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芙妮,攤上大事了

2019-09-09     博聞財經

本文由博聞財經團隊原創出品

01.4000家門店被關

昔日許多享譽內地的香港品牌,時至今日,如同香港這座城市一樣,暮氣沉沉,達芙妮就是其中一個。

達芙妮、班尼路、百麗,這些在80後中國人心中打下烙印的香港品牌,一個個都在走向沒落。

達芙妮已經連續虧損四年了,2015年-2018年達芙妮的虧損額分別為3.79億港元、8.19億港元、7.34億港元、9.94億港元。

半個月前,其發布最新半年報顯示,繼續虧損。

上半年營業收入14.13億港元,同比大幅下降37.79%;凈利潤虧損3.899億港元。

另一方面,同樣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曾經風靡內地一二三四線城市的達芙妮,門店數量不斷減少。

數據顯示,上半年減少了600多家,而過去四年,達芙妮的門店已經從最多時的近7000家,減少至今年六月份2208家,四年關了超4000家門店。美其名曰努力調整店鋪網絡,迎接全新品牌形象。

業績之外的股價,也隨著多年的虧損而一路下行。從最高價位的11.172港元,跌至如今的0.355港元,跌去了97%。

這還是股價回漲兩個月之後的跌幅,如果以兩個月前的最低位0.15港元計算,股價跌去了99%,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仙股。

曾經在大眾心中是高大上的達芙妮,何以淪落如斯?品牌自1990年創立至今,也不過29年的光景,29歲,應該是人生最鼎盛時期。

02。達芙妮,一步錯步步錯

不久前,富貴鳥宣布破產退市,這個曾經的鞋王,轟然倒下,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在資金緊張的時刻,沒有從調整業務模式或者改變打法上自救,反倒寄託於金融資本,最後的時刻玩起了資本遊戲,最終玩死了自己。

達芙妮又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1990年,達芙妮品牌創立,當時正趕上了內地的大開放,加上香港人工成本上升,達芙妮發展轉向內地。

由於精確的定位(年輕女性),加上時尚設計,達芙妮很快征服了內地的消費者,再加上它的「直營+聯營+加盟」的方式,市場很快做大了。

然而,和許多品牌衰弱一樣,達芙妮也興奮過了頭,採取了盲目擴張的模式,門店不但在一線城市遍地開花,還繼續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有數據統計,2003年,達芙妮僅有739家店鋪,到了2012年達到6881家,9年時間裡翻了9倍。

然而不巧的是,達芙妮門店擴張的這段時間,正好與全球電商快速發展裝了個滿懷。

以淘寶、天貓、京東、蘇寧為代表的品牌電商,瘋狂吞噬、衝擊這實體店,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各城市店鋪的與寫字樓的空置率越來越高。

瘋狂擴張的達芙妮,為自己的行為嘗到了後果,高昂的門店成本,讓達芙妮不得不開啟關店模式。

在關店的同時,達芙妮也順應時代,搭上電商這班車,然而又不巧的是,它搭錯了車,沒有搭上淘寶、天貓和京東,而是選擇了「耀點100」。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達芙妮斥資3000萬元投資B2C平台「耀點100」,占股10%,正式入局電商領域。

這是達芙妮錯走的第一步,一步錯步步錯,之後連續的踏空,重創達芙妮。

耀點100是一個聚焦時尚百貨的電商平台,2009年成立,管理團隊來自台灣雅虎。據悉,耀點100沿用了台灣雅虎做B2C的模式,即沒有庫存,只負責售賣,由供應商提供貨源和發貨,雖然將庫存風險降到最低,但也給供應商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和支出。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耀點100的發展並不順利,僅在半年時間內就燒完了首輪的全部投資。此時的達芙妮,並沒有止步,而是以關閉京東、樂淘、好樂等分銷渠道的決心,押寶耀點100。

然而,這個扶不起的阿斗,之後燒完了所有的資金,還欠了一屁股債,最終被破產清算。

達芙妮的失算,不光只是錯投了耀點100,還因為這個錯投,而耽誤了其發展線上最好的時機。雪上加霜的達芙妮,最終連續四年虧損,門店大量關閉。

03。選擇很重要

從達芙妮的興起與衰弱的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句話:選擇與運氣有時候比努力更重要。

當然,這句話並不是否定的努力,而是說如果選擇錯了或者運氣不佳,即便努力,也到不了彼岸。而選對了方向,或者運氣好,再稍微努力一下,成功並不難。

比如過去三十年的房企,搭上了城市化的絕佳機遇,充分享受著人口紅利,只要沒有大的戰略失誤,它們基本上拿到地就能掙錢。

而之所以還有很多房企破產,甚至一步步沉淪,大多都是選擇出了問題,有的在最該發展住宅的時候,去做了商業物業;有的則是不懂得時機,看不准周期節點。

同樣,達芙妮跌下神壇,選擇與運氣,都出了差錯。

如果沒有網際網路電商的衝擊,你不能說達芙妮選擇快速擴張的戰略是盲目的,只是時運不濟,與電商正面相撞,撞了個頭破血流。

同樣,達芙妮也並不是沒有看到電商這個風口,但由於選擇上的失誤,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JQEF20BJleJMoPMw2J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