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米汽車失去了性價比

2023-12-31     圖說汽車

一個品牌想要在市場站穩腳跟,必然要有一個立足於市場得基點,可以理解為品牌價值、獨特的賣點(可以是技術加持,或者品牌文化,或者是各種附加屬性)。

舉個例子,五菱就是便宜,還是顛覆車市得那種便宜。即便這種便宜是建立在閹割了諸多配置得基礎上,但卻切實的擊中了潛在受眾的消費痛點。至少它能把B級車價格拉到十萬以下,別的品牌不行。

又比如寶馬,靈魂就是操控,不管是藍天白雲車標,還是雙腎格柵或者霍氏彎角這些經典元素加持,後驅得身份加持,寶馬的操控的確無以復加,令潛在受眾著迷。又好比勞斯萊斯和賓利,奢華高昂的售價背後,是極為複雜的工藝和時間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的投入……

而小米,作為一個科技公司,在3C行業的標籤和靈魂就是性價比,這也是貫徹品牌發展的靈魂支撐,現如今步入到汽車領域,小米卻要將此標籤摒棄,那為何一開始不叫大米造車,或者小雷汽車?

既然將小米品牌挪用,就意味著想要繼承小米品牌的光環和文化價值,想要情懷嫁接,也想在汽車領域,自帶擁躉,既然要收割原有的粉絲群體,卻要摒棄粉絲追隨的靈魂特質,小米你不覺得違和嗎?

再者,小米的性價比,並不是低俗和打破市場規則的惡意競爭,並非是低廉的代名詞,小米發展這麼多年,旗艦產品小米14大幾千的售價,不輸給蘋果和華為,也照樣有的是人買。小米在手機行業逐漸給性價比注入了新的靈魂——質價比,消費者在接受小米品牌的過程中,也越發意識到小米品牌的質量表現。所以才會對小米汽車給予如此的期待。

復盤一下,小米在3C領域能成功,並不是因為它的技術有多領先,水平有多高,設計多前沿,而是因為最大的前提是,和競品相比它的價格足夠便宜。

這一點也是不可否認的,小米的成功之路,就是從低端產品開始,逐步打開了市場,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潛在受眾範圍不斷擴大的同時,順應市場需求,推出了高端產品,進而滿足更多受眾群體的需求,才實現了品牌的進階。

在汽車領域,小米完全可以復刻它的成功之路,緊抓性價比靈魂,從中低端入手,然後逐漸實現品牌向上。

坊間之所以現階段對小米SU7這款產品不看好,並不是因為車型產品外觀配置不夠,還是因為價格超過預期,如果價格低一點,打開市場,讓大家在先接受品牌和產品的基礎上,再談後續的品牌向上,理論上是可行的。

但顯然,小米並不滿足於「農村包圍城市」這一條路了,小米認為在品牌強大的影響力和龐大的粉絲群體加持下,是可以直接在汽車領域一炮而紅,顯然它把品牌價值理解成為了品牌靈魂。

所以才會說出——「不要再講9.9萬了,不可能的,也不要再講14.9萬,小米SU7是有理由的貴」。

那么小米所謂的有理由的貴,到底是貴在哪?

5個部分,電機——小米上車量產的是21000轉,友商已經達到了22000轉的水平。電池是寧德時代和CTB一體化技術,寧德時代能在電池領域稱王,但不意味著這是小米的成就。超級大壓鑄,數據上達到了9100t鎖模力,但很遺憾被曝光是來自海天生產。自動駕駛,晶片英偉達,算力和極氪007一樣,高通驍龍8295也是共同點。第五點的澎湃OS上車,人車家生態閉環互聯。這一點對消費者來說還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也只是對米粉,對其他潛在受眾來說只能算是錦上添花,沒什麼特別的吸引力。

所以小米所謂的貴有貴的地方,仰仗的這五點,其實從根源分析並沒有明顯的優勢,想要藉此將價格抬上一個台階,有點勉強。眼瞅著頂配車型可能要邁上30萬的台階,顯然目前展現的所謂設計也好,產品力也罷,並不足以撐起小米期望的售價。

這是就出現了消費者預期和品牌定位價值的偏差了,顯然小米覺得自己奮鬥這麼多年,在造車這件事上比起純跨界造車的品牌來說是要有優勢的,但是沒曾想在消費者眼裡一視同仁,都屬於沒有造車底蘊的行列。且因為以往小米品牌的靈魂標籤是性價比,所以在第一輛車SU7上也有著過高的期許,就形成了現如今的局面。

不過小米SU7還沒上市,一切還未成定局,按照手機行業連夜說服高管的套路,和坊間目前的反饋來看,小米很大機率還是會調整售價的。

不過小米一定要切記一點,現階段留給小米試錯和嘗試的空間和時間都不多了。哪怕它財大氣粗,燒的起錢,有足夠的試錯空間和成本,也要注意,消費者不是一直在原地等待,後續強有力的競品有不好,小米想要締造自己的時代,也要抓住機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3a2e80eb0bc29e1445be9c6ddf088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