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個艾草,諸「邪」退避……是真的?

2022-06-03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掛個艾草,諸「邪」退避……是真的?

撰文 / 徐峰 王語桐(中國農業大學)

粽享知識,彰顯力量,才能與粽不同!《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祝您才華出粽!但是我們今天並不是討論粽子,而是來討論一下艾草。

每逢端午之際,家家戶戶都會掛上艾草,以驅毒辟邪,但是這只是一種民間說法,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艾草,是人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植物之一。外形略呈半灌木狀,全株均散發香氣。雖看起來頗有些雜草的感覺,但就是這樣一株小小的植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不論是作為中藥材,還是作為傳統節日的食材乃至祈福之物,艾草始終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

每逢端午之際,人們就會用艾草來驅毒辟邪

踏青采艾學問多

艾草為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艾蒿、甜艾、白蒿、灸草等別稱。葉厚紙質,羽狀深裂,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密絨毛。莖褐色或灰黃褐色,單生或少數,高80~150厘米。花果期為每年7至10月。艾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耐寒耐旱、極易繁衍生長,在中國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乎遍及荒地、路邊、山坡、森林和草原等。資源植物有蒙古蒿、魁蒿、野艾蒿、紅足蒿和北艾等。

南北朝時期,端午又稱「浴蘭節」,荊楚一帶便有在端午之時采艾的傳統節日習俗,採回後將最具人形的艾草掛於門上。《荊楚歲時記》中有所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並蹋百草,又有斗(dòu)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ráng)毒氣。」古人對艾草的采割相當講究,除了具有人形這一特徵,還有一種采割標準,是在端午的前一日入山陽面,尋找長勢旺盛的艾草並輕輕踩彎,翌日入山查看彎曲之艾回正者,得以采割,因而艾草又被稱為地陽草。

藥食同源 艾草飄香

艾草相較於靈芝、澤蘭等香草,顯得太普通了。但是,艾草在古代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文化內涵。

民諺有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時值仲夏,端午日也是草木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古人認為,這天采的草藥用以治病、驅邪氣最為靈驗和有效。《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所載的「五月五掛艾蒿」:一位老奶奶的善良感動了本要縱火的神仙,在神仙的指點下割下艾草掛在全村各家各戶的房門之上,免去了一場災難,最終拯救了全村人。因而,每逢端午之際,人們就會用艾草來驅毒辟邪。家家戶戶在門上懸掛艾草,甚至將艾草紮成人形,或編織成虎形,或用彩布剪成虎形,以加強驅邪的作用。女子們將艾草別在髮際,而男子們則掛在腰間,小小的「艾虎」中寄託著人們對生活平安美滿的願望。

以艾草驅邪一度被視作迷信,但在如今看來確實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用現代醫學來解釋,所謂的「邪氣」就是病毒和細菌,艾草的揮發性成分主要有揮髮油、黃酮、桉葉烷和三萜類,對多種致病細菌以及病毒有抑制或殺滅作用,可抗過敏性休克、鎮咳祛痰和調節中樞神經系統。

將艾草曬乾搗碎成艾絨,還可用來制艾條,供艾灸使用

《本草綱目》中記載,「艾可義疾,久而彌善」,除了端午掛艾的傳統習俗,艾草在中國也有著悠久的藥用歷史。小小一株艾草可全草入藥,不僅祛濕、散寒,還能止血、消炎,用處頗多;將艾草曬乾搗碎成艾絨,還可以用來制艾條,供艾灸使用。艾草入藥,講究一個「陳」字。所謂「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但艾草也並非越陳越好,還要根據用途進行合適的選擇,比如保存3至5年的艾草最為適宜供艾灸用,既祛除了燥氣,又保存了藥性。

正所謂「藥食同源」,古人也有著食艾的習俗。艾草是中國非常重要的民生植物,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古人就以鮮艾入膳、陳艾入藥,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艾草飲食文化,可做艾草茶、艾草湯、艾草粥、艾葉餅等食譜,艾草美食流傳至今。每逢清明節前後,部分地區的人們總喜歡將採摘的新鮮艾草搗碎並配以糯米粉,包裹豆沙、花生、白糖等餡料,製作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食用。

將採摘的新鮮艾草搗碎並配以糯米粉,包裹花生、豆沙、白糖等餡料製作成「艾糍」

養生保健的「健康符號」

每逢端午「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我們對艾草有一種特殊的情懷,更是化身文人騷客筆下的美好詞句。

出於對艾草功用價值的讚許,古人對其賦予了諸多美譽。形容年輕美貌的女性為「少艾」;《詩經》中稱保養為「保艾」;《史記》將太平無事也寫作「艾安」,可見古人對艾草的喜愛之情。或許是因為與「愛」諧音,在《詩經·王風》中,艾草更是被用以表達深切的相思之情,有著「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之絕句。

艾草不僅僅只是端午節的佳品,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寵兒」。或是艾草綠植、抑菌凈化,或是艾條灸療、養生泡腳。無論是外用還是內服、醫用還是家用,艾草已經徹底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養生保健的「健康符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90c173649b08904a83e0d4938e68e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