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21歲女孩高考前離世:誰來守護「寒門」中的「貴子」?

2022-06-28     桌子的生活觀

原標題:陝西21歲女孩高考前離世:誰來守護「寒門」中的「貴子」?

21歲的女孩貝貝消失了,在高考前一天。

6月6日,陝西榆林,眾多高三學生開始看考場,貝貝沒去。

她對考場,已經很熟悉。

那不僅是她高中三年學習的地方,也因為,她前兩次高考,也在那裡參加。

據紅星新聞報道,當天下午3點,貝貝走出複習備考的賓館,外出吃飯。

監控顯示,她後來上了一輛公交車,看不清在哪一站下車。

晚上10點,貝貝的手機信號,在30公里外出現,此後,再也聯繫不到她。

家屬並不是第一個知曉的。

貝貝消失後,賓館發現她已經欠費幾天。

第四天下午,工作人員聯繫了貝貝村裡人,找到了家屬。

此後,貝貝的表姐劉女士,開始發布多條微博,尋找她的消息。

她想不明白,貝貝失蹤那天,她們之間的聊天,沒有一絲徵兆。

怎麼好好的一個人,就不見了?

然而,家人沒有等來好消息。

6月15日,警方通報,發現一具女性遺體,經家屬初步辨認,正是失聯的貝貝。

毫無預兆,她消失在她第三次高考前夕。

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只能靜待警方的通報。

可無論什麼原因,對家人來說,至親的人,永遠離去了。

這個吃過很多苦的21歲女孩,再也無法,嘗到生活的甜。

看完她的故事後,我只覺得感慨,她短暫的一生,背負了太多。

她的原生家庭,很苦。

父親常年在外打工,也愛賭點小錢。媽媽精神上有點問題,很難和人交流。

家裡住的窯洞,早已破破爛爛,沒錢修繕。

一家三口,都吃低保。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紅星新聞的報道里,去年,她的父親受了傷,在家休養了一年,花了好幾萬。

低保的錢發下來,貝貝管著。放在爸爸手中,怕他輸光了,家裡連飯都沒得吃。

每次家裡需要什麼,她就會把錢打到村裡人手中,再由他們轉交給家裡。

村裡的小賣部老闆,是她經常聯繫的人。

出事前夕,貝貝託人給媽媽送去了奶粉和餅乾,還有一張剛充了300元的電卡。

她隔段時間,就會問問鄰居,媽媽的情況怎麼樣。

即使學業繁重的高三,她的心裡始終記掛著家裡。

這個窮苦的家庭,她是實際上的「家長」。

同學也好,鄰居也好,對她的評價,都是「乖」。

沒有早戀,沒有娛樂,沒有曠課請假,一直努力地學習,想走出困局。

她第二次高考,考上了一所民辦二本。

只是,昂貴的學費,對自己更高的要求,她選擇了退學重考,想上一本,去更好的學校。

做這個決定,她也沒有和家人商量,事實上,父母也無法給她什麼建議。

她的一切,全都要靠自己。

這次高考,就是她向命運再次發起衝擊。

就差這臨門一腳,卻陡然發生變故。

逆風翻盤的情節,沒有發生在她身上,年輕的生命,卻戛然而止。

生活,學習,照顧家庭,她盡了全力。

可命運,始終沒有眷顧她。

被中斷的,不僅有大學夢,還有她的人生。

在鋪天蓋地的高考捷報里,貝貝的離世,令我十分難過。

有人說,世上最難的事,是當窮人家的聰明孩子。

可我覺得,那些擰著一股勁,一心想擺脫困境的窮苦人家的孩子,才是最難的。

很多人如貝貝一樣,因為資源、環境等原因,很難實現逆襲。

生活、家庭的壓力,想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支撐著他們前行。

以至於,他們忘了,自己還有失敗的權利,有接受平庸的權利。

迄今為止的人生,貝貝經歷的苦,太多了。

如果有機會,如果我是她的家人,我想對一直都在拼盡全力的她說:

你盡力了,你很棒了。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學會去接受現狀。

正如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說的:在這個世界上,有努力也無法得到回報的人,想努力但連努力的權力都沒有的人,過於努力而抑鬱的人……

努力了,拼搏了,哪怕結局不那麼好,也沒關係。

最近,高考成績公布,捷報頻傳。

放眼望去,舉目都是考600、700分的天之驕子。

這樣的新聞太多,以至於很多人忘記了,在眾多參加高考的孩子裡,他們只是極少數。

還有那麼多成績不如意的孩子,有連高考都沒法參加的窮苦孩子。

他們隱在新聞背後,不被關注,更很少有人鼓勵:沒關係的,你盡力了。

這會造成什麼結果?

或許,會讓考上的孩子,背負更大的期待與壓力,讓落榜的孩子,無比自卑。

失敗,成了禁忌。

2017年聖誕節,29歲的寒門博士楊寶德走向了死亡。

這個家族最大的希望,熄滅了。

楊寶德出生湖北農村,父母靠打零工維持生計,他是家中老三。

自小,家裡負擔沉重,他知道,只有往死里讀書,才能帶領著家庭,過上好日子。

從讀大學起,他再也不想向父母伸手,想盡辦法賺錢。

在宿舍賣零食,給人修電腦,做銷售……只要能賺錢,他都做。

同學們每次吃飯的時候看見他,他都是在吃3塊5一碗的面。

博士順利畢業,找個好工作,成了他最大的願望。

可在讀博期間,他的科研進入停滯,這份打擊,讓本就內向的他更沉默。

與此同時,與博導的摩擦,對未來的一片迷茫,又加重了他的憂慮。

他迫切地想改變貧窮的現狀,壓力越來越大。

研究停滯不前時,他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愧對父母,愧對信任他的老師,連看見導師的車,都想要躲著走。

他不能容許自己失敗,卻像一頭困獸,無法找到出口。

快30歲,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未卜的前途。

中間看著一起上學的同學們,要麼有房有車家庭幸福,要麼學業順利。

自己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讀書這件最擅長的事,都做不好了。

這份壓力,啃噬著他。

最終,他走向大河。

聖誕夜的燈光亮起,冰冷的河水侵入他的肺,帶走了他的生命,也把他從無邊的壓力里,解放出來。

見到兒子遺體,他父母哭得癱倒在地。

陪同來的親戚感慨說:他們從人上人,又跌倒了最下面。

這句話,或許也是楊寶德悲劇的原因之一。

他身上,背負了太多。

貧窮的家庭需要翻身,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在他的成長生涯,或許很少有人告訴他:你盡力了,失敗也沒關係的。

他像一隻蝸牛,拖著重重的殼,承載的是幾代人的期盼。

不能失敗,不能平庸,必須拉著整個家庭向上走。

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最終也壓垮了他。

假如,換個活法,輕鬆一點,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假如,他被允許失敗,允許平凡,會不會現在還在從容地生活著?

類似的例子,太多了。

之前一位北大博士,在答辯前夜自殺。

她的遺言,看得人無比揪心:

「對不起。我全搞砸了。我違背了所有人的期待,是個沒有用的廢人。

媽媽,爸爸,對不起……

我這樣懦弱的人,沒有存在的價值。」

即使在生命最後一刻,她仍在為沒能滿足期待自責。

今年4月,西安一位博士生從17樓縱身一躍,不幸離世。

出生寒門的他,被診斷為抑鬱症和焦慮症,面對畢業難的問題,選擇輕生。

對現實的失望,對自己的無奈與掙扎,拷問著他們的心。

他們被架到半空,不敢鬆懈,更不敢失敗。

那根緊繃的神經,不斷被拉扯。

斷裂,就是遲早的事。

有人說,從寒門出來很不容易,為了一個證書,結束生命,值得嗎?

不是他們,或許很難理解他們的心酸。

從小在閉塞的環境長大,認知與視野的局限,在他們身上留下烙印。

他們迫切地想通過成功,繼續證明自己。

因此,無法坦然面對退回普通人的命運。

還記得「流浪狀元」劉寧嗎?

他曾是涼山某縣的理科狀元,順利拿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通知書。

可在畢業後,找工作屢屢碰壁。

父母的嘆息,社會的期盼與輿論,都像一座大山壓在他心頭。

他開始逃避,沉迷遊戲,四處流浪。

曾經的「狀元」,成了這個家庭的隱痛。

他因為這個光環,獲得人生高光時刻,也被它所累。

他越想要找份好工作,符合所有人的期盼,越難如願。

在很多人眼中,所謂狀元,就應持續保持光環,過熠熠生輝的一生。

他就應該展示給大眾,窮苦孩子,通過努力學習,成功飛升階層的故事。

我們這個社會,太喜歡成功的故事。

以至於,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背負著幾代人的期盼。

那些光鮮的人,固然值得欽慕。

可還有那麼多,在陰影處,踽踽獨行的孩子。

他們不被眷顧,不曾犯錯,卻只能顫顫巍巍,單薄地行走在路上……

這世間,沒有那麼多鯉魚躍龍門的故事,也沒有那麼多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好運降臨。

要承認,絕大多數人這一生,都會過得很尋常。

做尋常的工作,賺普通的工資。

那也沒什麼不好。

這並不是要躺平的意思,更不是擺爛。

仍然要持續不斷地努力,要為理想的生活而奮鬥。

只是,你也要坦然面對失敗,接受平凡的自己。

不是每個人都能當英雄。

當一個在路邊為英雄鼓掌的人,也很好。

參考來源:

紅星新聞《榆林女孩三戰高考前失聯後去世:一家三口是低保戶,出事前託人給母親送電卡和食物》

中國青年報《寒門博士之死:曾稱轉博導後每天活在痛苦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4116b451f6fa2cb249066e1c9c83e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