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為什麼叫 銀杏,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最近在小紅書經常刷到, 把銀杏果放到水裡後,銀杏果表面呈現亮銀色,恍然大悟銀杏因何得此名。
銀杏入水為什麼會發生這麼神奇的效果呢? 中科院物理所的小夥伴們, 捏著鼻子做了個非常簡單的小實驗。
實驗器材
可可粉、蠟(可選)、網球、水杯、羽毛球(可選)、銀杏果(可選)、所標杯
實驗步驟
第一步:
為網球表面附著一層可可粉。
第二步:
將銀杏果放入水中,可以發現銀杏果的表面出現了一層薄薄的 「銀膜」,這也是銀杏果為什麼叫做「銀」杏的緣故之一。
接著,將附著有可可粉的網球放入水中,網球底部成功形成了一層「銀膜」。拿出網球後,除了溶解的表層可可粉外,可可粉幾乎 沒有被水浸濕。
第三步:
對比不加可可粉的網球表面,也能看到一點銀色表面,只是效果不佳,說明純網球表面的這種性質(具體是什麼性質往下看吧~)不如可可粉好。
也可以抹點蠟再試一試。
第四步:
還可以使用桌球來模擬。把桌球上面粘上一層雙面膠再蘸上可可粉就行啦~
第五步:
與該現象類似(原理一致),羽毛表面也不沾水,可以讓液滴在表面順暢地滑來滑去。
原理解說
銀杏果入水之後被包裹一層「銀膜」,這是因為銀杏果表面有一層 果膠和蠟,這層蠟質形成了 疏水結構,即水分子不容易直接滲透或附著在表面。當銀杏果入水後,水分子接觸疏水錶面時,難以與表面形成強的氫鍵,水分子形成一層薄膜。銀杏果的 表面有微小絨毛或突起,這些微結構可以含一層空氣,導致 空氣被包裹在水和果表面之間。空氣折射率比水低,折射後這層空氣膜看起來就像是「銀膜」。
因此如果要模仿銀杏表面,理論上就需要一個表面 疏水+絨毛(突起)的結構。可可粉/抹茶粉可以實現疏水的效果(想想你沖粉的時候是不是總會沖成小疙瘩?)。因此我們選用了網球+可可粉,桌球+雙面膠+可可粉來模擬這一過程。
當然,用網球的深層原因是 非極性的高分子表面一般表面能低。如果你想從本質(即從能量的角度)去理解表面為什麼疏水,那請移步小編寫的《聽說衝鋒衣上熱搜了?玩轉荷葉,教你認識衝鋒衣為啥防水》文章,裡面會介紹Wenzel模型,Cassie-Baxter模型,看完你就是專家啦。
上方實驗的銀杏果來自物理所園區的銀杏樹下,是熟透了的銀杏果,因此疏水效果已經不夠強烈了(疏水錶面並不穩定,容易被破壞)。下方圖片中的銀杏果比較 青澀,放入水中後出現的「銀膜」更厚更亮。
作者:魚非我&opzk
封面圖來源:小紅書@香見歡中華傳統香事工作室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中科院物理所(ID:cas-iop),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