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時不愛說話、語言能力差,是內向還是語言發育遲緩?

2022-07-25     於夢嬌聊生活

原標題:孩子平時不愛說話、語言能力差,是內向還是語言發育遲緩?

小編聽過不少家長有這種疑惑:我家孩子比較內向,在幼兒園裡都不太和其他小朋友說話,在家時對我們也是愛答不理的,這是孩子真的內向還是自閉症啊?要不就是有人曾經告訴我們的語言發育遲緩?

看吧,孩子的一個舉動就能讓爸爸媽媽產生三種選項。如果孩子天生內向還好,但要是譜系障礙可就麻煩了。然而,孩子只要沒有產生刻板行為和完全杜絕與人交流,就不太可能是自閉症。

那麼內向呢?孩子如果天生就比較害羞,不敢與人交流,那麼語言能力什麼時候才能訓練出來?其實,就算是天生內向的孩子和同齡人的交往熱情往往也不會被他們壓制住,極少有孩子會因為性格原因交不到朋友。

語言發育遲緩的可能性就比較高了,但是也要觀察一陣才能確定的。據我們觀察,大多數語遲兒童玩耍和交友的意願還是比較高的,語言能力的欠缺並不會削減他們活潑好動的天性,只有當語遲嚴重到一定地步,外界反饋長期呈負面時,孩子才會逐漸養成內向的性格。

孩子不愛說話、語言能力差,該怪誰?

0-3歲是寶寶語言能力發育的關鍵期,撫養人在這期間對寶寶進行充分的語言輸入和發音引導,可以為孩子未來語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但很多家庭依然把關注點放在衣食住行上,對語言發育卻不怎麼上心。

如果孩子的生理條件基本健康,那麼孩子語言能力差的原因就要歸咎於家庭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間課堂,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三字經》中「養不教」和「教不嚴」的問題可能會同時出現在家中。

寶寶語言能力不過關、不愛說話,除了生理異常和個體差異外,還可能和家長的下列行為有關:

1、 家長少言寡語

想要寶寶說話需要適當的刺激和引導,如果爸爸媽媽本身就不是愛說話的人,那麼寶寶能接收到的真人語言信息就會大幅減少,能提供給孩子的示範明顯不足,寶寶的語言發育自然會受到阻礙。

2、 對孩子有求必應

媽媽和寶寶的心有靈犀有時並不值得讚揚,反而會損害孩子的語言表達。當寶寶有需求時,媽媽可以用一些疑問句來引導寶寶說話,比如「寶寶要喝水嗎?這是水」之類的,而不是轉身直接拿給寶寶。

3、 頻繁糾正發音錯誤

爸爸媽媽作為家長,下意識地會對處於低等地位的寶寶發號施令或是不斷糾正其錯誤。然而,語言發育初期需要的是孩子勇敢和自由地開口說話,而不是在父母的糾正發音中失去對說話的意願和興趣。

4、 過早接觸電子產品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之前是要完全遠離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3歲之後的寶寶每天看兒童節目的時間也要控制在40分鐘之內。電子產品中的節目只能帶給寶寶單向的語言輸入,並不能像真人對話那樣有雙向輸出的作用。

總體來說,孩子缺少的是語言刺激,而高質量的語言刺激只有撫養人才能提供,這就要求爸爸媽媽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不斷調整育兒方式,找到最適合孩子發育特點的養育方法。

語遲既然發生了,家長應該怎麼做?

如果語言發育遲緩已經發生了,孩子的語言發育已然受到損傷,這時爸爸媽媽應該做什麼呢?

首先,要平穩心態。語言發育遲緩的發生機率很高,大約有5%的學齡前兒童曾被診斷為不同程度的語言發育遲緩,只要家長在合適的時間採取適當的行動,孩子完全痊癒的幾率是極大的。

其次,要信任醫生和矯正師。醫生的職責是排除可能的生理異常,有病的治病,沒病的矯正。語言矯正師同樣重要,是幫助孩子恢復語言能力的導師。

第三,把關注點放在孩子表達的內容上,而非形式上,家長在發育前期不要過於強調邏輯和發音的重要性。內容遠比形式重要,只要孩子能慢慢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就是進步的表現。

如今,我們機構接待的家庭中的父母大多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生人,我們在網際網路大潮中成長和工作,也通過網絡認識了更多關於語言發育遲緩的知識。現在看來,家長的認知仍遠遠不夠。

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寶寶們恢復語言健康,這不僅是醫生和矯正師的責任,同樣也是家長的任務。將孩子直接扔給我們不管肯定不是一個好的做法,以親子關係為基礎的家庭訓練也不能落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2c61017a1f13382d2f8988ca32b7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