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世說新語資料彙編》凡例三則

2023-03-09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劉強:《世說新語資料彙編》凡例三則

《世說新語資料彙編》,劉強編著,鳳凰出版社2020年版。

《內編》例言

一、本書名為《世說新語資料彙編》,舉凡與《世說新語》(下稱《世說》)相關的所有文獻材料,皆在搜求彙集之範圍。主要內容包括:

1、與《世說》可相參照的前源文獻;

2、《世說》主要編撰者劉義慶及其幕府諸賢的傳記資料;

3、《世說》注釋家劉孝標的傳記資料;

4、六朝名士及學者關於《世說》與魏晉風度的相關著作及評述資料;

5、歷代《世說》版本的序、跋、凡例及題識資料;

6、歷代「世說體」續仿作品的序、跋、凡例等資料;

7、歷代筆記、類書、文人著作中的相關考辨及論述資料;

8、歷代文人詩文中《世說》徵引資料。

9、近現代學者的《世說》研究著作全文輯錄或節選;

10、域外《世說》研究資料選輯;等等。

《世說新語鑑賞辭典》,劉強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23年1月版。

二、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古代部分,分漢魏六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凡五卷;下編為近現代部分,一卷。上下編在篇幅上大體相當。書後又有三篇附錄,可以視作外編。

三、本書略以時代為詮次,每一時代又以人物出生先後為次第,時間跨度計一千八百餘年,立目文人學者超過四百餘人,涉及各類文獻近千種。為客觀起見,當代學者一律不錄,現代學人亦不錄存者。

四、本書彙集之數據,或來自編者多年來尋訪寓目的古代善本,或根據權威出版社出版的權威版本,彙集時一律註明文獻來源,或有版本不易得見的轉引數據,亦一律註明出處。偶有稀見材料通過電子文獻資源獲得者,則以影印版為準,儘可能確保文獻的準確性與版本的可信度。引據文獻偶有文字及標點訛誤,則於原文中徑改,錯字以( )標出,改字則標以[ ],一般不出校記。

五、因編者曾經出版過《世說新語會評》及《有竹居新評世說新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22年修訂版作《世說新語新評》)二書,故本書不錄《世說》歷代評點文字,以免重複。

《世說新語新評》,劉強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2月版。

六、為便於讀者閱讀及研究,本書對《世說》學史上具有重要文獻價値的材料予以點校,有的文獻,如北宋汪藻《世說敘錄》中的史敬胤《世說選注》、程炎震的《世說新語箋證》、劉盼遂的《世說新語校箋》、沈劍知的《世說新語校箋》等,乃首次全文整理。

七、本書外編的三篇附錄分別是:《域外世說新語資料選輯》《歷代世說新語典故徵引輯要》及《百年「世說學」著述及論文編年目錄》,雖然算不上完備,亦非一日之功,有些資料乃多年搜求、多方求助所得,隨書付印,或可增廣見聞,聊備參考。

八、本書的資料搜集工作歷時二十年,雖不敢以「上窮碧落下黃泉」自況,但所謂「動手動腳找東西」倒差可自擬。儘管如此,限於聞見與學力,目前呈現出來的樣貌並不令人滿意;又加文獻龐雜,過錄時地不一,校對工作亦有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各種局限,故本書一定存在不少訛誤甚至掛一漏萬之處,敬請讀者及方家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進一步修改完善。

編者

2017年11月

《世說新語研究史論》,劉強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外編附錄一·域外〈世說新語〉資料選輯》引言

此輯之編,輾轉不易。除筆者搜集之資料外,頗得力於師友無私之贊助。本編朝鮮資料數則,皆蒙韓國延世大學金長煥教授惠賜。日本《世說》序跋資料,多從訪學東瀛之友朋處求得,如楊合林、張紅、章原、李磊諸兄皆曾惠贈日本圖書館之數字圖書數據,張旭兄亦從大連圖書館查找日本《世說》序跋數種見賜。周興陸教授《世說新語彙注匯評匯校》於2017年出版,蒙其惠賜一通,受益良多。

周興陸編著《世說新語彙注匯評匯校》

該書附錄之日本《世說》序跋,多有筆者所未見者,乃據以補充,以廣見聞。其間,又有上海羅哲先生慷慨惠贈山田鈍之《過眼餘唱》一冊,中有一文,乃山田氏所記唐寫本殘卷分合之始末,讀之令人慨然發思古之幽情。

2019年6月18日,本編經過兩次校閱終於交稿。8月21日,赴南京大學參加第二屆「世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適逢張伯偉先生《日本世說新語注釋集成》新書發布會於焉舉行,滿座《世說》同好,無不欣忭。

返滬未幾,幸得張先生惠賜大著,皇皇十五卷,蔚為壯觀!披尋之下,但見滿目琳琅,絡繹不絕,直有觀止之嘆。乃悟日人之愛《世說》,不在吾國吾人之下矣。而本編諸多懸疑困惑,亦頗賴參校是書,而得渙然冰釋,迎刃而解。

《日本世說新語注釋集成》

彼時正緊張校對本編清樣,慮及《集成》乃新出影印本,卷帙浩繁,價格不菲,一般讀者恐不易得見,乃從中輯錄本編未收者十餘則,以饗讀者。

又,日人書法頗不易辨識,釋讀工作亦曾向金綱、劉玉凱、張靖、趙心田諸先生請教。在此,謹向上述諸位師友同道表示衷心感謝!

編者

2019年9月28日孔誕日謹識於滬上守中齋

《外編附錄二·歷代〈世說新語〉典故徵引輯要》凡例

一、《世說新語》成書至今,流布甚廣,影響極大。

文人墨客,多喜談《世說》故實,稱引名士佳話,以為詩文之助。宋人黃庭堅酷嗜《世說》,幾乎「離《世說》一步不得」(沈作哲《寓簡》);明人文徵明亦深諳《世說》之妙,竟說「詩料無如此書」(見周天球跋語);胡應麟則謂「獨《世說》盛行,嘉、隆間尺牘詩詞,靡不採掇,乃不善用者扭捏雷同,亦往往厭觀雲」(《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九流緒論下》)。

《少室山房筆叢》

似此,皆可見《世說》所凝成之典故、成語、嘉言、趣話,早已逸出《世說》本文,成為中國古典話語系統及文化生態之一部分,至今依然活色生香,膾炙人口。就《世說》傳播接受而言,謂之「世說典故學」,怕也並無不可。

如果說,歷代對《世說》之刊刻、箋注、續仿、評點、考校、研究和詮解,構成了「顯在的世說學」,那麼,見諸詩、詞、文、賦以及筆記、類書、說部中的與《世說》有關的徵引、化用、模擬、戲仿乃至反轉,就可說是「隱在的世說學」。

對這些散見於文字瀚海中的「語料」和「詩料」予以勾稽,加以匯總,描摹其樣貌,凸顯其細節,蠡測其價值,公諸同好,以供參酌,也就顯得不無必要了。本輯要之整理,正是基於此一認知。

二、所以謂之「輯要」,蓋因全面詳實地展現《世說》典故學之全部歷史及文獻,不僅囿於學力實不可能,而且限於篇幅亦無必要。

故本輯要的時間範圍鎖定在古代,上起《世說》成書之南朝,下迄清末,近現代文獻概不涉及。爬梳文獻之類型大體框定在詩、詞、曲、文之間,相比之下,文的收錄最少;至於史籍、類書、說部、筆記中所涉及之《世說》典故徵引資料,儘管絲毫不比詩、詞、曲、文中的數量為少,則不能不摒於搜求範圍之外。

《世說學引論》

三、《世說》典故的選擇也是一大問題,究竟何者為是,何者為非,實則也並無既定標準,故選擇甄別時亦頗費躊躇。

大體遵循非《世說》事典、語典不予收錄的原則,故不涉及劉孝標的《世說注》以及歷代續書仿作形成的典故。同時,《世說》中人物所用古典,如「進退維谷」出自《詩經·大雅·桑柔》,均不予採錄;人物形成的典故本來亦做了搜集,如「許掾」「潛公」「劉尹」等,考慮到不必定以《世說》為出典,亦不予收錄;而《語林》《郭子》諸書多為《世說》所採擷,因其書已佚,賴《世說》而傳,故其典故可以視作典出《世說》。

四、本輯要典故的編排順序,基本以《世說新語》三十六門及出典條目的先後順序為準。原文均據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因同一典故成語表述不一,編輯時一般以最早用例或影響最大的表述為主,其餘表述參見附錄的《世說典故徵引一覽表》。

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世說新語箋疏》

五、本輯主要收錄《世說》成書後,歷代文人詩、詞、曲、文中對其典故的徵引和化用,以對《全唐詩》《全宋詞》《全元曲》的收錄較為全面。典故除參考辛夷等主編的《中國典故大辭典》外又多有附加。

六、本輯所收每條典故的詩文徵引資料,大體以朝代先後為序,一朝之內,大體亦按作者生年先後排列,偶或次第錯綜,有失條理處,還請讀者見諒。詩詞題目過長者,則適當刪節,刪節內容以省略號出之。

七、本輯要的搜集工作開始較早,持續十年之久。起初全憑興趣,並無章法,積少成多,終能付梓,則完全在意料之外。在此要感謝鳳凰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筆者指導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閆元元以《元雜劇中的〈世說〉改編劇》為題撰寫論文,發現元雜劇中《世說》典故使用頻率甚高,我便囑其繼續這方面的研究和資料搜集,進而又加擴充,本輯要的大部分文獻搜集工作都是由她完成的;博士生汪進超則承擔了十分繁難的數據排序工作。

《一種風流吾最愛:世說新語今讀》

八、因為學識所限,又加時間匆促,本輯要一定存在不少缺失和錯誤,還請讀者方家不吝指正,以便進一步修訂。

編者

2019年5月23謹識於守中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a3535542e1476af6ddb90670784879e.html