縣立足當地自然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鞏固提升杉木、榿木、香蕉、砂仁、草果和林下中草藥產業建設,傾力打造「百萬畝綠色產業」,發展杉木樹、榿木樹等用材林105萬畝,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6765戶71825人;發展草果、砂仁等林下經濟作物31萬畝,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6051戶24299人。白河鎮桐子村委會村民楊開祥通過林下種植砂仁,年收入就有20萬元。全縣實現生物藥材產業總產值13950.8萬元,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2155.43萬元,戶均增收3562.1萬元。


草果產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發展林下砂仁種植,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同時,屏邊縣堅持以短養長,加快發展生豬養殖、肉牛養殖、山地雞養殖、鮮食玉米種植、食用菌種植等「短、平、快」的增收致富項目,截至目前,發展生豬養殖10.16萬頭,家禽養殖104.98萬隻。2019年實現畜牧業總產值44585萬元,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3123戶51142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3210.72萬元,戶均增收2446.64元。


發展肉牛養殖增收致富項目


產業興,百姓富。現在,全縣有勞動力、有產業發展意願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有1項以上產業增收項目,做到了產業扶貧全覆蓋,實現了村村有林木、戶戶有果樹、家家有畜禽目標。2017年至2019年,屏邊縣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14億元,積極引導貧困村、貧困戶重點發展「十百千」產業和「百萬畝」綠色產業。2019年,全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7元,比2016年增長35.4%。  


記者:李靜 胡彥輝 王陶 黃傳龍

圖片由屏邊縣委宣傳部及紅河日報素材庫

責編:普薇 實習編輯:金賢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Leni3EBrZ4kL1Vi5OI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