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平分秋色,也平分日夜,還是「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樣的秋景你見過嗎?

2022-09-23   Uni旅圖

原標題:秋分,平分秋色,也平分日夜,還是「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樣的秋景你見過嗎?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第四個節氣,於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交節。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我們都知道夏至白天最長,冬至夜晚最長,卻往往忽略了究竟哪天日夜等長,除了秋分,還有春分也是日夜等長的一天。

這一點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分」的眾多解釋中本就有平分之意。古人用詞嚴謹且雅致,一個字就點出了千百年來對宇宙和自然所做出的高度總結。同時秋分這天在秋季90天的中間,也正好是秋季的分水嶺,"平分秋色",也是秋分名字的由來。秋分後,太陽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北半球漸趨晝短夜長,氣溫降低。

中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這其中我們感受最直接的就是第一點:古人認為打雷是因為陽氣盛,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聲不但是暑氣的終結,也是秋寒的開始,也就是說,即便在南方,涼意也真的要來了。

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節氣養生」俗稱三秋,秋季是收穫的大好時機,同時在諸如華北等地區也要開始準備播種冬麥。這一切都要和時間賽跑,作物生長的時候需要充足的雨水,但收穫的時候如果雨水不斷,即將到手的作物可能會倒伏、霉爛或發芽,造成嚴重損失。所以「三秋」大忙,貴在「早」字。及時搶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凍和連陰雨的危害,適時早播冬作物可爭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安全越冬,才是當年的收穫和來年的保障。

也正因為秋分對農業的重要性,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在嶺南地區,客家人有吃秋菜的習俗,還會吃湯圓,把多餘的麵糰煮熟放在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鳥類破壞莊稼,同時客家人還會在秋分日放風箏。

唐代雖然沒有中秋節,但八月十五日成為一個固定賞月的日子,在此之前,古人對月亮的態度是敬畏多餘欣賞,有更多神學的色彩,所以南北朝及以前的中秋節實際為祭月節,據說原本就定在秋分這一天,但秋分日未必是月圓之夜,才在後來改成了農曆的八月十五日。這也是古人們探索自然規律的過程之一。

曬秋 - 荊衛兵

廣西恭城柿子豐收季 - 徐偉明

豐收下院 - 李贊陽

豐收 - 吳雨田

秋天的花田 - 劉德瑜

金黃的秋收 - 趙必然

秋收季節 - 王益祥

豐收的田野 - 祖效群

紅紅火火辣椒豐收季 - 趙凱

慶豐收蘆笙舞 - 黎鳴

柚鄉鑼鼓慶豐收 - 唐曉瑜

豐收在望 - 李春花

撰文,編輯 | 那個老撕機

圖源:Uni旅圖社群

攝影師版權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