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了。
賈樟柯已經整整有四年沒有故事長片新作上映。
自1998年真正的處女作《小武》登陸柏林以來,上一次時隔超過3年時間沒有新作,還是在2008年到2013年間。
這5年間他做了許多事,2010年創辦「添翼計劃」助力新導演,還拍了兩部紀錄片。當製片人,其中最成功的就是王寶強主演的《Hello,樹先生》。
而在2018年《江湖兒女》之後,他同樣是為中國電影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近年《又見奈良》等獨立電影,都是他以製片人的身份在推動。
他在影壇的影響力一直都在,不來也不去。
今年他和寧浩主演的一部短片《地球最後的導演》,讓他又重新回歸影迷視線。他也接受了媒體的專訪,聊到了這部短片,也聊到了中國電影整個行業。
一句「不能把中國電影只做成主旋律的專賣場」,就讓不少影迷直呼——「真敢說」。
賈樟柯的說法贏得了多數網友的支持。
他並不是說主旋律電影不好,而是在呼籲中國市場應該要有一個多元化競爭的環境。
這其實也是中國市場自高速發展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了。
只不過占據市場主導的,從喜劇和奇幻,變成了主旋律大片罷了。
除了影片類型,賈樟柯還提到一個問題,就是檔期。
這似乎是伴隨著主旋律崛起才出現的,觀眾和國產大片都扎堆到春節檔、國慶檔這種節日大檔期,而其餘時間的票房和上座率往往很容易變得慘澹。尤其是疫情時代以來,好萊塢大片在中國越來越難引進,且越來越不好賣的大環境下,問題更加凸顯。
賈樟柯說,作為一種常態化的娛樂消費,這是不正常的。
賈樟柯也不只是提出問題,還深入探討了問題出現的原因。
他的看法是很專業的。
為什麼大家都瘋狂拍主旋律電影?
因為這類電影確定性高。
從立項,開拍,上映,整個過程可以很順利,不需要擔心中途又拿不到放映許可,又要修改剪輯。
電影工業是很講究時間規劃的。像體系極為成熟的好萊塢,檔期都是早早定下,拍攝時間,宣傳周期,都是可控的,就算票房虧本,也不至於白乾。
但我們的一些具有探索性、實驗性的作品,就很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要等很久才能上映。別說青年導演,和他們的這些片子了,以前就連大導演馮小剛的《天下無賊》和《1942》,都是費了不少功夫才順利上映。
賈樟柯說的是什麼問題,大家也心知肚明。
這種環境就影響了投資方的選擇。
你要拍主旋律,不僅有市場,而且不用擔心上映周期,可能第一年投資進去,第二年就能拿到回款;
但要投一部特立獨行的藝術片?可能等了三五年,片子都還在修改,投出去的錢有可能一根毛都回不來。
那麼,一些有想法的青年導演,就得不到機會。
乃至是一些有點想法的獨立製片公司,都很難能夠拍出成品來。
就連賈樟柯自己,在訪談最後被問到,流傳已久的新作《在清朝》最新情況怎麼樣,他給出了十分悲觀的回答。
原來他現在連計劃都沒有。
因為他不願意在不確定的環境里拍電影。
他寧願不拍,畢竟也已經拍了十幾部了。
可能這一次,賈樟柯的粉絲要等他的新作,可能不只是要等5年而已了。
作為一位電影人,他能做的,也只有這樣呼籲,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新導演。
所以他表示,他其實可以不說什麼這是對中國文化不負責任,但沒有人提出來,時間長了,就會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其實也不一定說非要大環境立即得到改變不可,這是電影人和觀眾都無法該改變的。
與其逆著洪流等死,不如自行探索出解決方式。
就比如給中小電影打開網絡市場,賈樟柯就說,他有進軍流媒體的打算。
對於想要堅持風格,不想要跟風的「逆行者」來說,更重要的還是腳踏實地,並死守理想。
也許路走多了,原本沒有路,最後也就有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