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深遠是我國古典詩歌創作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所謂意境深遠,即力求情景交融,含義深遠,能給人留有思考和想像的餘地,也就是讀後可以讓人咀嚼不盡。譬如,南朝梁詩人王籍《入若耶溪》一詩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便是以聲響來襯托一種靜的境界,從而表現出詩人因山林美景而厭倦宦遊,產生歸隱之意的深遠含義。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高適的一首詩《塞上聽吹笛》,來具體感受一下我國古典詩歌意境深遠的藝術魅力。說到高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又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為「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塞上聽吹笛》便是高適創作的一首邊塞詩,但是它與那些金戈鐵馬、宏大氣魄的邊塞詩又有著不同之處。即在這首詩中,高適表現出了邊塞生活中難得一見的恬靜祥和的一面。藉助於蒼茫而又清澄的邊塞月夜之景,高適又表現出了戍邊戰士們濃濃的思鄉之情,從而達到了詩歌創作中意境深遠的至高境界。
《塞上聽吹笛》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詩的首句「雪凈胡天牧馬還」,即冰雪消融後,戍邊戰士們趕著馬群歸來。「胡天」,指西北邊塞地區,胡是古代對西北部民族的稱呼。乍一看,這句詩只是簡單的對邊塞地區的實景進行了描寫。其實,它還有著深遠的含義,是促成邊塞生活恬靜祥和的主要原因。
據《過秦論》載: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因此這裡的「牧馬還」,除了有牧馬歸來之意外,另一層含義就是胡馬北還,邊烽暫息的意思。由此可見,「雪凈」也象徵著邊塞地區緊張局勢得以解除的意味。總的來看,這句詩便為全詩奠定了一個恬靜祥和的基調。
次句「月明羌笛戍樓間」,緊承首句詩意,進一步營造恬靜祥和的氣氛。即月光皎潔,戍邊戰士們在戍樓間吹奏起了羌笛。「戍樓」,即報警的烽火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也只有在「雪凈胡天牧馬還」的大環境下,戍邊的戰士們才得以能夠吹奏羌笛。那麼戰士們為什麼要在月夜吹奏羌笛呢?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試問這飽含離情的《梅花落》,它要飄向何處?仿佛像梅花一樣,被風吹一夜就落滿了關山。這裡高適運用了一語雙關的藝術手法。一方面,它指想像中的梅花。另一方面,它又指古代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屬於漢樂府橫吹曲,善述離情,高適這裡便用此來關合戍邊戰士們的思鄉之情。
讀到這裡,我們便知道了戍邊戰士之所以在戍樓吹奏羌笛,是因為內心對家鄉的思念。那麼這份思念有多重呢?正如詩中所說,思念就像是那梅花,隨風一吹,一夜之間,就落滿了關山。李白曾有詩云:「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高適此詩異曲同工。不同的是李白直接,高適含蓄。但都藉助於笛曲《梅花落》,構成了一種深遠的意境。
綜觀高適的這首詩,前兩句實寫,後兩句虛寫,虛實相生,並且情景交融,它們共同營造出了一種美妙深遠的意境。此意境中所包含的正是戍邊戰士們強烈而濃厚的思鄉之情。由於高適寫的含蓄雋永,委婉深沉,所以讀後自然能令人咀嚼不盡、回味無窮。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1FX228BjYh_GJGVvd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