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理論提出者的孩子,之後如何了?引人深思

2023-02-20     攝影肖鵬

原標題:「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理論提出者的孩子,之後如何了?引人深思

哭聲免疫法是什麼呢?

「孩子哭泣時,不去管他,要袖手旁觀,要讓孩子明白,哭鬧是不會得到愛和擁抱的,只有乖乖聽話時才可以。」

哭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很多家長對孩子哭泣束手無策,甚至有些心生厭倦。

家長認為,孩子哭泣不單單是生理反應,更反應在心理層面。孩子哭泣代表著依賴,撒嬌或是懇求。家長們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總是聽說這樣一句話:「孩子長大了就不哭了!」

馬伊琍—「哭聲免疫法」實踐者

著名演員馬伊琍曾經分享過這樣的經驗:「當時生第一個孩子時,讀了很多美國的教育方法,深深被「哭聲免疫法」折服,因為我見到過很多哭鬧的孩子,和疲憊的父母。有的時候,家人經常需要用一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來使孩子入睡。明明父母已經又困又累了,可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做這樣的事情。」

基於疲憊的作用,這樣對於不管孩子哭鬧的方法,受到的「忙碌父母」們的廣泛認同。「孩子都需要獨立,將來也要像我們一樣,早獨立對孩子是好的。」

但後來,馬伊琍的二女兒出生後,她卻站出來反駁了這種教育理念,並表示對大女兒感到深深的愧疚!

「姐姐小時候特別依賴我,總想讓我摟著到天亮,但我受到西方獨立育兒觀念的影響後,堅持在她睡著後把她放到自己小床上。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究竟在怕什麼呢?怕她太過依賴?怕會破壞孩子長大後的獨立?」

那時候在父母中非常流行的育兒理念,訓練獨立、延遲滿足,挫折教育等等,現在看其實不一定正確,也存在著它的局限性。

事實證明,只有在嬰兒時期,孩子的滿足感就得到充分回應,長大後才會更開朗,又有安全感,同時也會更加獨立。

理論提出者的孩子,長大後結局是什麼樣的?

很多家長好奇,「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理論提出者,他的孩子之後如何了?真的成功了嗎?他的教育真的對孩子的獨立起到作用了嗎?下面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約翰·華生,是一名美國心理學家,也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注意一下,他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並不是一個教育家!他的研究重點是在心理方面,顯然,他與孩子的教育專業門類相去甚遠。

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應該是意識,重點是行為,他還把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應用到了兒童教養方面,重點在於通過研究行為,來分析人的意圖。

他提出的理念是:「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隨機將孩子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不考慮一切外在因素。」

這樣的理論看起來,確實具備很大的欺騙性,他擴大了人本身的可塑性,無限減小了人自身的先天條件。但當時,有一大批急功近利的父母,將此事信以為真。

如此「唯心主義」的觀點,在生活實踐中,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

華生一生離過兩次婚,甚至在離婚事件中給另一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害,行為堪比瘋子。在他堅持冷漠教育下,家中的孩子自然受到了影響。

華生的大兒子,在少年時期,曾多次嘗試自殺,在他30歲時,真正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華生與他的前妻有一個女兒,並且也多次染上心理疾病,企圖自殺。

華生的外孫女在公開場合談到自己的媽媽說:「她總是暴躁,沉默,經常酗酒,情緒不穩定,而且這種影響一直持續了下來。」

採納他理論的明星馬伊琍,實際經歷後有什麼看法

馬伊琍提到,當她用這種方法教育大女兒時發現,對孩子的哭泣不管不顧,雖然效果立竿見影,孩子很快就可以自己入睡。

但一歲半後,孩子半夜哭鬧的情況又反覆出現,睡著後,有時會醒,醒來後就張開手,哭著求抱。當發現大人對她置之不理後,又哭著睡著了,如此反覆。

而媽媽呢,痛苦壓制自己本性,很心疼但又要忍著,不去給孩子的基本需求做出回應,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折磨嗎?

之後,她充分明白了其中道理,對待二女兒時,盡力滿足她各種對愛的需求。給孩子愛的抱抱,對孩子哭泣給予充分的關愛,孩子得到充分的關愛後,健康成長,性格更加開朗,人格也更加獨立!

這種理論的背後,是親子關係的冷漠

這種教育,從根本意義上看,就是對孩子棄置不管,這是家長們逃避自身責任的一種體現。這會讓親子關係更加疏遠,甚至對孩子造成一生的心理傷害。

「為什麼孩子都快兩歲了,還叫不出爸爸,或是媽媽這兩個簡單的音節?」「為什麼孩子跟我不親近,看到我就哭,就躲?」「為什麼孩子總是不對我笑?而是更喜歡姥姥?」

當發現這些現象時,家長就要注意了,這就是親自關係冷漠的一種體現。追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沒有從家長那得到足夠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樣的家長,大概需要多花一些時間來陪伴孩子了!

哭鬧是他們對需求的一種表達,是在向家長傳遞一些他們無法表達出來的信息。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規律,就可以更好地安慰孩子。

孩子突然哭鬧,多半是因為他生理上的需求需要滿足,比如感到飢餓,需要換尿布,過度興奮或者過度疲憊,甚至是生病。

孩子要比家長想像中的更加脆弱敏感,尤其是在幼兒時期。他們的心靈格外需要安撫,對於身邊時刻充滿著未知,帶來的恐懼,孩子需要家長更多時間的陪伴。

孩子需要抱抱的時候,就給他熱情的擁抱;孩子需要關懷的時候,就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孩子需要鼓勵的時候,就給他話語上的激勵。這才是每個父母應該去做的。

相信我,不要再讓這種冷漠的教育方法,荼毒孩子幼小的心靈。不要再讓你的孩子跟你的關係越來越遠。給予孩子關愛,不會讓他成長不獨立,反而會讓你的孩子在安全舒適中,向著更健康的方向成長。

當孩子哭泣時,請記住,孩子是在說,「媽媽,爸爸,我需要你們!」

今日互動話題:對於這種冷漠式的教育理念,家長們有何看法呢?歡迎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92b40a6f81d927717b4bb6c7c3a57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