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創優創美創和諧 內生動力強起來

2020-04-18     紅河發布



屏邊縣灣塘鄉營盤村委會張家寨村,遠近聞名。


過去,貧困的張家寨村一無優點二無特色,卻因為「臭名昭著」而廣為人知。


灣塘鄉營盤村委會張家寨村舊貌


灣塘鄉營盤村委會張家寨村新貌


何以為證?一雙鞋足矣。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張家寨村因貧困程度較深,一直是全鄉的脫貧工作重點。「每次去之前,都要儘量找一雙不打算再穿的鞋。」但凡說到張家寨村,鄉幹部的心裡就開始盤算起「鞋」。


「之所以找鞋?是和村裡的路有關。」灣塘鄉黨委書記李興也說,「有路,但卻不能稱其為『路』。」


地處半山區的張家寨村共83戶人家,其中有70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除種香蕉外,養牛養馬便是村民重要的經濟來源。「村民要麼把這些牛馬關在家裡,人畜混居;要麼拴在家門口。」灣塘鄉宣傳委員魏蘩懿記憶猶新:屋裡屋外到處是牛屎馬糞,全村瀰漫著難聞的氣味,環境糟糕透了。


而今,這個曾經的養殖陋習村再一次成為全鄉乃至全縣的焦點,又一次出名了。2019年底,該村拿下大獎,捧回了全鄉「最美村莊」的榮譽。


張家寨村改造前


張家寨村改造後


往往,好事會成雙,喜上還會加喜。該村2019年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走進村中,整齊劃一的苗式建築,不見髒、亂、差。看見的反而是村民發展生產高漲的熱情。村民陶玉瓊作為受益人,感慨萬千:「環境好,心情就會跟著好。」賣了牛,變了環境,陶玉瓊一家把心思都花在香蕉、荔枝種植上,技術全面提升,收入節節攀升。「還能外出務工,增添家用,這叫好上加好。」她笑言。


張家寨之變,不是個例,映射的實則是屏邊在全縣推進文明創建,落實見效的精神扶貧之舉。「窮不可怕,最怕就是懶。」李興也說,「下力氣改變村莊髒、亂、差,我們牢牢抓住的就是一個『美』字,由外而內,增強群眾自強自立、不等不靠的發展信心。」


張家寨村乾淨的村道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既是外在之象,也是內變之因。屏邊,山區面積大,山區群眾多。酗酒賭博、不講衛生的思想陋習、生活陋習和生產陋習在廣大農村普遍存在。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全縣以深化文明創建為抓手,打造革除陋習示範點,推出了「最美村莊」創建活動加強示範建設,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由點到面推進全縣農村整治促脫貧工作有效開展,激發出貧困群眾前所未有的內生動力。


【青山綠水消貧困 金山銀山富苗鄉】創優創美創和諧 內生動力強起來

屏邊縣灣塘鄉表彰「最美村莊」


——突出「三美」,樹新風。以環境美、生活美、人文美為標準,多措並舉開展除「三黑」(地板黑、樓板黑、牆壁黑)、清「三堆」(草堆、糞堆、柴堆)行動,推進「革陳規除陋習樹新風促脫貧」「最美村莊」創建活動。2017年度創建3個「最美村莊」,2018年度創建5個「最美村莊」。2019年度創建8個「最美村莊」,並將「最美」系列化,延伸為「最美家庭」「最美媳婦」「最清潔庭院」等,以「遵法紀、護環境、樹家風、承美德」為標準,緊盯「六凈」目標用力,從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提升入手,組建環境衛生保潔隊伍開展集中整治活動,引導村民形成了每周一進行集中清掃的自覺性,讓文明理念入腦入心。


組建環境衛生保潔隊伍開展集中整治活動


——革除陋習,扶志氣。紅黑榜曬一曬,誰家好、誰家美,群眾心中自有標尺。向上向善,唯恐落後。2017年以來,屏邊縣充分運用群眾會、院壩會等形式,通過繪製「感黨恩聽黨話永遠跟黨走」等內容的牆體畫,開展「七提倡七反對」等系列主題宣講、科普教育進農村等活動,教育引導村民轉變落後觀念,自覺改進和抵制陳規陋習,增強感恩的意識。全縣農村群眾累計親手簽下了2萬餘份「摒棄陋習,倡樹新風;喜事新辦,厚養薄葬;講究衛生,愛護環境;遵紀守法,履行村規;勤勞致富,不等靠要」的「革除陋習」承諾書,所有村寨還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制定紅白理事操辦章程,堅決杜絕宴請盛行等不良風氣,形成了「革陋」約束力。


屏邊縣灣塘鄉阿卡村委會通過紅黑榜曬一曬誰家好、誰家美


——提升本領,育新人。全縣因地制宜,針對群眾缺技術、缺資金等實際,開展實用技能培訓,注重探索貧困村集體經濟多種形式,選准產業、項目和載體,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強化政策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注重培養農村「明白人、帶頭人」,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形成村看村、戶看戶,比學趕超的發展之勢。


屏邊縣簸果馬村致富帶頭人牛永雲


一系列舉措,切中要害,有制度、有抓手、有載體,環環相扣,又層層遞進。事實足以證明,改變已不是表面文章,務實而不做虛功的「最美」系列創建,成了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支撐。


走進屏邊縣玉屏鎮姑租碑村委會刺竹林村,農家屋舍錯落有致,房前村後種著花果草木,整潔的環境與大圍山相映成趣,變化之大令人刮目相看。「想發展之事的群眾多了,主動謀發展之路的群眾也多了起來。」 村民小組組長楊永明說,「村民們現在都變成了大忙人,大家都打心底里知道,『懶』就要挨餓,就要過窮日子。」


玉屏鎮姑租碑村委會刺竹林村新貌


在位於濕熱河谷地帶的屏邊縣白河鎮三家村,也呈現著家家戶戶種香蕉的熱鬧景象。這個早在2012年就獲省級文明村的小山村,2015年、2018年連續獲此項殊榮,成為脫貧攻堅示範村。「心思都花在發家致富上,花在了裝點家鄉上。」 村委會監督委員會主任李梅直言,現在的三家村沒人願意再住那種熏得黑黑的土房。觀念一新事業新,如今,三家村人均年收入已逾4000元。


技術人員為白河鎮種植戶開展技能培訓


沿著南溪河而建的易地扶貧搬遷村——灣塘鄉阿碑村委會沿溪村,過去破舊紅磚房,如今被一排排整齊規範的「小別墅」代替。「我們村已連續兩屆獲得縣級文明村稱號,2018年還創建為州級文明村鎮。」村黨支部書記黃朝光自信滿滿。


易地扶貧搬遷村——灣塘鄉阿碑村委會沿溪村全貌


群眾強起來,日子富起來,村莊美起來,脫貧攻堅與創優創美創和諧共推之舉正全面激發出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為打好脫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


記者:李靜 胡彥輝 王陶 黃傳龍

圖片由屏邊縣委宣傳部及紅河日報素材庫

責編:普薇 實習編輯:金賢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7eni3EBrZ4kL1Vi5OI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