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個人養老金帳戶里存錢了嗎?

2023-11-28   中國商界雜誌

原標題:你往個人養老金帳戶里存錢了嗎?

為了幫助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完成任務指標,白領媛媛開通了個人養老金帳戶。

因為類似的原因,在北京工作的張丹也在去年年底開通了某城商行的個人養老金帳戶。

「本來是去銀行辦業務的,但工作人員一直在向我推薦(開通個人養老金帳戶),而且說開了之後可以不存錢,也沒有任何影響。」丹丹心軟了,想著可以幫工作人員一個忙,就開通了帳戶。

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一年來,我國開立個人養老金帳戶人數已超過4000萬人。相比去年底增長超過一倍,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局良好、實施平穩。

但與此同時,也存在繳存不及預期的情況,「空戶」也不少。

「帳戶開了錢沒存」「自己這點工資都不夠花的」「感覺收益不高啊」……一些年輕人這樣解釋為何沒有繳存個人養老金。

繳納個人養老金到底有什麼顧慮?已繳納的人是什麼想法?未來個人養老金還將如何優化擴容?中國商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1.開戶≠繳費

2022年11月2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印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 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關於公布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的通知》,公布了36個先行城市(地區)名單,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始在北京、上海、深圳、蘇州等地實施。

先行城市(地區)符合條件的群眾可自願參加個人養老金。按照個人養老金制度規定,參加人需要開立個人養老金帳戶和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根據個人意願購買相關金融產品。

客戶正在開通個人養老金帳戶。

諸如媛媛和張丹這樣在銀行工作人員的大力推薦下開通個人養老金帳戶的人不在少數。

中國商報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了解到,在個人養老金制度剛進行推廣試點的時候,一些銀行確實存在給工作人員下發開通帳戶指標的情況。

有銀行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少數員工為了完成攤派任務不惜通過「返現」的形式吸引客戶開戶,該「費用」已超過100元/戶。

這種現象一方面導致了公共資源浪費和不正當競爭,一方面也造成了養老金業務開戶數多、繳存金額少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在制度推廣初期,商業銀行希望「大幹快上」,積極性值得肯定,但工作方法可能出現粗暴、簡單的「變形走樣」,銀行要以優質的服務和產品競爭力來吸引客戶,考核指標也應該更聚焦常態引流。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先行試點僅7個月,個人養老金參與人數就已突破4000萬。雖然開戶人數多,但這之中有不少人像張丹一樣,只是幫忙「開個空戶」,短期內並沒有繳費的打算。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3038萬人開立個人養老金帳戶,其中只有900多萬人完成了資金儲存,實際繳費人數僅為參加人數的31.37%;儲存總額為182億元,人均儲存僅2022元,與1.2萬元繳納上限仍存在距離。

另據記者獲悉的某股份制銀行內部資料,截至10月末,該行開立養老金帳戶超過100萬戶,其中繳存金額大於1000元的帳戶僅占比8%。

平安證券研報認為,個人養老金制度試行一年以來,呈現出開立個人養老金帳戶人數穩步增長,但在參保人群中的滲透率不高的發展特徵;實際總繳費金額增長,但實際繳費人數占比有限、戶均繳費水平遠低於政策規定的每人每年1.2萬元的上限,有待進一步發展。

2.什麼樣的人適合購買?

不過,也有年輕人選擇繳存個人養老金,95後田田就是其中的一員。

「因為這樣做確實能返回來稅。」相比未來的現金流,田田繳存個人養老金更在乎當年的抵稅金額。

「當我覺得今年稅很多的時候我就會繳存,如果你的稅務狀況還好的話,其實必要性不是很強。」田田表示。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適合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呢?

某城商行職員小明表示:「當然是收入越多越合適」。

根據小明提供的稅優效應測算表,稅前月收入1.2萬元及以上的人可積極參與個人養老金繳存,稅前收入越高,節稅額就越多。

小明提供的不同收入下的稅優效應測算表。

據統計,截至11月24日,個人養老金產品已多達741隻,包含儲蓄產品465隻、保險產品95隻、理財產品19隻、基金產品162隻。其中,銀行儲蓄產品占比超六成。

在上述四類產品中,多數人選擇儲蓄產品和基金產品,不過受市場波動影響,一些基金產品收益率暫為負值。

小明說,自己之所以沒有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是考慮到如果購買儲蓄產品,其年化利率僅略高於同銀行同期限的整存整取產品,不足以吸引人;而購買基金產品,則又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

某銀行個人養老金儲蓄產品利率(左)與整存整取利率(右)對比。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4日,大部分養老目標基金產品處於浮虧狀態,在養老目標基金Y份額中,成立以來收益率為正的僅有26隻基金,占比不到兩成。在理財產品中,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截至11月上旬,理財市場上發行的19隻養老理財產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7895%,12款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在2%至4%之間,5款產品年化收益率低於2%。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個人養老金資金帳戶是封閉運作,只有在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出國定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及國家規定的其他情形下,客戶才可取出其中的錢,不少人也因擔心短期用錢而在意資產流動性。

3.個人養老金亟須優化

平安證券研報認為,當前個人養老金產品供給與居民養老儲蓄需求匹配度較高,但養老金產品領取方式較為單一,未來應堅持立足於中期穩健收益的產品設計理念、豐富產品領取方式,以滿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劉春生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銀行應該更加豐富個人養老金產品,推出更多種類,滿足不同人群需求。同時,提升產品透明度,加強信息披露,讓客戶對投資策略有基本了解,通過產品和服務的優化設計解決客戶觀望情緒高的問題。

「試點已經推行一年,未來一定也必將進行擴容,通過商業銀行的宣傳和投入,大家對個人養老金已經有初步認知,對養老的關注度也在逐步提升。」劉春生認為,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已有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等商業銀行對非試點地區預約開戶進行營銷。

劉俊海表示,需要總結這一年試點運行情況,在擴容時進行調整,提高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人群可接受性,同時也要避免出現「爆雷」和擠兌壓力。個人養老金制度是一項民心工程,希望試點工作能夠依法運轉、公開透明、多贏共享、包容普惠,把好事做好,把改革走深走實。

財經評論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兼職教授譚浩俊建議,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宣傳推廣需加大力度,一些人對養老金業務的延期繳稅和減稅優勢缺乏認知,還不了解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三支柱,所以宣傳工作還要加強。(應受訪者要求,媛媛、張丹、田田、小明均為化名)(記者 馬文博 文/圖)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