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翟崑:企業出海東南亞要融合政策動力與市場動力

2023-12-13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北京大學翟崑:企業出海東南亞要融合政策動力與市場動力

本報記者 孟慶偉 北京報道

「中國企業要出海東南亞,首先要將中國對東南亞的政策有全面、綜合、協同、動態、精細、專業的了解。」12月12日,在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大變局下的應對與發展——2023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翟崑表示,中國企業如果要提升競爭力,提升出海東南亞的競爭力,就應該先把中國對東南亞的政策了解好,這是第一步。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翟崑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豐碩成果,匯聚起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通過互聯互通和多元化的共贏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能。

而隨著共建國家經濟聯繫越來越密切,中國企業出海也迎來黃金機遇。

在此背景下,《中國經營報》、中經傳媒智庫與北京大學東協國家研究中心、北京道可特律師事務所攜手策劃了《2024中企出海「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行動指南》系列報告,為企業出海提供政策賦能和明確的指引。

12月12日,該行動指南的《東協專輯》在2023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發布,其一大特色就是擁有大量真實鮮活、充滿借鑑價值的企業案例。

據了解,2020年開始,中國與東協已經連續三年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翟崑稱,中國對其他各地區的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領域最廣、顆粒度最細、更新最快的就是在東南亞。因此他建議,中國企業出海東南亞,一定要融合政策動力與市場動力。

業出海東南亞迎黃金機遇

2023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2021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三十周年紀念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宣布建立中國—東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為推動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擘畫了藍圖、指明了方向。

在雙方領導人的戰略引領下,近年來,中國—東協經貿合作提質升級,成果豐碩。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紅利釋放,中國-東協自貿區建設深入推進,中國和東協互為最大貿易夥伴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

2020年開始,中國與東協已經連續三年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2022年雙方貿易額9753億美元,貿易額同比增長11.2%,比2013年的4436億美元擴大了1.2倍。而今年前11個月,東協繼續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

同時,衛星遙感監測到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沿著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等六大經濟走廊有更多的地方被點亮,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夜間燈光增長更是達到了5.57%,遠遠超過1.3%的全球增長率。

在翟崑看來,中國企業出海東協已迎來前所未有的寶貴機遇,而了解中國對東協的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是出海關鍵的第一步。

「中國企業出海東南亞缺了一個指路明燈。」翟崑坦言,他和研究團隊通過調查發現,中國企業對東南亞當地市場的了解要高於對我國對東南亞政策的了解,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各家智庫很少把中國對東南亞的政策條分縷析、系統全面、精準專業地表達出來。

正因此,《2024中企出海「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行動指南》系列報告應運而生。

「中國企業要了解中國對東南亞的政策,因為中國對東南亞的政策尤其是中國企業出海的政策導向性極強。這個政策比較好地把政府、市場、社會三大主體給融合起來了,所以我們就特彆強調政策了解的重要性。」翟崑表示。

在2023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總編輯季為民介紹,本次發布的行動指南《東協專輯》以「1+10」為架構,「1」是立足中國的政策動力篇,「10」是聚焦東協十國。

「不同國家機關、不同部委發布的政策文件凸顯了不同的工作重點,行動指南為企業出海不僅提供了相關政策賦能,也提供了更明確的指引和參考。」季為民表示。

據了解,首次發布的三篇報告,分別是政策動力篇、寮國篇和越南篇。

「在我們首推的寮國篇、越南篇中,行動指南首次聚焦了東協各國最新的投資機會和法律政策,來助力出海企業防範風險,抓住機會。以越南篇為例,報告除了對越南基本情況和法律制度進行介紹外,也提示了中國企業在越南進行經營活動的潛在法律風險,並給出了防範對策,涉及投資、貿易、金融、勞動與社會保障、智慧財產權、稅收、爭議解決、環境保護、簽證等多個方向。同時,我們還通過中國投資越南的相關案例評析為出海企業提供相關指引。」季為民表示,《東協專輯》的一大特色就是擁有大量真實鮮活、充滿借鑑價值的企業案例。

「了解好中國對東南亞的政策是出海第一步」

當前,東協國家已成為全球經濟的新焦點,而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不斷取得豐碩成果,中國對東南亞的政策紅利也將為企業出海賦能。

據了解,中國-東協貿易「蛋糕」不斷做大的同時,中國與東協互為重要的投資來源地和目的地。截至今年7月,中國同東協國家累計雙向投資額超過3800億美元,在東協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超過6500家。

翟崑強調,中國企業如果要提升企業競爭力,提升出海東南亞的競爭力,就應該先把中國對東南亞的政策了解好,這是第一步。他認為,中國對東南亞政策大概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政策特別有連貫性。他表示,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到1991年冷戰結束以後中國和東南亞正式建立對話關係開始算,30多年來,中國和東南亞的經濟關係大概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是1991年到1997年,這是中國和東南亞比較簡單的雙邊經貿和投資階段;第二個是1997年到2001年,這是中國和東南亞經貿關係開啟制度化的合作階段;第三個是2001年到2010年,這是自貿區更加廣泛地在東亞地區範圍內推進的階段;接下來的一個新階段是2010年或者2013年之後以「互聯互通」為核心的中國-東南亞合作階段。

在翟崑看來,還有一個最新的階段,就是在經歷新冠疫情重大衝擊之後,中國和東南亞正在經歷一個新的經濟合作發展戰略磨合創生的階段。

「由於主要受中國經濟自身復甦和東南亞地區以及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這裡面涉及的問題特別多,比如全球產業鏈的轉移問題,大家一定要給予關注。」翟崑說。

二是中國對東南亞政策的覆蓋面、層次特別豐富。翟崑稱,總體上,它形成了以東協為基準、上下浮動的局面。所謂以東協為基準,就是把東南亞10個國家當作一個整體,也就是東協。中國對東協有各種各樣的政策,每年舉行的中國-東協(10+1)領導人會議,中國總理會參加。另外,在廣西南寧每年舉辦的中國-東協博覽會也是一個各種政策集中出台的平台。

而再往上浮動,翟崑認為,我們還可以把中國-東協的合作放在東亞合作、亞太合作、全球化的進程當中,這也有各種各樣的政策。往下浮動,比如在東協內部還有瀾湄合作(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這是次區域合作;我們還有中國-東協東部增長區合作。

「所以,對東南亞來講,無論是海上還是陸上,我國都有比較成型的政策體系。比如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一帶一路』倡議都會跟東南亞整體發展去對接。所以這就是一個上下浮動的問題。」翟崑說。

三是政策的專業性。翟崑說,通過比較會發現,中國對各地區的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領域最廣、顆粒度最細、更新最快的就是在東南亞。他舉例稱,比如圍繞數字經濟,中國和東協就率先在三年前建立了中國-東協數字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在這個框架之下,再去制定一些具體的規則。再比如圍繞人工智慧,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進一步提出《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倡議》。又比如,為促進我國經濟復甦,海關總署專門出台了支持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15項政策,這些政策當中的很多項就是最早會通過東南亞去實現。

「所以,中國對東南亞的政策更新很快,而且顆粒度很細。」翟崑說。

(編輯:郝成 校對:顏京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df18d3250f6563377cd0e33b58e8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