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男孩大了不願和媽媽親近?不是男大避母,原因很現實

2023-02-18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為什麼男孩大了不願和媽媽親近?不是男大避母,原因很現實

最近,小軒媽媽總向我抱怨說,孩子長大了,就不和媽媽親了,以前一放學就黏著媽媽不放手,哪怕媽媽上廁所他也要守在門口,生怕媽媽跑了,可現在卻連話都很少說,有時多問兩句他就很不耐煩 。

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周圍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我家大寶曾出現過 。

那年,大寶15歲,上初三,有段時間,突然就變得話特別少,沒事就鑽到爸爸的房間,一聊就是一下午,而對我就很疏遠。

可不管我怎麼問,孩子就是支支吾吾的,有時還很不耐煩,寶爸安慰我說,孩子長大了有些話不方便跟媽媽講。雖然心裡有些難受,但也只能接受 。

可為什麼男孩長大了就不跟媽媽親了呢?曾經,我也一度認為是「男大避母」,但通過和周圍寶媽的聊天,以及專業育兒知識的參考,我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

為什麼男孩長大就不和媽媽親了呢?

仔細看看周圍,不難發現,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會出現孩子不和媽媽親近的現象,其原因的形成幾乎都和孩子那個階段的特性有關,一旦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或受到傷害,將會在他後續的成長過程中持續影響和父母的感情 。

1、 6歲前,孩子缺少安全感。

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幼年期,正是自我安全感建立,性格塑造的寶貴時間,在這個時間段里,母親的關心,溫柔的話語,溫暖的擁抱,哪怕只是一個讚許的小眼神,一個默契的微笑,都會讓孩子感到溫暖且安全,幫助他塑造正向健全的性格。

反之,如果這段時間,母親因為工作或其他的原因,導致無法陪在孩子身邊,或對孩子的關心不夠,都會讓孩子缺乏母愛的體驗,安全感缺失,變得膽小,敏感,也就自然形成了對母親的疏遠。

2、 13歲前,孩子壓力過大。

7~13歲,正處於孩子的學齡期,在這個時間段,很多父母都對孩子要求過高,什麼都要管,什麼都要第一,總愛對孩子吹毛求疵,一點點不如意,就會進行言語攻擊,甚至直接動手打罵。

在這段時間,父母如果沒有體會到孩子壓力過大的現象,同時,沒有進行及時,正確且高效的引導,很容易導致孩子內心對父母的抗拒,不信任,甚至變得極端,也是孩子不和父母親近的主要原因之一 。

3、 18歲前,孩子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

14歲到18歲之間的孩子,開始正式進入青春期,他們會好奇男女之間的差別,對愛情感到好奇且興奮,同時也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希望被別人知道,尤其是父母。

可往往這個時候,很多父母依然沒有放手,他們依舊沿襲著之前對孩子的全面管制,穿什麼衣服,怎麼說話,學習要怎麼樣,對待同學要怎麼樣等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嚴格按照他們的標準來。

殊不知,你越不讓他做,他就越要做,這個階段的孩子的反叛程度比起叛逆期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旦父母沒有學會放手,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尊重,也就失去了最後能彌補親子關係的最佳時機,導致在孩子後續的成長中對父母親近不起來。

由此可見,針對孩子不和父母親近的現象,很多家長都認為是孩子變得叛逆所導致,卻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過失。

記住這三個字,讓男孩也能成為媽媽的小棉襖。

「我家小軒已經9歲了,還有方法能讓他和我像以前一樣親近嗎?」相信很多母親可能都有和小軒媽媽同樣的疑問,其實方法很簡單,記住這一句話,多陪伴,多傾聽,少說話。

那具體該怎麼做呢?接下來我以和大寶實操的方法為例,分解為三個字,簡單有效 。

1 、動

大寶其實以前不愛運動,很宅,為了讓他多鍛鍊身體,寶爸想了很多方法,帶他不斷嘗試各種運動,最後孩子居然愛上了羽毛球,經過多次的練習之後,居然可以和寶爸打個平手,而我喜靜,幾乎都是在旁邊看著書,陪著他們打球 。

眼看大寶和我的共同話題越來越少,我決定突破自己,陪他一起去打他最愛的羽毛球。

從最開始被他嫌棄,到慢慢地能打上好多個回合,我發現孩子沒事就愛和我打球,因為寶爸畢竟在家時間少,在打球的過程當中,我們一起閒聊,討論球技,不知不覺就親近了很多。

不要總是宅在家裡,單調且枯燥的環境,讓孩子並沒有親近的慾望,多陪孩子出去走走,一起做做他喜歡的運動,在鍛鍊身體的同時,能讓彼此變得更親近。

2、逛

我和大寶都不是愛逛街的人,每次逛街我們都是直奔目的地,拿了東西就走,有一次,我心血來潮拉著他去逛商場,想為他買一些開學時的物品,可神奇地發現,居然是他帶著我逛了一整天,最後,我已經走不動路了,他還興致勃勃地跟勃勃地跟我分享他的感受。

孩子雖然喜歡和朋友出去玩,但其實他們並不抗拒和家人在一起,所以不要怕被孩子拒絕,可以的話,多和孩子一起到處逛逛,簡單地逛街,周末外出聚餐,遊樂場,旅遊等等都可以操辦起來。

只是家長請務必記住,在整個過程當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整個活動體驗,而不是抓緊機會教育孩子,儘可能地去表揚,讚賞他 。

4、 聊

看似簡單的一個字,做起來卻很難,以前我也和很多寶媽一樣,感覺和孩子好像沒什麼話題,而且男女有別,似乎除了詢問一些孩子的日常生活狀況,就不知道說些什麼了。

常言道,沒興趣就培養,沒話題就要找話題 。

媽媽和孩子聊的話題其實很多,比方說,我和大寶都喜歡看動漫,我們會彼此推薦好看的動漫,然後找個時間,靠在一起看上幾個小時,在看的過程當中,會穿插很多有趣的問題,

「大寶,最近有沒有女生追你呀?」「你有沒有喜歡的女孩子啊?」「有缺什麼學習用品嗎?」

「在和朋友相處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遇到什麼樣的困惑呀?」

你會發現,這些平時他很抗拒的,害羞的,不好問的問題,在看動漫時他都會卸下心房,和你聊得不亦樂乎 。

作為媽媽,試著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爭取培養成自己的愛好,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話題,更能走近彼此 。

同時,對男孩子來說,和媽媽的溝通內容具有很大的不可替代性,比如,如何選擇女朋友?女生喜歡什麼樣的男生等等內容,媽媽比起爸爸都更有發言權。

孩子並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而是獨立的個體,養育孩子也並不是一個逐漸疏離的過程。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和想法,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認同,作為父母,只有學會放手,閉嘴,在適當的時候,用建議代替做主,用鼓勵代替批評,才能重新獲取孩子的信任,走進他的內心,真正成為朋友,變成彼此親近之人。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c04507f13882fe9c2073a23b14940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