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為什麼會失常?心臟出現這些症狀,及時就醫!

2024-09-26     快樂的小大夫

心臟作為我們身體的「發動機」,其健康狀況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生活質量乃至生命安全。然而,有一種常見卻往往被忽視的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正悄然影響著無數人的健康。

認識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簡而言之,就是心臟跳動的節律或頻率出現異常。正常的心臟跳動起源於竇房結,這一區域像是一個「指揮官」,以60~100次/分的頻率規律地發放電信號,驅動心臟收縮與舒張,完成血液循環。當心臟衝動的起源部位、頻率、節律、傳導速度和激動次序發生異常時,就稱為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種類繁多,根據發生部位可分為竇性、房性、交界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根據速度可分為快速性和緩慢性心律失常;根據機制可分為衝動形成異常和衝動傳導異常。常見的心律失常包括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早搏(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顫、房撲、室速、室顫等。

心律失常的誘因與病因

心律失常的誘因多種多樣,既有先天遺傳因素,也有後天獲得性因素。遺傳因素多為基因突變所致,而後天因素則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兩大類。

1. 生理性因素:如劇烈運動、情緒激動、飲酒、飲濃茶或咖啡等,這些都能引起心臟電活動的短暫變化,導致快速性或緩慢性心律失常。

2. 病理性因素:涉及心臟本身的病變,如冠心病、高血壓、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心肌炎等;也包括非心臟病變,如藥物毒性作用、電解質紊亂、甲狀腺功能亢進、腦卒中、胸椎外傷等。

心律失常的症狀

1. 心悸

描述:感覺心臟跳動強烈、快速或不規則,有時感覺心臟像是「漏跳」了一下。

感受:可能會感覺到心臟在胸腔里「撲通撲通」地跳動,或者有一種「跳躍」感。

2. 頭暈或眩暈

描述:由於心臟泵血效率下降,腦部供血不足,患者可能會感到頭重腳輕、站立不穩。

感受:走路時可能會感覺地面在搖晃,或者突然感到一陣暈眩。

3. 胸痛

描述:部分心律失常患者可能會感到胸部不適或疼痛,這種疼痛可能類似於心絞痛。

感受:疼痛可能集中在胸骨後方,也可能放射到左肩、背部或頸部,持續時間從幾秒到幾分鐘不等。

4. 乏力

描述:心律失常可能導致心臟泵血能力下降,患者在日常活動中容易感到疲勞。

感受:即使是輕微的活動,如爬樓梯或做家務,也可能會感到非常累,需要休息。

5. 呼吸困難

描述:當心臟不能有效地泵血時,肺部可能會積聚液體,導致呼吸困難。

感受:患者在平躺或進行體力活動時可能會感到氣短,甚至在靜息狀態下也有喘息感。

6. 暈厥或接近暈厥

描述:嚴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導致大腦暫時缺血,引起短暫的意識喪失。

感受:患者可能會突然感到眼前一黑,然後失去知覺,倒在地上。有些患者可能只是感到快要暈倒,但沒有真正失去意識。

7. 出汗

描述:心律失常時,身體可能會因為應激反應而出汗。

感受:即使在沒有劇烈運動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冷汗或全身出汗。

8. 焦慮或不安

描述:心律失常引起的不適感可能會導致患者感到焦慮或不安。

感受:患者可能會感到心神不定,難以集中注意力,甚至產生恐慌感。

9. 其他症狀

描述:一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其他非特異性症狀,如噁心、嘔吐、腹部不適等。

感受:這些症狀可能與心臟泵血不足導致的全身血液循環不良有關。

注意事項

症狀的嚴重程度:心律失常的症狀可以從輕微到嚴重不等,嚴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可能導致猝死,因此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尤其是頻繁或嚴重的症狀,應立即就醫。

個體差異:不同患者對心律失常的反應可能不同,有些人可能對輕微的心律失常非常敏感,而另一些人則可能在心律失常較嚴重時才感到不適。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儘快就醫,進行詳細的心電圖檢查和其他必要的診斷,以便及時發現並治療心律失常。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顯著改善預後,減少併發症的風險。

心律失常的對身體有哪些危害?

心律失常不僅會影響心臟的功能,還可能對全身多個器官系統造成嚴重影響。以下是心律失常對身體的主要危害:

1. 心臟功能受損

心輸出量減少:心律失常會導致心臟泵血效率下降,心輸出量減少,進而影響全身各器官的血液供應。

心肌損傷:長期的心律失常可能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引起心肌細胞壞死。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特別是持續性的心動過速或心房顫動,可逐漸加重心臟負擔,最終導致心力衰竭。

2. 腦部供血不足

頭暈和眩暈:心律失常導致的腦部供血不足會引起頭暈、眩暈等症狀。

暈厥:嚴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導致短暫的腦部缺血,引起暈厥或接近暈厥。

認知功能障礙:長期的腦部供血不足可能影響認知功能,導致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3. 血栓形成和栓塞

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時,心房內的血液流動變得緩慢和不規則,容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隨血液流動到腦部或其他重要器官,可能導致腦卒中、肺栓塞、腎栓塞等嚴重併發症。

心室顫動:心室顫動時,心室無法有效泵血,導致全身血液循環中斷,若不及時救治,可在數分鐘內導致死亡。

4. 腎臟功能損害

腎灌注不足:心律失常導致的心輸出量減少會影響腎臟的血流灌注,可能導致腎功能不全。

急性腎損傷:嚴重的低血壓或心源性休克可導致急性腎損傷。

5. 呼吸系統影響

呼吸困難:心律失常導致的心功能不全會使肺部充血,引起呼吸困難,尤其是在平躺或體力活動時更為明顯。

肺水腫:嚴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導致急性肺水腫,表現為極度呼吸困難、咳出泡沫狀痰液等。

6. 消化系統影響

噁心和嘔吐:心律失常導致的低血壓和腦部供血不足可能引起噁心和嘔吐。

腹痛和腹脹:心輸出量減少可能導致腸道血流不足,引起腹痛和腹脹。

7. 心理影響

焦慮和抑鬱:心律失常引起的不適感和對健康的擔憂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生活質量下降:心律失常的症狀如心悸、乏力、呼吸困難等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質量。

8. 代謝和內分泌系統影響

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可能導致電解質紊亂,如低鉀血症、低鎂血症等,進一步加重心律失常。

血糖波動:心律失常可能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引起血糖波動,對糖尿病患者尤其不利。

9. 其他系統的影響

皮膚溫度變化:心律失常導致的血液循環不良可能引起皮膚溫度變化,如手腳冰涼。

肌肉無力:心輸出量減少可能導致肌肉供血不足,引起肌肉無力和疲勞。

心律失常的診斷

心律失常的診斷主要依靠心電圖檢查。心電圖能夠記錄心臟的電活動,捕捉到心律失常的「蛛絲馬跡」。對於偶發或陣發性心律失常,可能需要進行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以提高檢出率。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佩戴有心電圖監測功能的電子產品(如手環、可穿戴設備)也為心律失常的監測提供了便利。

心律失常的治療

心律失常的治療策略應根據患者的症狀、心律失常的類型以及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來制定。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

1. 藥物治療:抗心律失常藥物種類繁多,包括阻斷鈉離子通道藥、β受體阻滯劑、延長動作電位藥和鈣通道阻滯劑等。但需注意,多數抗心律失常藥物也有致心律失常的風險,因此用藥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 手術治療:對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存在嚴重症狀的心律失常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採用起搏器安置術,而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則可採用射頻消融術等微創治療手段。

心律失常的預防與管理

預防心律失常的關鍵在於積極管理可控因素,避免誘因,並積極治療原發病。以下是一些實用的預防措施:

1. 定期體檢:定期進行心電圖檢查,及時發現潛在的心律失常問題。

2.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規律作息,適量運動,避免過度勞累;戒煙限酒,減少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品的攝入;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劇烈情緒波動。

3. 積極治療原發病:對於存在心臟疾病或其他可能導致心律失常的疾病患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病情發展。

4. 合理用藥:避免濫用藥物,特別是具有心臟毒性的藥物;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5. 學會自我監測:患者可定期自測脈搏,了解心率和節律的變化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eb43ad12a7448bd3178bd0edd936c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