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化邂逅科技,當思緒自由飛揚:看《遇鑒文明》如何定義「審美體驗」

2022-08-01     深度文娛

原標題:當文化邂逅科技,當思緒自由飛揚:看《遇鑒文明》如何定義「審美體驗」

誕生於3000多年前的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據宋代《琴史》記載,「琴之為器,是謂八音之輿、眾樂之統也。」古琴,乃中華樂器之首。

世界上普及率最高的樂器——鋼琴,有著超過億萬的學習者,從貝多芬、莫扎特到柴可夫斯基,來自世界各國的音樂大師以各具風格的鋼琴作品詮釋了什麼是不朽。

當古琴與鋼琴相遇,當中華文明與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當人們的思緒由古及今,它們所承載的悠長過往交織蔓延,拂去歷史的厚塵,展現出了極其動人的緣分和生命力。

文 | 呂昕彤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首檔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為主旨的節目,近期開播的大型人文季播節目《遇鑒文明》一經推出,便展現出了高立意、深思考、大格局。

節目首季共12期,每期選擇一中一外兩個文明載體,邀請中外著名文化學者圍坐討論、交流觀點,配合外景短片、文藝表演、AR環屏視覺展示等多種技術手段,盡顯中華文明永恆魅力,探討文化交流的積極影響和深遠意義,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審美體驗。

深度挖掘世界文化資源

以中西交流促民族自信

《遇鑒文明》第一季涉足的領域,有古琴與鋼琴、瓷器與玻璃器、京劇與歌劇、國畫與油畫、故宮與羅浮宮、中國詩詞與西方詩歌、中餐與西餐、茶與咖啡、中國家具與西方家具、中國園林與西方園林、中國服飾與西方服飾、中國古典舞與西方芭蕾舞等。

節目組行至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俄羅斯,還走訪了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武漢、蘇州等14個國內城市,完成了外景拍攝和前期採訪。

精心策劃與周密籌備的背後,是節目組力圖講好「中國故事」和「世界故事」的篤定信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戰略高度,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工作發表了系列重要論述。其中強調,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內涵,以利於更好的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遇鑒文明》積極響應時代召喚,將中西文化進行巧妙融合,彰顯了其中蘊含的審美意趣,其審美展現了文化水準的高度。節目以綜藝的形式構建了中西文化交流、傳統與現代相互貫通的場域,話題延展十分豐富,兼具大眾性和專業性。

例如在節目第一集,就以中國古琴與西方鋼琴為主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揭開了古琴「既合於天也應於人」的無窮奧秘,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勇則介紹了鋼琴的演變及其對中國音樂的影響。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助力古琴走向世界的故事,也讓人驚嘆於古琴的永恆魅力——它穿越歷史、儼然成為了新的風尚,如煥新生。

隨著議題的逐漸升級,中國古琴與西方鋼琴不再僅僅是可見可感的樂器,而是化身為滿載故事的審美符號,被寄寓豐厚的藝術想像,持續傳承演進,與文化和時代緊密相連。

打造富有儀式感的交流場域

思想、藝術、技術巧妙融合

美國傳播學者羅森布爾在著作《儀式傳播》中提出了經典的「文化傳播儀式觀」,強調儀式傳播包括「作為傳播現象的儀式」和「作為儀式現象的傳播」。其中,詳細論述了大眾傳播活動的儀式化:經由提前策劃與電視參與,傳播的過程即是對時空界限的突破,媒介儀式情境的締造猶如一場「加冕」的過程,由此喚起大眾的認同,並隨之強化印象。

《遇鑒文明》在策劃之初,便確立了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為主旨,以中外經典文化符號作為抓手、書寫中國故事的創作思路。並不是把文化生硬地搬上舞台,教條式地進行專業科普,而是打造了富有儀式感的交流場域,推進「思想+藝術+技術」的深度融合。

節目最為亮眼的,是舞台的技術賦能。

如今短視頻持續火爆,促使人們形成了碎片化信息的讀取習慣,《遇鑒文明》長達60分鐘,除了內容要「抓人」,還必須在觀感上下足功夫,讓觀眾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環屏+移動科技大屏」的演播室舞美設計,便是這檔節目最具開創性的特色。4K超高清拍攝有效強化了以青花瓷藍為主的色彩質感和光影變化細節,AR虛擬技術讓以訪談為主要內容的舞台不再單調,化作了一幅幅精美的中國風畫卷。

第二期節目聚焦的是中國瓷器與西方玻璃器,便以AR虛擬技術「懸浮」起一枚500多年前的青花瓷碗,這種直觀的「復現」打破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阻隔,蘊含著震撼人心的力量。隨後,「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的郎窯紅,與現存最精美的古羅馬寶石玻璃製品波特蘭花瓶等等,逐一展現著瓷器和玻璃器的華彩之美,為觀眾帶來一以貫之的驚艷感。

由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

打造「中華文化名片」

以高水準審美觸動觀眾,激發情感共鳴,這作為一種質樸的節目創作思路,卻必須從創新當中汲取能量。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便是為電視節目的表達形式創造了更多可能——《遇鑒文明》集其大成,融合了圓桌討論、創意表演、國際連線、外景短片等多種綜合手段,將一方舞台化作廣闊天地,為觀眾帶來視聽品質極高的中國故事。

在第一集當中,節目就以極為縝密的內容邏輯,帶來了一連串的精彩故事: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將擊弦古鋼琴首次帶入中國,如今中國琴童已超過四千萬。而在這條文化交流之路上,賀綠汀的經典作品《牧童短笛》極為特殊,自1934年在上海首演後,它迅速俘獲了全球觀眾,成為了第一首享譽世界的中國鋼琴曲。

究竟由誰挖掘?如何走向世界?西方樂器如何展現中國樂曲?如何欣賞其獨特魅力?……這一層層追問開啟的,是觀眾對文化互鑒的好奇心。《遇鑒文明》對每期主題的深入挖掘,使得主題自身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歷史內涵和工匠精神得以傳遞,文化交流的過程則更顯其創作深意之悠遠。

談及文明互鑒的意義和價值,著名鋼琴家郎朗深有感觸,他始終致力於將中國風格的鋼琴曲傳播給世界,讓世界體會中華文化的意境之美。他在現場連線當中,分享了在美國林肯中心演奏《黃河》時思鄉落淚的經歷,感嘆:「身處異鄉,更覺融入血液的中國文化之珍貴。一定要探索、傳承好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並通過學習各國的音樂作品了解各國文化,吸收和借鑑優秀文明成果,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實現共贏。」

共贏,確是互鑒的意義所在。從這一視角去審視《遇鑒文明》,自然會悟到其思想高度,每一集節目都是「共贏」的典範。以第二集為例,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張名片,「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渾然天成的窯變,背後隱藏著傳承千年的匠人精神。玻璃器作為西方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也以極強的可塑性造就了變幻無窮的非凡美麗。而無論是中國瓷器火與土的結合,還是西方玻璃器火與沙的交融,都曾漂洋過海傳播到彼此的家鄉。

《遇鑒文明》以文化人,帶領觀眾欣賞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激發觀眾探索文化之美的興趣。不同於以往文化節目容易「曲高和寡」的內容傳播方式,憑藉其具有創新性、啟發性的高水平審美意趣,以簡潔明快的內容節奏,帶領觀眾領略藝術之美、文化之魅。讓「中外文明互鑒」這一概念走進大眾視線,以文化節目引領社會美育的新風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e89f399a7b56b80832e6132f361a6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