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孩子不能打,這兩種情況下,不打就是在害孩子

2023-08-23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別再說孩子不能打,這兩種情況下,不打就是在害孩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新,社會各界的人士都在呼籲,兒童不是父母的附屬物品,不能隨意責罵,應尊重兒童,關愛兒童,將兒童看做是獨立的人,擁有其獨立的人格,成人應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

這種觀念本來是沒有問題的,但總有人過度解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為了教育好孩子而責打孩子和家暴孩子,這兩個觀念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前者是在所有的教育方法都用過之後不得不為的教育行為,後者是單純為了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將孩子當做出氣筒。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呢,這沒有答案,可以肯定的是,之所以要教育孩子,是希望可以引導孩子向善!成為一個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負責的人。

今年7月30日,有一男子因和孩子母親鬧矛盾 ,狂扇嬰兒耳光,小小的孩子被扇到哭不出聲音,還錄成視頻發給孩子母親看 ,這樣的男人不配為人父,不配為人。

前陣子,一名十歲的男孩因母親嘮叨了他幾句,他就對母親進行了毆打,母親全程沒有還手,顯然是出於保護和不忍之心,但並沒有喚起孩子的感恩之心,反而從動手上升到腳踢,更連擊母親後背。

兩個視頻的評論區都有這樣一個評論"這孩子一看就是沒教好"!為什麼會這樣說,第一個視頻男子為人父親,卻對著不足百天的嬰兒出手,小時候的教育沒做好;第二個視頻,母親被孩子打,卻一聲不吭,默默忍受,這個男孩長大,難保不會成為第一個視頻里的男子。

別再說孩子不能打,這兩種情況下,不打就是在害孩子!

孩子犯錯也並不是一味的打,要分輕重,什麼事情該打呢?

一、頂撞長輩,該打!

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老話說「三歲看老」。孩子小的時候就敢頂撞長輩,忤逆父母,等長大了,能夠孝順父母的機率那是小之又小。

去年還有一個非常火的視頻,在廣州的某醫院一名十歲的男童因母親不讓其玩手機,情緒激動,飛踹母親。這位母親同樣是沒有反抗,任由孩子發泄情緒,這孩子敢這麼做,肯定是確定了母親不會把他怎麼樣。

其實在孩子第一次毆打母親,忤逆父母的時候,來給其一頓嚴嚴實實的打,給他一個完整的童年,這樣就不會發展到後來了。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以「他還是孩子」而輕易揭過,一旦孩子覺得犯錯成本太低,就會屢教不改 。

頂撞父母的孩子,一定要狠狠的打,不懂得尊重父母的孩子,永遠學不會感恩!

二、偷東西屢教不改,該打!

這是教養,對於偷東西這件事情,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從前有一個母親獨自帶著孩子,他們過的比較貧苦,有一天,兒子從學堂偷回了別的同學的毛筆,母親一看,非但沒有責罵,反而誇獎孩子一番。就這樣,孩子隔三差五的偷別人的東西,母親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孩子終於懂事了,知道照顧家裡了。

一轉眼,孩子長大了,他變成了一個專業的小偷,在一次東西的過程中被官差逮捕判處死刑。行刑那天,母子倆抱頭大哭,兒子提出要喝一口母乳,母親同意了。沒想兒子一口咬下了母親的乳頭並厲聲責問,為什麼我第一次偷東西的時候你沒有打我一頓呢?如果你當時打我一頓,那我現在就不會是一個小偷。

孩子犯了這兩種情況不能不打,這是原則性問題。但是怎麼打呢,是將孩子一把扯過來棍棒如暴雨般的落在孩子身上,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嗎?

不是的,教育家盧梭曾說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

有人說孩子在家裡必須有怕的,這個觀念我贊成,在孩子的教育路上,確實得讓他有一樣怕的東西,但讓他怕的不應該是人,而是規矩。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過,古裝家庭劇里是如何懲罰孩子的?

家族裡的大家長會要求犯錯的孩子跪在祠堂祖先牌位前反思自己的過錯,然後「請家法」(一般是很大的戒尺或者是鞭子),一邊打一邊告訴他,為什麼挨打,打完之後由其親近之人進行開導,這一系列的流程下來,孩子不僅不敢再觸犯家法,也不會對父母有怨恨之心,因為孩子知道挨打是犯了家法,而不是因為父母不高興。

棍棒教育被淘汰的理由就是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一個從小就打你的人,你會喜歡他,愛他嗎,顯然不能。還有就是覺得棍棒教育,教育出來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

確實這些都是棍棒教育的弊端,那是因為「打」的方法和流程不對。

第一,在打孩子之前,需要約定規矩。

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會出現的問題並不一樣,規矩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增加的。規矩也必須定明確,比如在學校打人,應罰打多少下手心 ;不按時完成作業,又該罰多少下手心,孩子一旦犯錯,必須處罰。

規矩這個東西,最忌諱的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旦定立,必須要堅持,不能三天兩頭的更改,更不能因為心情而決定處不處罰。

說到規矩,不得不提一下郭德綱,郭德綱的規矩可謂是相當的嚴。教出來的徒弟,自己的兒子在規矩這方面從來沒有人敢說什麼,就連一向什麼刺都敢挑的金星老師都挑不出他們的錯。

一個家庭沒有了規矩,比貧窮還要可怕,家庭想要興旺,離不開規矩;孩子要想要有好的未來,同樣離不開規矩。

作家劉墉說過「如果你捨不得給孩子立規矩,那麼將來一定有人給他漲教訓」,可見規矩很重要。

第二,懲罰工具要專一。

違反規定肯定要受罰,那這懲罰工具很重要,要有一定的疼痛感,建議買一把戒尺,不要用衣架、充電線、皮帶一類的物品作為懲罰工具,這些東西會讓孩子有樣學樣,每次懲罰工具要相同,孩子在見到這個東西之後,會有一定的威懾!

說到戒尺,80後90後印象深刻,每個老師手上都有一把,沒有完成家庭作業,打手心;上課說話,不認真聽,打手心,這個東西現在再看到,同樣心有餘悸。

還有竹條,更是避之不及,80後90後,那是家家必備之打娃神器。竹條揚起和空氣產生摩擦,發出「咻咻」的聲音,還未落身,已覺痛。懲罰工具選好了,事半功倍!

第三,懲罰力度要大。

之所以叫懲罰,就是希望懲罰這一次之後,孩子不敢再犯,所以第一次懲罰的力度一定要大,要讓他一旦想犯錯的時候,就會想起這種疼痛的感覺,讓他不敢再輕易犯錯

第四、懲罰位置專一。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全世界犯罪率比較低的國家,其良好的治安來源於他們的一種懲罰,叫做鞭刑。

它除了巨大的疼痛感之外,還有一個特點 ,每一鞭都打在同一個位置,以後這個人再犯罪,打的還是原來的那個位置。同一個位置能承受的痛是依次減弱的,痛感則是依次加強的,懲罰位置選在同一處,能大機率的避免孩子再犯錯!

第五、心裡疏導。

懲罰完畢後,要記得和孩子談心,還要切記在懲罰的時候不要帶著憤怒,不要帶著自己的個人情緒。懲罰孩子,是因為孩子不遵守規矩,而不是惹父母不高興。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但有些事父母不教,孩子永遠也學不會,父母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是有責任有義務教會他怎樣做一個人的,如果放任其自由成長成為一個危害社會的人,父母最終也會自食其果。

孩子犯錯「打」並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不要用愛成為武器去壓迫孩子,棍棒教育是底線,不是上限,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教育方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010866703f761dafbdf1b8d68d4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