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古稀的賈平凹:我的人生十悟

2022-08-23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年近古稀的賈平凹:我的人生十悟

生活從來都不是一灘平靜的死水,即使是再普通的人生,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人生的旅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有的時候能夠順風直上,有的時候也有跌宕的下坡路,有的時候,閱讀賈平凹的文章,也能從平凡的人生中看到點點星光。

穿過漫長的孤單,生命總會綻放。

1952年出生的賈平凹,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於文學界一直有很高的聲望,他對於生命、歷史的思索,總是能夠讓人心曠神怡。

從寫作歷程洞悉「人生十悟」

一名合格的文人通常也不需要多麼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他們所需要的,僅僅只是洞察世界的能力,不少人流連於市井,同樣能寫出很多膾炙人口的金句。

1973年,賈平凹發表了《一雙襪子》,從那以後,他的創作已經走過了四十多年的歷史,而這四十多年中,他的創作過程也能分為三個階段。

從1973年到1992年這段時間,他的語言清幽質樸,對於社會的評價也多以積極和正面為主,那會他的代表作名為《浮躁》和「商州系列」小說,這也是賈平凹小說創作的成名期和發生期。

從1993年到2004年,是賈平凹創作的第二段時期,標誌性的事件是《廢都》的出版,不過《廢都》一直以來的爭論性都比較大,這也可以被看作是賈平凹創作的發展期和探索期。

從2005年到2014年,賈平凹的文學功底已經進入了非常成熟的階段,並且出版了《高興》、《古爐》以及《老生》等長篇小說,在社會上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這也是賈平凹的成型期。

其中,《秦腔》直接幫助賈平凹拿下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賈平凹在逐漸成名後,他反而不留戀於世俗的東西,開始尋找人生的真諦。

在他67歲那年,一部《人生十悟》橫空出世,也算是顛覆了很多人對他的看法,在不少讀者心裡,到了這個境界,已經可以「封神」了。

能寫出《人生十悟》,和他的經歷以及思維創作過程有著很大的關係,作為一位久負盛名的學者,同事又是一位身居要職的作家協會副主席,可他似乎從來不讓旁人關注到他的頭銜,這樣才能更加細緻的品讀作品。

在《人生十悟》中,讀者一下就能體味到,人生本就是一趟單程旅行,人生是有命的,世界也是現實的,無論日子好壞,人生的意義終究是自己的。

早期的創作,其實也和賈平凹的人生經歷有關,比如從《天狗》、《商州》以及《山地筆記》當中,都可以看出農村人的淳樸和善良,這也是《人生十悟》中昂揚向上時代精神中的體現。

上世紀貧瘠的農村,也孕育出了賈平凹的文化基因,可以說,他對於人生的看法,總是源於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創作數十載,始終如一,似乎有著一種佛家深遠的境界。

這種感覺,也是其《人生十悟》中的「大命由天」的感覺。

他也在文章中指出了,每個人的人生出身都各有不同,一些人最後的追求在羅馬,而也有一些人在剛剛出生的時候就在羅馬,除了生命,似乎很多東西都不是平等的。

這種「悟」,並不是讓人想辦法改變現狀,而是要學會適應生活和放平心態,比如「生於何種年代」、「遭遇何種變故」、甚至是「遺傳哪些疾病」等,這些都是命,積極應對好自己當下的生活,或許人生的旅程也能更加暢通一些。

正如賈平凹在《明月清泉自在懷》中寫道的:人的一生,無論是苦還是樂,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沒有月輝。

人生總是充滿了疲憊和奔波,也沒有必要「為賦新詞強說愁」,淡薄的心性也是人生的一大哲理,要隨時保持豁達的心態。

而由第一「悟」到第二「悟」的轉變,則是一脈相承的。

賈平凹也認為, 歷史從來都是由於勝利者來書寫的,自古成王敗寇都是這個道理,殘酷的社會現實中亦是如此。

所以,第二「悟」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這些不僅僅是基於現實,也是對歷史的思考,從古至今,社會中都不乏鬥爭,對於已經有了成就的人,身份便是通行證,對於失敗的人來說,若干年後,仿佛就從未出現在世間一般。

而那部讓他獲獎的《秦腔》,也包含著很多相似的東西。

這篇文章中,賈平凹「為故鄉樹碑」,並且把鄉村的凋敝和破敗寫得非常透徹,深刻的表現出了社會轉型期的暗流涌動,不過這種現象也極為正常,舊的東西像潑出去的水一般,而新的東西卻遲遲沒有到來。

雖說他在《人生十悟》中寫下了「適者生存」,好像充滿了濃郁的「進攻性」,可在賈平凹的筆下,卻是一個沒有英雄的世界,裡面沒有一個人物是「自由」的,裡面的男男女女多多少少帶著沉重的文化積弊和負擔。

因為賈平凹還說過,自己實在是太愛這個世界和民族了,正因為愛得太深,所以他的神經也會格外敏感,甚至於到了眼睛裡無法容納一粒沙子的境界,哪怕生活中的一點點污穢,都會變成一種極為熾熱的冷靜,眼睛裡總是充滿了淚水和憂鬱。

因此,當他漸漸將心態變得平和,便有了第三悟「有利有弊,好壞兼有」。

這其實也是辯證法的一種思維,凡事皆有兩面性,在待人和接物的過程中,絕對不能管中窺豹和以偏概全,樂觀的心態,往往才能收穫樂觀的結果。

成功人士所說的也不能當做「聖旨」來看,這句話放在當下也同樣適用,似乎有的時候,只要你成功了,那麼好像都有資格上台去說上幾句,可如果你失敗了,那麼你就什麼都不是。

可人生並不是可以借鑑的,每個人的人生都非常獨特,各有各的活法,也會在沿途遇到各種各樣的風景,選擇自己喜歡的並納入囊中,其實就可以了。

保持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生必修的課題,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都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變換,二者之間也可以相互轉換。

提到了成功和失敗的關係,賈平凹便順勢寫出了「成功之路,失敗之失」。

「成功」和「失敗」這一對詞,也是困擾大家最多的詞語,可是,有成功者就必然會出現失敗者,世人都想追求成功,可誰又甘心當失敗者呢?

賈平凹舉了越王勾踐的例子,他臥薪嘗膽幾十年的時間,並且最終迎來了苦盡甘來,打敗了吳國並且一雪前恥。

越王勾踐

追求成功無可厚非,可是成功的道路上同樣布滿了質疑和荊棘,只有忍受一個人的孤單和寂寞,才能迎接最為燦爛的黎明。

誰敢說賈平凹沒有成就感?而他的寫作歷程,同樣也是一步步走過來的。

從新世紀以後,賈平凹創作小說就有了一種「為中國立命」的使命感,隨著時間的推移,作家們的敘事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他們也都不願再滿足於80年代那種「傷痕小說」,而是秉承著新寫實主義的藝術手法還原日常生活。

賈平凹創作的四十年,也是極為不平凡的四十年,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種堅持是中國當代漢語寫作史上不多見的,可賈平凹最終成功了,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義並堅持了下去,這本就是難能可貴的。

人生十悟,是對於人生的思考

人生十悟的前四悟,思考的內容其實都比較通俗易懂,後面六悟,也給了讀者很多的思考空間。

在第五「悟」,賈平凹提到了真與假的歷練。

這其實是一個周期性的問題,對於真或假的評價,也儘量不要蓋棺定論,而是需要通過時間的沉澱和實踐不斷證明,現實中也有著太多這樣的例子。

在文壇上,有很多「陽春白雪」變成「下里巴人」,同樣也有很多「下里巴人」變成「陽春白雪」,隨著時間的推移,是金子就註定會發光的。

賈平凹也曾提到,如果只是聽之任之,從來不踐行,那麼束之高閣的「寶貝」也從來不具備真正的價值,只有踐行才能夠「驗寶」,任何經過了實驗檢驗的真理才是值得的。

在追求自己認同的真理過程中,也得有度,第六「悟」便是凡事皆有度。

追尋成功的路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急功近利的人大多沒有什麼好結果,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最為合適的「度」。

認真、敏銳以及追求完美向來都是人的優良品格,可若走到了極端,就會變成抑鬱症患者的特徵,從小都有人教育說:「吃飯要吃八成飽」。

不過再怎麼保持內心恬靜,人生總是有追求的目標,大部分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為了金錢、榮譽、地位等不斷奮鬥,到了年老之時,才會發現簡單的才是最好的。

無論財富的多少,人的一生不過只是一日三餐與四季,都會經歷生老病死,最終「赤裸的來,赤裸的去」。

賈平凹的第七「悟」,也是告訴自己:人生要學會做減法。

不少人都有過很深的感觸,就算聽過了很多的道理,也依舊過不好自己的一生,問題的來源並不是由於聽了誰的道理,無論是選擇陽光大道還是幽寂的小路,人的一生總歸會衰老,年齡不代表對錯,經歷再多也無法安插在別人的身上。

當太多追求其實沒有辦法實現,變成懸掛在空中的亭台樓閣,那麼減法無疑是非常明智的。

已經有太多人忘記了兒時的無憂無慮,在進入了社會以後,什麼都會變得格外複雜,可是真的要入土為安的時候,所有人才會突然意識到,原來錢也僅僅只是數字而已。

這並不是讓人「不求上進」,而是要改變自己的心態。

人生十悟的第八「悟」便是:心態好壞,至關重要。

人生在世,跟漫長的歷史相比,再長壽都顯得非常渺小,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樂觀形態也足以讓人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良好的心態,才能讓人去接受各種挑戰,人生並不需要去強求哪些原本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心只要放寬了,萬物皆有自己的歸處。

第九「悟」,也和心態有關,名為「禍福相依莫心慌」。

就算是身處逆境,也要意識到人生經歷是自己的試金石,同樣也是孕育成功的搖籃,當人生平安順遂的時候,我們同樣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力所能及的回報社會。

同樣的一束玫瑰,有人會看到花的下面全都是倒刺,也會有人看到刺的上面全部都是花,有人會埋怨命運的不公,怪罪自己的人生為何會如此倒霉,也有人會把所有經歷都看做是體驗,曲折越多,那麼磨難就越多,人生反而更加精彩,格外豐富。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是好,什麼樣的人生是壞,賈平凹在最後給出了答案:成功是相對的。

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極少的人掌握著大量的財富,這看起來是不公平的,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差別,似乎又是不言而喻的。

可是,當大官的人總會謹小慎微,掙大錢的人要八面玲瓏,整日會因為什麼最新的變化而寢食難安,可掙小錢的人,一家人只要是其樂融融,這難道不是成功人生的一種方式嗎?

特別是到了賈平凹的那個年紀,對於成功和失敗的相對定義就體悟的更加透徹了。

再者說,無論任何人,明天都有可能一無所有,窮人家裡多才子,富人家中也多敗蟲,就算是再為窮困潦倒的人,他都有勾畫自己未來藍圖的權利。

賈平凹的作品,都融合了很多自己的思考並且凝聚在筆中,他筆下的人物,大多帶著一種「自敘傳」的色彩,他在生活的風暴當中獨行,也遠離了人群,仿佛一隻孤獨的野獸,去尋找自己的路。

按照他文章的思想,就算他的人生感悟能夠給人帶來一些啟迪,可這些也絕對不是教科書意義的,每個人還是要去尋找自己的路。

參考

1 守望及變革 ———論賈平凹四十年小說創作軌跡 李遇春 華中師範大學

2 《人生十悟》 賈平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fb6e2e7def4a5b100dfc67e9ed73d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